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每年培养了这么多的大学毕业生,为什么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都要离开省会合肥?

八戒教育卫视

感谢有机会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不仅仅是安徽合肥还有陕西西安和湖北武汉包括黑龙江哈尔滨等传统的高等教育强省都是这样的情况。

高等教育强省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不高是普遍现象

举例:根据《武汉大学2017年就业质量报告》中的数字显示,本科毕业生就业留在湖北省的有25.46%,经济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的比例却达到了47.3%;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毕业生留在安徽占比 32.35%,其次是江苏省、浙江省和广东省等华东地区占比达到了67.48%;同样的西安交通大学2017年毕业生在陕西省就业的也只有36.84%,其次去广东、上海、北京、江苏等华东地区人数也在估计在50%(2016年为56.94%)左右;可以看出,这些教育强省都有一个问题,大部分毕业生在都要离开省会去华东地区进行就业。

本地好的就业机会不多是主因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基本在中西部地区甚至包括东北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几乎毕业后都会涌向一线城市和华东地区的趋势并没有变。根本原因个人觉得是本地提供不了足够的就业机会和好的就业环境是根本。中部城市武汉发展在全国来说已经算是可以了,但是每年的本地就业率也就不到30%,说其根本就是本地好的企业太少,好的就业机会匮乏的原因,甚至有些城市的创业环境也值得深究。

就拿安徽合肥举例,目前合肥三大产业占比为3.8:50.5:45.7,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是很难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的,第三产业的不足直接限制了其提供更多岗位的条件。年末在合肥共有世界500强企业43家,设立外资企业60家(其中大部分还是工厂),好的企业不足直接导致好的人才不愿意留下来。

综上,如果像合肥和西安这些城市要想真正留住人才的话,吸引好的企业入驻才是根本。有好的就业机会才有好的人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各位留言或者关注勇勇杂谈壹贰叁。


勇勇杂谈壹贰叁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理。

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在地理位置上有点尴尬,不能说是地理位置不好,只能怪邻居太强大。虽也属长江经济带上,但与君共饮长江水的大咖太多了,上游有高铁之心的大武汉,下游是近在咫尺的六朝古都南京,放眼一望则是长三角地区的老牌发达城市苏杭与大上海,处在强邻环抱下这实在是有点憋屈。


这几年虽然合肥在拼命扩展城市规模,但“合而不肥”,在去年的经济总量上仅处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的第23位。这就不难理解在留住人才条件上比上述城市的不足之处了。

在2017大学毕业生就业最青睐的城市排行榜上,合肥排在各大城市的第17位。

按说这个成绩已经不错了,还是那句话,邻居太强大,人才自然就会流向更有发展前途的城市。

在商品房价格方面,据安居客提供的资料来看,去年合肥商品房均价为每平一万五左右,虽然低于上述几个城市,但仅比武汉每平少一千元左右。而长沙去年的商品房均价还没突破一万元。这样看合肥的居住成本并没有明显的吸引力。

重点来了,毕业生最关心的薪酬:据权威机构调查,在2017各个城市平均薪酬上,合肥仅排在第23位,与其经济总量排名完全吻合。

大数据时代,我们都能粗略的了解一个城市的情况,面对自身现实,如何改善这些不足之处,在挽留人才这一块,是各个城市的必修课。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并不是你有多强就能留住多少人才,在政策上要对人才有所帮助,在这方面不舍得投资就不要谈如何发展,尤其是自身并不强大的城市,更应该高瞻远瞩,着眼于未来,在人才储备上必需加大投资力度,整天捣鼓钢筋水泥玩不出花样来。


老梦杂谈

合肥虽然比不上武汉、苏州、南京等城市,却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何来逃离省会合肥一说?古人云:人各有志!安徽的大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路,他们出去闯闯对自己有的是好处。
安徽省,中部地区六个省份之一。省会合肥
,经过多年发展已建成具有活力无限的现代化城市。合肥是全省第一大城市,拥有中国科技大学等金字招牌。

合肥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尤其是产业园区的建设,引入许多企业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提供了众多就业机会!


