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残疾人由于生理问题,其心理较正常人脆弱,加之社会部分人对他们的歧视行为,使他们容易形成自卑、孤独、敏感和消极等心理。这些心理问题会妨碍残疾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导致他们远离社会,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家庭、社会和残疾人自身应共同努力,解决残疾人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像正常人那样学习、工作和生活。

残疾人由于特殊的机体生理条件,相对于普通人来说更为敏感,更容易受到心理压力的伤害,导致他们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适应行为。

残疾人心理特点

自卑心理

残疾人由于机体缺陷使之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学习、工作、恋爱,导致心中的悲伤和失落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体现在缺乏自信心,总感觉自己的缺陷带来诸多不便,导致情绪低落。当个人不能解决困难的问题,而又缺乏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甚至遭遇嘲笑和鄙视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孤独心理

残疾人由于机体缺陷,如行为障碍、语言障碍等,加之社会配套设施不健全,如无障碍通道、残疾人卫生间、红绿灯声音信号等,限制了残疾人外出,导致他们活动范围狭小;此外缺乏活动场所,缺少人际交流,久而久之产生了孤独心理,这种心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加重。

敏感心理

残疾人由于自身缺陷,与外界交流较少,遇到事情藏在心里,造成他们敏感多疑的性格。对其他人的评论也特别敏感,尤其是涉及个人的缺陷时,不正确的眼神、不恰当的称呼、不合适的动作都可能被他们视为针对自己,往往引起他们特别强烈的反感。

消极心理

部分残疾人由于机体缺陷,自我效能感弱,抱怨老天的不公正,对个人的未来失去希望,易产生消极逆反心理,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缺乏兴趣、缺乏生活动力等。更有甚者表现出敌对情绪,当个人利益受影响或遭受不公正待遇时,一部分会辱骂甚至攻击他人。

残疾人心理特点成因分析

家庭原因

部分残疾人家人不能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认为残疾人是家庭的负担,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们,希望他们自生自灭。不与他们交流沟通,不去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用粗暴的言语和行为对待他们,加重了残疾人的心理负担,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社会原因

当前社会对残疾人关注不够,部分人还对残疾人抱有蔑视、歧视的现象,使得残疾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感到无助,很难实现个人的理想与愿望。缺乏对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保障,导致其被排斥到社会主流之外,加重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个人原因

由于生理障碍,使残疾人的生活范围和生存范围受到限制,也抑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部分人自暴自弃,认为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进而郁郁寡欢;另一部分人由于不被重视和理解,不能享受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产生了抱怨心理,甚至报复社会和他人。

残疾人不良心理解决策略

家庭方面

家庭是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亲人是他们最亲密的人,因此父母、家人要增加与残疾人交流沟通的机会,认真聆听他们的需求和想法。对于积极的应尽量满足和实现,而对于消极的应及时纠正和制止。对于产生的心理问题要尽快疏导和解决,如果家人解决不了应借助社会力量解决。要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以宽容和平和的心态对待残疾人,使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关心,这样才能增加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未来发展的希望。

社会方面

全社会应树立对残疾人正确的态度,要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不应把他们看成异类,而是应把他们看成我们中的一员,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理解和帮助。政府和社会要建立公平和完善的保障体系,保障残疾人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解决其工作和生活、婚姻等问题,使他们能全面融入社会生活。社会应建立健全残疾人配套设施,如无障碍通道、残疾人卫生间等,使残疾人更多融入社会,与其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把个人的不快和压抑释放出去。要加快残疾人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建设,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个人方面

残疾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抱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样才能有平常的心态面对社会和他人。要树立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人物和事例,如张海迪、周周等,他们以个人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引导自己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要尽可能多走出去接触社会,丰富自己的生活,拓展个人的眼界,多与家人和朋友交流沟通,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意见,减轻心理负担。

家庭、社会和残疾人应共同努力,使残疾人真正解决自卑、孤独、敏感、忧虑等心理问题,改善残疾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建立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健全人格的成长,他们才能更好地生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