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为什么司马昭要杀邓艾、钟会?

娟花儿

公元263年灭掉蜀汉的两大功臣钟会、邓艾在胜利后很短时间内竟然先后被杀,历史的剧本演变之迅疾令人眼花缭乱。

当然,人们很容易认为这是司马昭背后一手导演出来的,因这这么大的事没有超大手笔干不出来,这也是“鸟尽弓藏”的最好注脚。但是,至少从明面上来看,司马昭的处置在法理上其实没有太大问题,说他背后导演有些勉强。

邓艾是钟会诬陷的

消灭蜀汉后,邓艾自认为功劳主要是他的,所以越来越自信和傲慢,这样以来他与钟会的矛盾也就越来越深了。

蜀汉灭亡后,邓艾的主要精力用在筹划灭吴之战中,如果孙吴再被邓艾灭了,钟会就彻底被邓艾压制住,钟会于是在背后搞起了各种小动作,要置邓艾于死地。

钟会修改了邓艾与司马昭之间的通信,把邓艾的上表也进行了修改,使人读起来觉得邓艾相当傲慢无礼,司马昭对邓艾产生了反感和戒心。

钟会向司马昭诬告说邓艾要谋反,司马昭以少帝曹奂的名义发来诏书,要钟会把邓艾抓起来送往洛阳审问。

所以邓艾被“拿下”不是司马昭的密谋,至少从表面上看司马昭这时还没有马上处置邓艾的计划,而要说钟会是司马昭背后指使的,似乎也说不通。

解除邓艾的职务只是调查

钟会时任司徒,三公之一,一个副国级干部实名举报,司马昭当然有理由将邓艾解职,不过没有立即宣布邓艾的罪状,只是把邓艾押解回洛阳进行调查。

邓艾当时已到了成都,而钟还没有进入成都,司马昭如果要抓捕邓艾,从洛阳派人去成都显然行不通,因为邓艾手里有数万精兵,这个任务只能派给钟会。

钟会当然乐意办这件事,于是派卫瓘带人到成都收擒邓艾。邓艾被抓了起来,之后送往洛阳。

钟会造反才招致被杀

邓艾的问题有可能查清楚,因为钟会涂改了邓艾的上表,如果司马昭认真调查,结果反而对钟会不利,钟会此时应该很紧张。

钟会随后在成都起兵造反,这件事匪夷所思,不过可以证明一件事,那就是之前所说的邓艾被抓不是司马昭指使干的,虽说挑动二人相斗司马昭可以得利,但在成都的两名大将不可能同时折损,司马昭再喜欢玩权力的游戏,也不会拿整个益州去冒险。

促成钟会着急造反的原因还是邓艾,邓艾如果回到洛阳,后面的事就难料了,钟会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造反算了,但他低估了魏军将士对司马氏父子的忠诚,同时又高估了姜维等蜀汉降将的作用,结果失败被杀。

邓艾最终被杀是意外事件

钟会被杀时邓艾尚在去洛阳的路上,按理说,诬告自己的人原来是个叛臣,那自己就有洗刷罪名的机会了。

这让原来负责抓捕邓艾的卫瓘感到了紧张,他执行了叛臣钟会的命令,将本朝太尉抓了起来,如果这个太尉东山再起,那他就坠入了深渊。

所以卫瓘也来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派人追上了邓艾一行,将邓艾就地处死。

从上述整个事件的过程来看,邓艾下狱、钟会被杀、邓艾最终被处死,这几件事都与司马昭没有直接关系,即便司马昭有除掉钟会、邓艾的想法,那也是上述这几个人主动做了配合,这才招致灭亡,而司马昭对整个事件的处理似乎挑不出什么毛病。


南门太守

司马昭是魏国后期的大将军,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承袭了哥哥大将军的爵位,在当时坊间流传一句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有谋略有野心的政治家。司马氏父子(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父子)早就有“篡魏之心”,到了司马昭时,篡位变得迫不及待,他想在有生之年统一全国,于是在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然而,在灭了蜀国后,司马昭却用计谋先后杀了灭蜀功臣邓艾和钟会,这段历史就叫“一计害三贤”也叫“一石三鸟。”

一、司马昭为什么杀死灭蜀功臣邓艾?

