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掉西晋的匈奴刘汉政权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无痕和瓦特

匈奴赵汉灭亡的原因是刘渊建国以来的制定拥有先天性不良所导致。

西晋经历了八王之乱就是鲜明的例子,中央皇权不稳,诸王各拥兵权,能有实力直接夺取中央政权的控制权。

刘渊交杂匈奴的部落制度和中国帝制建国,他在位六年后病逝,传位于太子刘和。任命陈留王刘欢乐为太宰,长乐王刘洋为太傅,江都王刘延年为太保,楚王刘聪为大司马、大单于,都兼任录尚书事。

这个布置看上去是按照中国帝王制实施,其本质上还是匈奴的五王制度,相当于刘和是匈奴单于,其余四王相当于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刘和虽为名义上的皇帝,可是在这个体制下他的集权力量是很低的,为了从中夺回权力,他冒然向同时对四王进行肃清。

刘和发难初期铲除了临近两位掌控兵权的诸侯王,可是实力最强的刘聪当时正领兵外出进攻洛阳,大破晋军主力,威望如日中天,手下有王弥、石勒作为盟友,他正如后来的李世民一样,其实力足以跟太子李建成抗衡。当刘和对诸王肃清同时,刘聪就毅然率军反击,尽管刘和掌控赵国精锐禁军,却远不是身经百战的刘聪之敌。刘聪短时间内就完成弑兄夺位的壮举,复南征洛阳,西破长安,接连生擒西晋两位皇帝,彻底将西晋帝国终结。

名义上实施帝制的赵汉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于内诸继续统领兵权,于外还有石勒、王弥独立的诸侯。刘聪灭掉西晋后,开始沉溺酒色,立刘粲为相国、大单于,总管各事务后,就将国事委托给他。因刘聪于后宫享乐而长时间不去朝会,群臣有事都会向王沈等人报告而不是上表送呈刘聪。而王沈亦大多不报告刘聪,只以自己喜恶去议决事项。王沈等人又贬抑朝中贤良,任命奸佞小人任官。


刘聪的行为是对赵汉帝国的权威性过度消耗,他死后由太子刘粲。此时赵汉作为华北霸主的权威性已经消失,石勒、王弥互相攻伐,已经脱离了赵汉的管束。司马睿、王敦逐渐稳定了江南形势,建立起东晋。


其中石勒于刘聪在世时就已不受控制,他先兼并了王弥势力,击败了号称“白起、韩信再世”的晋将苟晞,擒杀了幽州刺史王浚,大破并州刺史刘琨,隐然成为新的河北霸主。刘聪对此可谓是不闻不问,只是到自己病重时想征召石勒为大将军入朝辅政,大概是想借机铲除石勒,而石勒抗命不受。


外戚靳准架空新皇帝刘粲实权,并将其杀害,屠杀了刘渊亲族,并遣使者向东晋称臣。他这种形象若是在赵汉威望最强盛时期还不好理解,可是从周边形势观察就说得通了。

西面的张轨正式建立前凉,石勒正在崛起,东晋复国,赵汉内部却已不稳。靳准的野心正是从这样的乱局中所产生,而这样的乱局是源自于匈奴人结合中国帝制形成的制度始终无法有效维持中央集权的稳定性,给予周边诸侯太多反叛的机会。


最终刘曜和石勒联手击败了靳准,刘曜又复称帝。赵汉自刘渊死后到刘聪夺位,帝室的权威被打了折扣。刘聪和刘粲又沉溺酒色不顾政事,又削弱了赵汉的权威性。

故而赵汉最后的皇帝刘曜虽是一位雄才伟略的人物,他少年时自比乐毅、萧何、曹参,又论其武力可比关羽、吕布,却始终败于石勒之手。夺取关陇后,他起用了一些有学识的汉人作官,也在长安开办学校,造经学之士以教之,故刘曜为人是文武全才。

相对赵汉历代君主,刘曜已算有能的君主。只是这时赵汉的权威性已经荡然无存,故石勒毅然起兵与刘曜争夺天下。在那个注重门阀世家的时代,即便是胡人也分三六九等,像石勒这种最下层的奴仆出身的人物去争夺帝王之位,这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可想象的。


在赵汉灭亡西晋后,已经取代了晋国在北方的统治权威,可又因为赵汉政权制度先天性不良,致使其无法有效维持中央的权威性,才促使石勒的崛起。刘曜为人勇猛,与石勒交战初期,多次击败石勒养子石虎,但雄踞河北的石勒势力远胜于他,终被石勒所擒杀,赵汉帝国自此告终。很少见的一个国家不是灭亡昏庸的君主,而是亡在刘曜这样的雄主手中。


苏沉船

在两晋十六国时期,充当五胡乱华急先锋的匈奴屠各刘氏汉赵国政权,可谓是彻底摧毁西晋王朝的元凶,在刘渊、刘聪父子在位时期,也是当时中国北方众多政治势力中最为强大的一支。

