对越反击战,越军是用什么武器打击解放军坦克的

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东西两线出动50多万大军,在800余辆坦克、装甲车的支援下,从700余公里正面发起进攻,横扫越北,击溃越军10万,取得了重大战果。

不可否认的是,越军也很顽强,身经百战,经验丰富,也给我军造成了很多困难。而且越北地区群山起伏,峰高坡陡,峡谷连绵,道路稀少,河流纵横,气候多变,非常不利于大兵团军事行动,尤其是装甲部队更加难以发挥快速机动的特长。

从打法军、打美军的长年战争中,越军逐渐锻炼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反坦克战法,花样百出,阴险狡诈,并将之运用到了中越战争里。

越军中历史最悠久、战功最显赫、战斗力最强的军种是陆军,其反坦克火器的配备也最为丰富全面。越军在多年战争中处于火力弱势,对于如何与强敌周旋,充分发挥自己火器的优势,想方设法削弱敌人,有很多心得。在反坦克战斗中,这一点就体现得特别明显。

越军最拿手的反坦克火器就是火箭筒,主要来自苏联和中国的支援,以40毫米火箭筒为主力,单兵火箭为辅助,直接装备到了步兵班一级。火箭筒轻便易操作,战斗和机动转换快,能及时伴随支援步兵,对轻装甲目标和一般土木质工事有较强的杀伤效果。

其次是无后坐力炮,有75毫米和82毫米两种类型,主要来自中国多年的支援。无后坐力炮属于步兵营的编制,战时会加强到一线步兵连。无后坐力炮的弹药威力比火箭筒要大不少,适于攻击轻中型装甲目标和较坚固的土木质工事。在国产老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连长梁三喜肩扛无后坐力炮一弹就将越军地堡摧毁,形象地显示了无后坐力炮的威力。

越军还有两种反坦克火器,都来自苏联的支援,各具特色。其中一种是出身于“冰雹”家族的单管火箭炮,口径大,威力强劲,而且是针对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形专门研制的,机动较为方便,容易操作,适于快速部署。这种火箭炮既能反装甲目标,又能有效杀伤步兵,还能摧毁较坚固的各型工事,用途广泛,是支援步兵攻坚和防御的利器。

另一种火器是“赛格”反坦克导弹,是苏军研发并装备的反坦克武器,当时在世界上也具有先进性。该型导弹用导线制导,体积适中,重量较轻,有一定射程,威力强大,对装甲目标和较隐蔽的坚固工事有很强摧毁效果。这种武器价格较贵,越军在使用上也比较慎重,专门组建了反坦克导弹分队,作为战役预备队掌握。

在1979年战争中,面对中国军队使用装甲梯队发起大纵深穿插的凶猛攻势,越军并不慌张,按照预定作战方案,在主要作战方向上大量部署反坦克小组,并与地雷相结合,广设阵地,互相配合,以点制面,形成多方向、多层次的反坦克火力网,步步拦打,节节迟滞,反复与我军周旋,也给我军造成了较大麻烦和损失。

据统计,第一阶段作战我军投入了近600辆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火炮,仅4天伤损率就接近惊人的90%,可见越军抵抗之顽强和反坦克火器的威力。当然,这个90%并不是说全都损失了,其中大部分是中弹受伤和掉到沟里、河里淤陷的,经过抢救和修理很快又能投入战斗。真正被击毁永久报废的,只有40余辆,不到投入战斗总数的10%。

尽管越军的反坦克火器和战法都很厉害,但也只是给我军造成了一定损失,却无法打赢整个战争。英雄的解放军装甲兵在步兵支援下猛打猛冲,不畏牺牲,克服重重困难,击破越军的层层拦截,胜利插到高平、谅山、谷柳、老街,打出了国威军威,书写了一幕传奇的战争大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