民间查访专员

安徽省在地理上属于华北与华东地区交汇,地跨淮河和长江,在地域文化上呈现出了明显差异,主要分为:徽文化、江淮文化和中原文化,有些类似陕西三秦大地,陕北关中陕南气候文化各异。


黄山美景

安徽于清朝康熙六年始建省,省名取安庆与徽州名第一字为安徽。这就是安徽名称的由来。同年两湖区域也一分为二划分为湖南湖北。

战国末期,楚国的郢都被秦国攻占,楚国于是迁都寿春。楚国大将项燕被秦国的王翦60万大军击败后寿春陷落,楚国灭亡。秦末楚汉相争,项羽在今安徽垓下之战败给了刘邦,自刎于乌江。刘邦建立汉朝。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首次将经济和文化差异很大的广阔地区,包括安徽北部凤阳,安徽南部徽州,和今江苏南部以富裕著称的太湖流域,都划归同一个行政区管辖。

由于地域差异造成了安徽各个区域发展的及不平衡,安徽虽然近年发展速度很快,但与江苏及两湖区域的差距一直没有缩小,夹在武汉南京之间的合肥在城市规模、城市建设水平、政治地位、经济规模、收入水平、文化底蕴方面都无法与这两座城市抗衡。



合肥城市面貌

中国科技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很庆幸他能在几十年前选址合肥,不仅带动了整个合肥的科教发展,还让合肥成为全国三大科技中心,但科技中心需要高尖端人才与经济实力的对应匹配,这点合肥有些尴尬,俗话说孔雀东南飞,合肥高校培养的学子要么去了南京武汉要么去了上海深圳,留不住人才的根本是这座城市的气质底蕴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可否认合肥在逐步崛起,但地级市省会的城市级别永远也没有周边副省级国家中心城市更具人才吸引力!


留住人才,就是留住了合肥的未来。合肥加油!


长安财神

我记得我之前回答过一个“安徽为什么留不住人才”这个问题,今天看到你提的这个问题,我想这两个问题的性质是一样的,至于为什么大学生毕业之后都离开了合肥,我想肯定是有原因的,下面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其实说到就业问题,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应该就是薪资待遇和发展前景,我也是在合肥读的大学,我也发现身边的同学毕业之后都选择去了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这样的大城市,真正留在合肥的人并不多。不得不说,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很多并且发展空间很大,其实合肥的薪资并不能跟生活水平成正比,再加上现在合肥整体房价都在一万多,买房也成了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合肥的房价高、工资低、大企业少,那么毕业生留在合肥图什么呢?所以说出现大部分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都离开省会合肥的现象是非常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也还是期待着合肥可以发展的越来越好。


六安事儿

安徽省培养这么多的大学生离开安徽省会合肥市。选择到外地发达的城市去就业,这个我感到是很正常的,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正如司马迁《史记》在《货殖列传》文中写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合肥市长江中路图片)

我的家乡安徽省虽然说是人杰地灵,但她处于我国中部欠发达的地区,同时安徽又是农业大省,经济发展远远落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后面,更不如北上广深这几个我国一线城市。

但是近年来,合肥为留住人才的能力在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在本省合肥市发展。为了吸引人才,合肥市也是做到呕心沥血的。

从合肥市最新出炉的政策表明,只要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包括安居、医疗服务、子女教育、人才落户、出入境等,引进的领军人才、高端人才还可享受50万、30万元的住房补贴或租房补贴,5年内免费入住高层次人才公寓。即使如此,安徽省培养的大学生却选择一线城市就业。因为一线城市高校薪酬普遍较高!