但是,这样一个似乎已执牛耳的军事集团政权,最终并没有能够统一中国,甚至没有削平北方群雄,成了了乱世中一颗闪耀一时的流星。对于刘氏汉赵国后期的急剧衰落,学术界有过论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1.统治者昏庸腐化,内部争权内讧激化。早在刘聪时期,尽管汉国大军在对外军事行动中依然锐利无横,相继灭亡了洛阳、长安的西晋政权,但其内部已出现了深刻的危机。尤其是在日趋昏聩的刘聪,在群小进谗下,悍然杀害皇太弟刘乂,造成了屠各匈奴贵族间的大分裂,不少贵族因被认为是刘乂一党、或替刘乂鸣不平而遭打击、甚至杀害,可以说刘乂被害严重动摇了汉国政权的统治基础。而此后,外戚靳准家族的谋逆、篡政事变,更是给了刘氏汉国沉重一击,国力就此大衰,虽然刘曜平叛立国,但对于关东各地方实力派完全失去控制力,汉赵国已退缩为关中地区一割据势力耳。

2.刘氏汉国的开国之主刘渊,虽通晓汉族文化,也托庇于两汉王朝在大众里的影响。但其国内制度建设,仍基本以匈奴部族的习惯势力为主。汉赵政权里尖锐的民族矛盾始终贯穿其中,成为其一直无法避免的最主要的统治危机。尤其在刘曜时期,面对后赵石勒咄咄逼人的态势,无力进行改制、因而无法获得广大统治区汉人支持的汉赵国,始终处于劣势,败亡之日可以预计。

3.在刘氏汉赵政权发展初期,为了尽快壮大自身、打击西晋王朝在各地的统治势力。刘渊、刘聪均大肆笼络、联合了一些各地的枭雄武装,在授予高官显爵以纳为己有的同时,其实是无法对这些势力进行有力的控制的。石勒、王弥、刘灵、赵固、曹嶷等,其实都是拥有自身武装的割据者,他们自我发展、相互吞并,迟早会成为汉赵国的对手。例如,当石勒火并掉王弥,并吞其大部兵力后,作为其主公的刘聪虽对石勒擅自杀害高官同僚的行为表示了极端愤怒,斥之为“无人臣之礼”,但已奈何石勒不得,后怕其归晋,还被迫加封于他。。。。



史海悠游闾春晖

刘汉帝国灭亡的直接诱因是内乱,刘渊父子出身并州五部匈奴屠各部。虽然名义上领有南部匈奴,但是他的家族地位并不高,不在四贵之列,更不是单于后裔。刘渊父子也深知自己号召力并不强,部众人数也偏少,所以在内部积极拉拢呼延氏、卜氏等部,外部或拉或拽威服其它匈奴、氐、羌等小部落。帝国的构成非常庞杂,有个强有力的领导人还能勉强维持局面,王室一旦疲软,帝国的倒塌无可避免。

刘聪在位期间,汉军接连攻陷洛阳和长安,刘聪威望大盛,也让刘聪自信可以彻底掌控帝国。刘聪开始大肆排除异己,借诛杀自己的皇太弟,诛连了很多匈奴旧贵和氐羌酋长。但是刘聪明显自信过头,他的白色恐怖引起更多人的不满,许多地方军阀都已事实上独立。事实上在刘聪去世前,平阳朝廷也只能掌控都城周遭。靳准原本深受刘聪父子信任,本被视为一体,但他也能感受到这对父子的不得人心。刘粲将大权全部推给靳准,也让靳准有了机会夺权。于是靳准诛杀了王室,借此和其它实权派和解。然而刘粲被瞧不起,他靳准同样没被人瞧上,最终靳氏覆灭。

刘汉帝国内部不稳,外部同样不安生,最大的隐患就是石勒。石勒是羯族人,虽然投靠了刘渊,但是全靠自己发展壮大。而且北方大部分地盘基本都是石勒打下的,刘汉帝国严重依赖一个外姓军阀,只是这个隐患还没爆发就自己崩溃了。

刘汉帝国虽然俘虏了两位司马氏皇帝,但是北方大地上仍然有不少反抗势力。即使在起兵之地并州,也有以刘琨为首的晋廷势力在抵抗。帝国稍有风吹草动,抵抗势力就会死灰复燃。汉军攻陷了洛阳,但不久就被迫放弃,晋廷在中原的残留势力并不小。汉国内乱,他们立马推波助澜,加速了帝国的崩溃。




生物学家讲历史

刘汉,即前赵(304年~329年)是匈奴人刘渊所建的政权,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这是十六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

304年,刘渊起兵,称汉王。308年称帝,国号“汉”。310年刘聪即位,316年灭西晋。318年刘曜即位,杀死靳准,次年改国号为赵。329年被后赵所灭,立国26年。

刘渊以自己祖先与汉朝宗室刘氏约为兄弟而自称汉王,并立意像汉朝一样统一天下,故以“汉”为国号;又以其姓刘,史称刘汉;以多为匈奴人,又称匈奴汉。又统治地区位于中原北方,故称北汉(因易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汉混淆,而很少使用)。刘曜以其发迹之地为战国时赵国之地,改国号为赵,为别于石勒的后赵,而史称前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