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执政最长的皇帝,深谙帝王之术,却被受尽世人唾骂千年

劳心者制人,劳力者制于人。所以为君者,最重要的是驭人之术。制约朝臣之间的结党营私,选择能够做事的人并且完成 ,这便是一个英明的君主应该去做的。而史上偏偏是有这么一个君主,他做了一个英明之主该做的一切,却被世人误解,一句“乐不思蜀”更让他承冤两千多年。他就是三国蜀后主,刘禅。

诸葛亮执掌期间,刘禅是基本上言听计从的,这是他的聪明之处。诸葛亮死后,刘禅为避免朝中臣子一人独大,让费祎和蒋琬二人共同执掌朝政,相互制约。蒋琬和费祎死后,让姜维独掌军权于外,在内扶持黄皓,牵制姜维,将平衡之术展现的淋漓尽致。

再说说刘禅在位时的功绩。刘禅即位时,正值夷陵之战之后,蜀国真的是百废待兴。而就是大家口中的废物阿斗,在内整国家经济,颁布了与民生息的政策。对外再交东吴,缓和吴蜀之间的关系。后诸葛亮能六出祁山,不恰恰证明了蜀国已经在刘禅执政期间,已经恢复元气,乃至更胜于斯了吗?

而对于最了解刘禅的人,我想真的是诸葛亮了。他对刘禅可真的是从小悉心培养。而就连闻名于世的诸葛孔明,对刘禅也是有颇高的赞誉,他就曾这么说过,“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1)

或许说了这么多,还会有人说,那乐不思蜀总归是真的吧!没错,确有其事。可作为当时的情景之下,刘禅错了吗?魏国在司马氏掌权的那天起,就注定要统一天下了,这是大势所趋。刘禅为保成都百姓免招灾祸,投诚而降,是他为君的爱民之心,是他的仁义。身处魏国,已入虎穴,面对司马昭的质问,刘禅能答出“此间乐,不思蜀”,是他的智慧。难道他说了思蜀,司马昭就会傻乎乎的放他回去?开什么玩笑!

所以说,不要再说乐不思蜀是嘲讽之词了,拿这句话来嘲讽别人的人,才真的是大大的笑话。

注1:出自《与杜微书》

文献出处:《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