从有关的资料表明,北京市平均薪酬率先领跑全国,居于第一名,薪酬为9118元。上海市平均薪酬紧随其后,薪酬为8973元,居于第二。深圳市平均薪酬8401元,位于第三。另外,大学毕业生到新一线城市就业却占了“半边天”,它们分别是南京、成都、杭州、天津、武汉、西安、重庆、青岛、苏州、郑州、长沙、沈阳等城市。大家看,哪个城市给予薪酬高,大学毕业生肯定往哪跑!

由于新一线城市环境更好、生活节奏稍慢、发展迅猛、新兴行业逐步兴起,致使其逐渐安徽省乃至全国各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新宠”。

(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图片)


老师纵观天下事

其实不仅在合肥,在其他一些城市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的大学毕业生毕业之后都会离开那座城市,而去别的城市工作和生活 。毕竟类似于合肥这样的城市是不少的,他们大抵把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作为自己工作的首选目标。

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近些年,经济文化等建设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也吸引了不少人才的目光。但是相对于一线城市的工资水平,福利等,合肥这座城市给人才的吸引力还是不够的。就我们自身而言,合肥很多的企业有些公司制度是不健全的,比如我们所说的五险一金,有些公司有,有些公司基本没有,而且有的企业会拖延工资的发放,这样的现象也是不少的。作为很多的毕业生,他们会感到很受伤;

另外,北上广的工资待遇也是吸引他们的一个重点。合肥市的薪资水平还是相对较低的。就我们自己周边,很多的朋友都还是在平均线上线,这样的工资完全无法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有的还需要养活自己的一家子。很多朋友在上海拿着一万多的工资,突然回到合肥,立马工资就腰斩了一半,这样的工资,完全无法生活;

所以,就目前来看,大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机遇,各方面的公司制度也比较健全,很多毕业时都会选择去那里打拼生活。


合肥生活通

在地缘上,合肥大学生的异地择业机会多,成本并不高,信息顺畅,严格来说合肥也算是长三角城市,起码也算是长三角边缘城市,作为中国主要的教育基地之一,每年能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而这些都成为长三角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苏锡常等多个城市的人才输出基地,大量企业都会选择到这里来招聘人才,所以合肥大学生的择业机会多。

而现在交通方便,合肥到多地的交通铁路、高铁、汽车都非常方便,大学生也好还是企业也好,如果想要更好的发展,都愿意到对方的城市尝试,择业的成本相对来说并不高,比如合肥大学生想要在南京找份工作,可以早晨过去,下午回来,铁路、大巴都非常方便,相反如果选择北京、广州这样的城市找工作,则成本高,机会难寻找。

长三角城市的招聘信息都会发布到安徽多地的招聘网站或者大型网站上,这些增加了合肥本地人的接触这些信息的机会,对于想要去外地找工作的合肥本地大学生来说,就业信息相对来说要顺畅很多。

地缘有利,为什么还愿意离开,而不是留下来发展呢?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本地的经济发展或者就业前景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合肥作为安徽省会城市,多数方面和周边长三角主要城市来说,并没有多大的竞争力,科技创新性方面没有杭州,上海强大,制造业方面没有苏锡常的强大,造成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所以很多顶尖的人才还是原因到大城市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也许是因为经济总量和经济形势发展没有外面的好,本地的工资水平就很难达到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水平,所以为了追求高工资,更多的人愿意到外面去。


浪里白条小新

合肥为什么留不住人才?我来说几句。首先做为安徽人我们必须承认安徽与经济强省有一定的发展差距。合肥包括安徽以前一直是劳务外出和人力资源和人才输出中心。众所周知,安徽省特别是省会合肥市拥有着全国领先的科教资源。合肥,中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中国第一个科技示范城市,中国三大科技中心城市之一,中国三大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城市之一,世界科技联盟会员城市,成为世界科学界尖端人才的汇聚地,拥有三个国家实验室,且即将拥有第四个国家实验室——量子信息实验室,国家实验室数量和北京并驾齐驱,成为中国仅次于北京的创新中心。


