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正一品和从一品区别在哪?其实没有正副关系

 古代官职,正一品和从一品区别在哪?首先必须要说明就是:正一品和从一品没有正副关系。

从唐代开始,品级就有了两种概念。即散官品级和职官品级。当然了,网上大部分的解释都提到了,无论是散官品级还是职官品级,都是九品十八级,即一品到九品一共九品,每一品中分为正从两级。至于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什么关系,其实就是正一品比从一品高了一级,从一品比正二品又高了一级的关系。

就散官系统而言,实际应用中仅仅涉及到品级,完全不涉及实职和实权,当然不存在正副。即使是职官,也并非正某品就是正职,从某品就是副职。

 举例而言

元代的御史台,从至元二十七年开始成为从一品衙门,最高长官御史大夫为从一品,其次御史中丞为正二品,侍御史为从二品,治书侍御史为正三品,殿中侍御史为正四品。可以看出正和从只是品级高低的关系。

如果说从这些职位的名字,非专业研究人员觉得看不出正副关系的话。还可以看看崇福司。元代崇福司是个管理基督教事务的机构,是个从二品衙门,最高长官崇福司使是从二品,同知从三品,副使从四品,司丞从五品,经历从六品,都事从七品,照磨正八品。如果按照品级正从来看正副的话,就只有照磨是正职了……

地方官系统也一样。

譬如宣慰司,宣慰使从二品,同知从三品,副使正四品。下级州,达鲁花赤和知州是从五品,同知是正七品。所以品级的正从和官职正副毫无关系、毫无关系、毫无关系!

为什么非得在九品里面分正从呢?其实就是为了细化品级,给官员更多的升迁机会。原本九品是从魏晋的九品中正制来的,但是明显不够用,所以在里面分了正从,变成十八级。实际上十八级也并不够用,在宋代用职官的名字行使散官的用途,一共分出四十二级,即使是金朝早期,沿用唐和五代制度使用九品十八级,在每一级中还设置了多少不同的散官名,共四十二级,来延缓官员的升迁速度。直到元朝这些品级才逐渐简化,又回归九品十八级,每一级中间的上下或者上中下等就意义不大了。

当然了,如果一定要说正一品比起从一品而言,除了高出一级还有什么区别的话,因为正一品是最高品级,所以各种荣誉性官职也是正一品比较多,这也算区别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