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最高荣誉的封禅,史上只有6位皇帝敢做,你认为谁最愚蠢?

封禅这件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三种条件缺一不可,所以,即便是我国历史上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也仅有极少数举办过封禅大典。在历史上举办过这场盛典的十一个皇帝中,有一统六国的秦皇嬴政,有一代女皇武则天,还有文治武功皆高明的康熙,可以说,除了宋真宗外都是有资格封禅的。

可以说,史上只有6位皇帝敢做的封禅大典,为了跻身“封禅”皇帝,宋真宗不管自己是否符合条件,不惜做出许多荒唐举动,最终沦为笑谈。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梁父或云云等小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

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乱之后,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禅天地,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

景德五年初,宋真宗煞有介事的召来当朝宰相和执政大臣说,他在景德四年某日深夜,看见有神仙飘到皇宫里,还说留下了“三篇天书”。正当此时,某大臣十分凑巧的前来禀报,说:皇宫左承天门的墙角上惊现二丈“黄帛”。这两件“祥瑞”同时发生,巧合得不能再巧合,刚好符合举行封禅的条件,至此,宋真宗就等手下“懂事”的大臣提起此事了。

宰相王旦深谙其理,非常适时的领着满朝文武和两万多个老百姓搞了场歌功颂德的拥护,然后,屡次上奏请求皇帝封禅。宋真宗觉得举国上下都很“支持”封禅,随后,立马下旨就在十月前往泰山封禅,而王旦等人由于颇“识时务”也被任命为封禅仪式中重要的礼官。

经过半年紧锣密鼓的筹备后,从京城到泰山途中一座座行宫拔地而起,在此过程中消耗了无数人力财力。

十月初四这天,宋真宗带着朝廷里的大部分官员和大量护卫队启程前往山东,之后,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此次封禅之旅总共耗时一个半月,宋真宗在泰山举办封禅大典后,还饶有兴致的跑到孔子故乡封孔子为“文宣王”,捐献了不少粮食布帛,这才心满意足的“班师回朝”。

“东封泰山”之旅后四年,宋真宗玩心大起,又想西行河中来场“西祀汾阴”,再来场声势浩大的皇家盛典。当年,宋朝境内连番出现水旱蝗灾,举国皆荒,可是,宋真宗根本不顾黎民苍生的死活,带着封禅队伍大张旗鼓的跑到河中地区玩闹了两个多月。此外,还翻修各地神祠,派文武百官前往各地祭祀诸如“四岳”、“四海”等名胜。

早在宋真宗封禅泰山那年曾修建了一所“昭应宫”,用来祭祀上天和供奉天书,许多朝廷官员都曾反对皇帝荒诞的行为,毕竟,修筑这所宫殿耗资巨大,而且,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当时,连受过宋真宗贿赂的宰相王旦都看不下去了,跟着文武百官一起谏了一本。最终,宋真宗力排众议,促使昭应宫开工,昭应宫耗资无数历时数年竣工。

眼见皇帝愈发无可救药,官员们纷纷上行下效,毕竟,在宋真宗这冒死直谏讨不到便宜,倒不如跟着皇帝一起胡闹混个高官厚禄。满朝文武纷纷开始在全国各地造“祥瑞”,宋真宗逐渐疏于朝政,热衷于追寻各种祥瑞的步伐祭祀神灵。

最终,宋朝太祖、太宗两代先帝勤政治国积攒下来的财富,统统被宋真宗在虚无缥缈的祭祀活动中散播殆尽。“识时务”的官员在皇帝大搞荒唐活动的过程中节节攀升,当初对封禅举双手赞同的王钦若就是其中典型。王钦若深得宋真宗宠信,风头无两,逐步离间宋真宗与反对封禅的寇准,最后,甚至官至宰相,权倾朝野。

宋真宗的一系列“封禅”行为,对宋朝国库来说早已不堪重负。

在举行最初的荒诞封禅之前,宋真宗曾询问过国库目前存银,当时负责掌管国库的丁谓声称国库富裕。而泰山封禅一行总共耗费银钱八百余万贯,随后的西行祭祀所花数额也差不多。此外,宋真宗要求各地修建的斋醮(一种祭祀场所)十分密集,每一处都是一大笔开销。

某次,宋真宗命令京城寺庙举行诵经仪式,这样一场于国家无益的活动虚耗了一百五十万贯银钱。修筑昭应宫的几年里,每天都有三四万民工参与劳役,所需的建材无不是全国各地精挑细选的。在最初的计划中,昭应宫的修筑需耗时十五年,但是,后期应宋真宗要求工期被缩减,民工日夜赶工建造,将原本的建筑周期缩短了一半。

可以说,整个宋朝的农业、经济、军事被各种无意义的祭祀活动耽搁,最终百业俱废,民众苦不堪言。从一场谋划已久的“天书降临”到宋真宗驾崩,总共经历了十五年时间,在此期间,国家经济不进反退,朝廷愈发腐败不堪,宋真宗造就的恶果贻害后世,直接影响了宋仁宗的统治。

宋真宗之后,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

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封禅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认为,这纯粹是战国至秦汉间,齐儒凭空杜撰,并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但从近年考古资料看来,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筑坛祭祀的习俗,是非常悠远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宋真宗封禅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