话说邓艾和钟会统兵伐蜀,钟会是镇西将军, 相当于西部军区总司令。邓艾是征西将军,二人刚出发就面和心不和,钟会和监军卫瓘看不起邓艾,邓艾为了立功,带着2000多士兵和钟会分道扬镳,邓艾想从阴平小路偷袭成都。钟会和卫瓘认为这是送死,二人暗暗偷笑。

经过千辛万苦的跋涉,邓艾突破防线,兵临城下,迫使蜀后主刘禅自缚而降。蜀国灭,邓艾成了灭蜀第一功臣,这是钟会和卫瓘万万没想到的。

Δ邓艾

邓艾占领了成都,为了稳定局势,没有经过请示司马昭,就私自加封刘禅为“骠骑大将军”,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还派人在绵竹把作战中死亡的战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筑高台作为京观,用以宣扬自己的武功。说实话,这是邓艾没有政治头脑的表现,越权行使职权,这是不把司马昭当领导看。

钟会和卫瓘本来对邓艾立了头功眼红,本来想找邓艾的毛病,邓艾自己犯了让领导难堪的大忌,于是二人马上给司马昭打了小报告,诬称邓艾有反心,说邓艾想据蜀自立。

司马昭听了二人传回的消息,下书让邓艾回魏国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做,其实邓艾没别的意思,他加封这些人是为了稳定局势,毕竟当时姜维还带着十万大军和钟会死磕呢,他的意思就是不让这些人再造反,邓艾也是出于公心,但是司马昭不知道内情,毕竟那时候没有现代这些通信方式。

邓艾坐上牛车和儿子一起回去向司马昭说明情况。但是刚走到魏国边境,眼看要回国了,和领导说明情况,请求司马昭谅解,邓艾也就没事了,谁知却被卫瓘派来的一个人把他父子俩杀死了,这是为什么呢?先留下悬念,一会再交待。

二、司马昭为什么杀钟会?

钟会和监军卫瓘终于排挤走了邓艾,此时钟会接手了邓艾的军队,换言之,钟会掌握了整个魏国的军队。

姜维由于刘禅的投降,迫于无奈向钟会投降,姜维想鼓动钟会造反,鼓动钟会效仿刘备在蜀称王。钟会平时就有野心,被姜维一忽悠,头脑发热决定造反,姜维是想趁钟会造反成功,之后杀了钟会,迎刘禅复国。

钟会不知姜维的阴谋,还把姜维当好哥们,姜维一鼓动,钟会果然上当,但是由于泄露了消息,监军卫瓘在魏国将军配合下,乱刀砍死了钟会和姜维,然后派人向司马昭做了汇报。


Δ钟会

其实钟会有异常动向时,司马昭有所觉察,司马昭调兵遣将,也是逼迫钟会提前行动的原因,司马昭也想到了钟会手握重兵,如果造反不堪设想,于是让卫瓘多留意钟会的动向。

话接前面问题,是谁派人杀了即将回国的邓艾呢?

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司马昭派的特使监军卫瓘,原来钟会和卫瓘之前诬告邓艾,现在将士们杀了造反的钟会,纷纷要迎回邓艾做将军,卫瓘害怕诬告邓艾这事泄露,于是找来和邓艾有仇的护军田续,向他提供了邓艾情况,田续快马加鞭,赶在众将要迎回邓艾的前面,一刀杀了邓艾父子,至此灭蜀功臣邓艾死于非命。这就是“一计害三贤”的故事。

撰文/秉烛读春秋


秉烛读春秋

因为蜀汉所辖的版图是天府之国四川地区,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阻隔了其与外界的联系,而且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基本能自给自足,所以自古就是野心家武装割据的理想之地,比如三国时期的蜀汉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成汉,


五代十国时期的前蜀、后蜀


当然这都是三国以后发生的事情了。司马昭作为一代枭雄,自然明白其中的奥妙,加之钟会、邓艾等人不仅能征惯战,而且流露出了一定的野心,所以司马昭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防止新的割据政权的出现,痛下杀手,杀了钟会和邓艾,颇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传统文化大使

一个破落门户,一个名门之后,一个被司马懿挖掘成才,一个在其父死后顺水推舟,一个奇思妙想抢头功,一个在外将军要自立,一个蜀汉投降封大臣,一个密会姜维论大事,一个饱受猜忌被押解,一个反叛不成被倒戈。