然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合肥市包括整个安徽省都成为了全国甚至世界“人才,人力资源”输出中心,安徽省成为了全国人口外流最严重的省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呢?因为过去很多年来因为安徽经济相对欠发达,虽与长三角畔临却并没有直接带来相互直接的融合发展反而在可怕的“马太效应”下让安徽成为了最大的“牺牲品”经济发展与发达省份不断拉开,人口,资源不断被周边经济强省市虹吸。安徽省甚至在中部地区都一度垫底。
过去合肥虽然贵为华东区域安徽的省会,但即使把她放在长三角所有的城市当中看,似乎有人还是把她看成一个藉藉无名的“小卒”。因为底子薄,起步晚,发达程度与北上广甚至一些经济强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知道抛开经济发展程度和文化方面单从交通方面而言合肥市包括整个安徽省与相领的江苏,山东等地就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翻开中国高速公路和铁路就能看出,可谓与江西一样成为了网友调侃的“环安徽,环江西”,合肥存在感更是比较低。
然而如今但就是这样的“小卒”短短一二十年时间,合肥以敢叫日月换新颜的雄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以上下求索创新求变的气魄,凝众志、聚合力,推动制造业的车轮滚滚向前。 一座座制造业高峰日渐隆起。 一大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重大智能装备实现了突破,一大批颇具科技含量的智能产品成为市场“爆款”,一系列颇有合肥特色的智能化实践享誉全国。“合肥智造”正在急速崛起。 合肥,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布局于此,从无到有,跃升为“后起之秀”。

这一次, 合肥不仅赢得了高铁资源, 还赢得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 一、国家委以重任! 合肥上榜全国性高铁枢纽城市 在上榜的14个全国性高铁枢纽城市,合肥位列“八纵八横”重要节点城市第五!拼高铁,合肥赢了!
近十年来,合肥经济总量增长3.7倍,财政收入增长4.2倍,本外币存款额增长4.9倍。经济总量先后赶超太原、南昌、昆明、石家庄、长春、福州、哈尔滨和西安,从中下游跃入“十强”。根据2017年第一季的万事达卡财新BBD中国新经济指数报告显示,石家庄、桂林、南昌、合肥和武汉成为今年一季度人口净流入量增速最快的五个城市。从2007年至今,合肥常住人口从491万增长到779万,增幅达21.6%。 按照这个速度,到2030年,合肥人口预计将突破1000万,也就是说,接下来合肥每年净增人口在18万左右,而做为新型开放科技城市这么多人口的新融入谈何知名度不高?

合肥在许多年里都保持着低调。然而,随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理科研究中持续不断地开辟新天地,这座城市正在进入全球视野。改革开放之后,在“科学的春天”这样的时代气氛中,科大声名鹊起。最初主要是教育方面的成就,例如少年班、CUSPEA(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比中国在高铁、电信、超算等领域后来居上做到第一还要了不起,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而在量子计算方面,欧美处于领先地位,中国最近接近了并驾齐驱。中国的量子信息研究绝大部分都出自科大,或者与科大有合作,科大无疑已经是量子信息研究的国际中心之一。潘建伟、郭光灿、杜江峰等研究组,显著地提升了科大、合肥和整个中国的出镜率和国际形象。


合肥在秦汉之前并没有像西安、洛阳、太原那样上演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在中国城市中也排不到最前面,但跟外国那些历史不到一千年、甚至只有两百多年的城市相比,合肥却绝对是绰绰有余。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合肥主要是作为军事要地存在的,并不是经济、文化中心 以前说起合肥,外界最容易想到的是劳务输出、叉车、张辽和包公等。 以后说起合肥,外界首先想到的将会是云集的学者、卓越的基础研究、蓬勃发展的高科技产业。 科学,重新定义了城市的气质。 科学,创造无限可能!
合肥被列入制造业“国家队”,国家工信部批复合肥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合肥以“工业立市”迎来了发展黄金时代,主要经济指标陆续进入省会城市“十强”,合肥成功实现“逆袭”。目前,合肥在集成电路、光伏产业、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领域保持国内领先。 2018年合肥新增三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42家,占全省半壁江山,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拥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占全省83%,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 合肥近几年的发展,让合肥的城市竞争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晋升一线城市指日可待。而且未来,合肥的发展将全面爆发,如果今天你对合肥爱搭不理,明天的合肥将会让你高攀不起。

