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中华文明的纽带

在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是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只有169年(公元420——589年),但中华民族却经历了大分裂的剧痛,而最终又孕育了大融合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北魏孝文帝元宏于公元493年决断将国都由平城南迁至洛阳,则是其关键性的转折。

平城和洛阳,在这一转折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那时的平城,即今日之大同;而那时的洛阳,则即今日偃师西部一带的汉魏洛阳故城。从这个意义上说,偃师和大同,在历史上曾经有着不解之缘。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在群雄逐鹿的时代,谁拥有先进文化,谁就将取得最终的胜利。就南北朝时期而言,虽然当时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但最先进的文化当属中原文化,即儒学文化,而洛阳作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王朝的国都,则是儒学文化的中心。相对而言,北魏当时固然用武力统一了北方,但整体文化内涵还属于游牧文化,“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要巩固政权乃至进取江南,统一全国,当务之急就是从文化内涵上进行自我提升,而迁都洛阳,接受儒学文化的熏陶改造,则是再适宜不过的聪明睿智之举。

文明中华能够延续至今,拓跋家族建立的北魏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