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偷偷向儿子传递密旨,床底忽然发出两声冷笑

乾元元年,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史思明迎来了一位贵客,他就是唐肃宗派来宣慰的副史乌承恩。当前,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谋杀,而安庆绪又被唐军打得节节败退,丢失了长安、洛阳两京。世人都认为,折磨大唐这么久的大乱,即将平息。史思明也这么认为,所以他率领十三个郡以及十三万人马,向唐肃宗投降。

但是,这种投降是不情不愿的,唐肃宗封史思明为归义王,却不敢解除他的兵权。史思明也心怀鬼胎,不断招兵买马,这引起了李光弼的警惕。李光弼迅速向唐肃宗报告,他们一合计,就派出了乌承恩去史思明的军中,希望能够诛杀这个反贼。

为什么派乌承恩去呢?原来,乌承恩的父亲曾是史思明的老上级,并且对史思明非常好,有提携之恩。后来史思明响应安禄山的叛乱时,在信都将乌承恩团团围住,乌承恩迫不得已投降后,史思明对他非常好,“与之把臂饮酒”,并释放了乌承恩的家人。后来,史思明投降唐朝,也是在乌承恩的极力劝说之下实现的。

所以,史思明和乌承恩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当然,唐肃宗也不是白让乌承恩做这种事情,为了让他动心,唐肃宗许诺:除掉史思明,你就是河北节度使,史思明的部下,统统由你来统领!

这个承诺不可谓不大,乌承恩也动心了,满口答应,带着皇帝的任务来到了史思明的军中。这就是开头的一幕,史思明是个老滑头,乌承恩一来,他就嗅到了不一样的气味。

乌承恩到达之后,时时刻刻都在构思如何完成唐肃宗下达的命令,以博取今后的荣华富贵。他虽然曾经是史思明的亲信,但现在是朝廷的人,也不能随便靠近史思明,无法行刺。于是,他想到了借刀杀人的办法,到处联络史思明的部将。

乌承恩做得谨慎,却不慎重。他几乎是每天晚上都穿着女人的衣服,到各个将领家中,劝说他们谋杀史思明。看起来乌承恩已经很小心了,然而,他选择的范围实在太大了,拜访的人数实在有点多。这些胡人将领都很死心塌地,不但没有同意,而且还将此事告诉了史思明。

如果是别人,可能要死一万遍了。但一来仍然念及老上司的大恩,二来乌承恩每次和将领的谈话都比较隐晦,基本就是点到即止,因此史思明没有实证,还抱有一丝幻想。为了揭开事实的真相,史思明决定派出一个人。

这个人不是别人,而是乌承恩的儿子,此时正在史思明军中效力。乌承恩也很久没有见到儿子了,父子相见,涕泪横流。于是,两人来到乌承恩的住所,准备促膝长谈。

半夜时,乌承恩就将门窗锁好,然而怀着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对儿子说:

吾承上命除此逆胡!

他接着继续唾沫横飞告诉儿子,皇帝已经答应,将史思明的一切都赏赐给自己,以后老乌家将重现当年的风光。可是没等到儿子以同样激动的口气回答他,房间里却发生了一件怪事。

床底下传出了两声冷笑,这不是闹鬼,原来史思明早就安排了两个人在房间里偷听这对父子的谈话!(

思明留馆之,帏所寝床,伏二人焉

此事马上败露,住所被史思明的人团团围住,很快就在乌承恩的行囊中查到了李光弼的书信以及应当诛杀的叛将名单。乌承恩吓得立即磕头,泪流满面,一口咬定这都是李光弼的指示。

这一次史思明再也忍无可忍,一怒之下当场就打死了乌承恩父子。乌承恩带来的两百多名从属,也一起被杀,史思明还怒不可遏的责问唐肃宗:我带这么多人马投降,你怎么还能猜疑我?

尽管唐肃宗回复非常小心,告诉他,这不是自己的主意,也不是李光弼的主意,完全是乌承恩自作主张,你现在杀得实在是太好了。(此非朝廷与光弼之意,皆承恩所为。杀之,甚善!

然而,这些连表面上的和平也无法挽回了。史思明立即反叛,将安史之乱又延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