《论语》有云:三十而立。其实,“立”的不仅仅是人,还可以是一座城市。从江淮小邑到大湖名城,合肥自解放以来、尤其是近一二十年的城市变迁,可谓是精彩非凡。深藏不露型 “屌丝”逆袭。合肥,何肥?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家底薄弱、长期“不紧不慢”的中部城市陡然加速、跨越赶超,经济增速持续领跑全国城市?那就是紧抓科技创新的命脉,敢于突破,从接受中科大起合肥就已经有了打造未来科技城市的魄力和勇气。
2013年,英国《自然》杂志权威发布合肥科研实力跃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两年后,合肥再登《自然》杂志榜单,成为中国十大科研产出城市第五名,超过香港、广州、杭州。更是提出了到2020年,力争主要科技创新指标跻身全国省会城市前五位。 合肥,是中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中国三大科技中心城市之一,中国两大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城市之一。合肥是WAT(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之一 合肥共有各类人才173.3万人。 专业技术人才86万人 两院院士108人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74人 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06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52人 安徽省“百人计划”专家113人
安徽省“特支计划”专家76人 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76人 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325人次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272人 合肥市“百人计划”166人 庐州英才79人 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06人 其中包括, 著名的合肥科学岛“哈佛八剑客”
在这座岛上汇集了一个个专业的科学研究机构 光学精密机械、等离子体物理、 固体物理、智能机械、强磁场科学技术、 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先进制造技术、 医学物理与技术、循环经济、核能安全技术 …… 这些都聚集了国内外优秀人才。
合肥和兄弟市相比,特别是和先发地区的上海、杭州、南京相比,产业发展是有短板的,就是第三产业服务业。合肥服务业增加值只有南京的45.9%,只有杭州的41.6%,同时我们作为一个内陆的省会城市,在开放度上面我们也有短板,但是我们也有信心,补齐城市在教育、卫生、养老、公共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短板,让人民群众有切实的获得感。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一颗种子,那么,安徽、合肥则为这颗种子提供了利于生长的肥沃土壤。   安徽省是首批国家创新试点省,是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载产业转移示范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合肥市是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世界科技城市联盟(WTA)会员城市,正在积极创建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创新示范城市、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先后被国家批准在股权激励、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科技金融结合、文化科技融合、知识产权示范、新能源汽车示范、创业创新城市示范等领域先行先试,具备多重叠加优势。
这一点,近十年在合肥生活发展的人感受最深了! 国家科学中心城市,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全国四大科教中心城市,中国最爱阅读城市。 英国《自然》杂志研判分析 合肥基础科研实力位居中国第三 仅次于北京、上海 这既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突破,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合作能力的提升,也是引进外国人才与新资源汇集合肥的真实写照。这是个科技创新“黑马”城市,我们将见证她的“裂变”“雄起”,亮耀全球!
按照经济发展的逻辑,一个国家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这便是人口经济学家口中的“人口红利”。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要素驱动模式特征显著,其中以投资居首。按照经济学“边际报酬递减”的有关理论,在劳动力供给不变的前提下,不断扩大投资,一定程度之后,资本的边际报酬就会呈现出递减趋势——即投入等量的资本,从中获得的回报却越来越少。而现如今安徽省特别以合肥为代表人口回流已经非常明显。
合肥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未来七年内将拿出超百亿元资金,从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创业扶持等多个方面推出多重优惠政策,以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养人”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在肥创新创业。据悉,合肥此次人才资金投入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梯队。