这就是司马昭的两条枪,邓艾和钟会,我隐约的感觉到,他们的死,司马昭不觉得可惜。

邓艾本来就不太受到司马昭的喜欢,在伐蜀问题上开始和司马昭唱反调的就是他,这就让想急于统一的司马昭很不爽。后来虽然还是派邓艾灭蜀,但是把权力更多的还是赋予了钟会。

邓艾在钟会牵制姜维之时,找准时机,奇袭成都,一举捣毁了蜀汉政权,他的胜利有一定的侥幸意味,我估计他也没想到刘禅就这么投降了。

邓艾倒是没有明显反动的行为,但是他授人以柄,钟会对邓艾本来就不爽,暗想,要是没我钟会,你邓艾能立此大功?邓艾在蜀中大举整理政务,加封官员,乱世中这样的人会被重用,但是即将统一之时,可能要被司马昭猜忌,况且,他还对司马昭建议养蜀兵和陇右兵各两万,修船种田,威慑东吴,遣使劝降,不战而胜。这就更让人对他的心思有一定的怀疑。宋人有一句诗意思是:隔断吊桥蜀就成国,颇说出此地道路的险恶,司马昭也知道。在钟会和其他人谗言的进献下,邓艾走向了尽头,倒是有点像魏延。

然而真正要反的确是钟会,此人开始还比较受司马昭的喜欢,总览伐蜀事宜,我们无法推测钟会的行为,但是反叛确实与钟会的行为作风不矛盾,此人善于权谋,野心很大。

钟会重用姜维也是情理之中,总要一个了解蜀的人帮他,但是钟会要反,他手下的人未必想反,兵士家都在北方,造反比如牵连家人,北士也不想在南方生活,钟会操之过急,最后砸了自己的脚,我想钟会给邓艾谗言的时候,司马昭就可能对钟会提防了。

立功后,此二人再无用处,危机政权者,皆杀之。


大眼大世界

三国:司马昭为啥要杀邓艾钟会?

邓艾钟会死于窝里斗,并不是司马昭直接下令杀掉的。邓艾钟会之死也各有根源,并非都是因为谋反。钟会是因为野心太大,邓艾实际是不懂政治。



第一,在伐蜀这件事情上,本来以邓艾资历,长期对付姜维这些条件,应该是最高领导,但邓艾不懂司马昭急于转移国内不满情绪,改善因为弑杀曹髦失去人心的尴尬,反对司马昭伐蜀军事行动,而钟会则深喑司马昭心思,早早预备了伐蜀策略,因此,军职高于钟会,年龄资历等条件都优于钟会的邓艾,却屈居下僚,只带偏师。其实平心而论,邓艾的看法只是单纯军事观点,司马昭的决策虽有个人目的,但从政治全面看,是正确选择。第二,



在此不公安排下,邓艾负气憋出了偷渡阴平,并置风险于度外,历尽艰辛,终于成功迫降刘禅。这时邓艾冲昏头脑,想通过大封蜀国皇帝,提拔自己部下树立形象,彰显自己功绩,建议封刘禅为扶风王,司马昭回复说这事得等批复,不能擅自做主,按说这就是警告,可邓艾竟然搬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行封刘禅为扶风王,分封师篡为益州刺史,封牵弘,王焮等各领州郡。还在绵竹筑台以彰战功。第三,当时在益州的魏军主力是钟会部,



有十多万,邓艾只三万多人。加上姜维准备暗中利用,司马昭下令钟会收押邓艾时,邓艾明显处于绝对劣势。邓艾后来阴差阳错,被仇人杀掉则是一个意外,不是司马昭神算结果。如果回国邓艾可能被治罪,但不至于死。第四,钟会则是野心被利用的典型。姜维打算利用邓艾钟会矛盾,不断挑拨,引诱,促使钟会邓艾自相残杀,自己最后从中间渔利。但这个假投降是有问题的,因为无论假借郭太后名义,煽动魏军士兵,还是姜维对自己原部下,都没有也不能公开宣传讲清楚,只暗中操纵,而且第一步已经失败,军官们反对。虽然钟会能拘押军官,但魏军士兵有十余万大军,能全押起来吗?士兵们不知道这个行动意义,但清楚后果,特别是魏军士兵,家属都在国内,怎么能随便跟钟会,姜维去造反呢?第五,钟会出兵之前,司马昭就断定“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大夫,不可以图存“。钟会如图谋不轨,必将失败。这是古人总结的历史经验,也是事实证明的惨痛教训。(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