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日常爱“嗑”瓜子,难道外国人不“嗑”瓜子吗?

无论你位于祖国的哪里,年货里都少不了瓜子。亲戚朋友聚在一起聊天、看电视,伸手就能抓到一把。说明中国人爱“嗑”瓜子。那么,外国人不“嗑”瓜子吗?说这个问题之前,先说说嗑瓜子历史!

首先,要吃上瓜子,首先得要发明炒法,我们可能知道,炒法是中国人的独创,最早起源于南北朝。唐代少见炒菜,所以在这之前,基本上没可能吃上炒瓜子,而这瓜子儿来自什么瓜也是个大问题。

像传统的苦瓜子、丝瓜子、冬瓜子这类,要么太小,要么不好吃,就只能入药,没法儿嗑。

上古以来就很受欢迎的甜瓜也没能帮上忙,《诗经》里的“七月食瓜”可能就是现在的那种薄皮甜瓜。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和海昏侯胃中都发现过甜瓜子儿。当然他们是吃瓜附带,而不嗑进去的。

到北宋时期,炒法慢慢多了起来。当时的饭馆还兼卖炒瓜子儿。这个瓜,不是别的,正是当时最时髦的西瓜,西瓜进入中国也是一件波澜壮阔的事儿,学者多认为,西瓜最早的起源地在非洲南部,后来传到埃及,又传到南欧和亚洲,乃至中亚很多地方。

我们知道的,追求光明的明教教徒,就特别喜爱西瓜,认为西瓜当中的光明分子特别多,但西瓜传到中国并不算早,唐代没有任何文献提到西瓜。

中原人最早是在契丹人那里看到它的,当时的幽州也就是现在北京一带就有土产瓜子。而契丹人是从西边儿的回纥人那里得到的西瓜种子,后来还教会女真人种西瓜,最后被出使金国的北宋大臣带到中原。西瓜这词儿就来自女贞语。

吃西瓜的人总是烦恼,瓜子多。中国人可不怕,本着好吃的当零食、难吃的入药的“不浪费”原则,人们发现西瓜籽炒起来味道不错,从此西瓜子支撑了长达千年的嗑瓜子习俗。但真正成为风尚,还是在明代,那时候宫廷里也嗑,明神宗就“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吃得很精致。

《红楼梦》里,也多次提到大家聚在一起嗑瓜子聊天打发时间。坊间更是随处可买到炒西瓜子,可以装在衣袖里,一路走一路嗑。到了晚清,有人统计,上海城里的茶楼、酒市、妓馆等每天要消耗西瓜子约30石。西瓜子的地位,在晚明从美洲传来向日葵和南瓜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但嗑南瓜子,实际上是晚清时期才开始流行,而葵花子就更晚了,普遍嗑基本上要到民国时期。

可能是因为葵花子毕竟可以炼油,磕掉可惜。

那么,全世界是不是只有中国人嗑瓜子呢?好像真的很少见到国外电影或者电视剧里面有嗑瓜子的情节。外国人是不是不吃瓜子呢?

美国人不喜欢吃瓜子等有硬壳的食物,这可能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关。但他们也会吃脱壳后的瓜子,只是在烤面包、饼干时用作装饰。在德国、法国人们认为瓜子是鸟类和仓鼠吃的,不是人的食物。

但西班牙人和我们一样,对瓜子特别钟情。特别是现场看球的球迷们,瓜子就是他们看球的“最佳伴侣”。西班牙人嗑瓜子速度比中国人快。不过,西班牙瓜子基本上都是原味的,没有那么多香料,甚至连盐都少加。

此外,大多数亚洲国家的人们也是吃瓜子的,尤其是东南亚地区。而像俄罗斯、土耳其等地跨亚欧的国家,人们也是比较喜欢吃瓜子的。但日本是个例外。在日本,几乎没有人吃瓜子。因为日本是一个十分注重礼仪的国家,他们认为,把食物放进嘴里再拿出来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所以外国人是否“嗑”瓜子,你知道答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