合肥:博士每年2万元 对新落户在肥工作暂无自有住房的博士、35岁以下的硕士、毕业3年内的全日制本科和大专、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我市在3年内按每人每年2万元、1.5万元和0.6万元的标准发放租房补贴(不含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租房补贴:合肥力度比南京更大些

《合肥市引进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子女接受基础教育实施办法》 这些《办法》中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面向国内外每年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推动成果转化、发展高新产业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其中对于创新领军人才和创业领军人才,合肥也给予不同程度的资助,最高金额达500万元。 创新型领军人才分三档给予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资助;创业型领军人才分三档给予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资助。 顶尖人才资助计划出台 奖励700万还可低价买房,合肥人才新政的出台,有望给亟待发展中的合肥增加一波人才红利,同样也给人才以实际的经济支持,在全国各大城市陆续加入抢人大军之后,合肥也与时俱进,走在政策的前沿,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二线城市为崛起而做出的努力。
很多人说合肥工资低吸引不了人才过来,但实际上合肥对高端人才的追逐在全国是领先的,要钱给钱要房给房,比如一些杰出青年,千人计划之一,很多城市挖,最终还是选择了合肥, 就比如合肥长鑫,能让几百个台湾人,韩国人科技人才,背井离乡来到合肥发展,合肥对这些芯片人才开出了他们之前2到3倍的工资,比如你在台湾年薪100万人民币,来合肥就给你开300万,物价还比台湾便宜,所以一年多时间,来了很多人! 另外院士数量也是衡量标准之一,目前的行情是,一个城市如果引进一个院士,大概要花5000万人民币, 截至目前,合肥市共有安徽省院士工作站47家,其中建在企业的院士站31家,建在高校或科研院所的院士站15家,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共建的院士站1家,集聚“两院”院士52名。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科学岛,位于安徽合肥,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所在地。“八剑下哈佛,共聚科学岛。”今年1月,集体归国的8位哈佛博士后荣获“2017全球华侨华人新闻人物”。据了解,“哈佛八剑客”工作的科学岛上,已吸引各类海归落户合肥顶级人才接近五百人。 生活在合肥的790万形形色色的我们, 幸福程度人皆不同。 许多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一直坚守在这里, 因为合肥是座包容的城市, 他容得下你巨大的理想, 也成就得了你小小的幸福。 这里有人情味,也有未来、机遇和挑战, 还有更多追求梦想的灵魂在这里相遇。


土土街

这是许多大学很多的城市的困惑。其实细细想,原因还是很简单的。

为什么不留在大学读书的地方?

一个城市要想留住人,必须有“足够多的、合适的工作岗位”。

(1)足够多的就业岗位

如果毕业30万人,那么就必须有30万个工作岗位。

(2)岗位必须适合大学生

大学毕业生,不太可能去富士康、快递、饿了么这样的企业,去做快递员。必须是需要一定知识、技能型的工作岗位。而这类工作岗位对应的企业,是有一定要求的。

换句话说,工作职位应该是适合本科生、研究生的,整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必须比较高端。就像大学生就业最多的北上广深,需要的工作岗位都是知识含量高的。

从这两个角度看,合肥市也许不具备。那么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人才必须外流,这是不可避免的。

这几年,像武汉这样的教育大省,启动了“留住百万大学生”的战略。在落户方面零门槛,只要是全国的大专以上毕业生,均直接落户。

但是武汉市也明白,来了凤凰,没有窝是不行的。所以大力招商引资,引进适合大学生工作的企业。高科技企业、金融企业、互联网企业,已经有20多家大型企业都要在武汉建立华中分公司了。

如果不这样做的话,留住大学生就只是一句空话,大家还是会去:最需要大学生、岗位数量最多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