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墨子的狭隘经验主义与荀子的唯理论倾向?

幻翠

墨子的朴素经验主义

狭隘的经验主义,可以从墨子提出的“三表”来看,主要为本、原、用三者,所以对墨子而言,直接经验排在第一位,间接经验排在第二位。所谓的直接经验,就是耳目感官的亲见亲闻;间接经验,指书本中的知识。但这个三表后来被胡适说成逻辑学的三表,那则是完全错误的。

这里说一下,古代的“见”和“闻”指看和听的结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里面,视、听只是一个过程或动作,而非结果。

所以,墨家反对儒家的“命”,便是从经验主义出发的,理由是“命”这个抽象概念“不可见闻”,所以是“亡”,可见可闻的,才是“有”,因此,“不可见闻的命”不存在。可见,感官经验是墨子的核心出发点。

有趣的是,墨子却一直坚信不可见闻的鬼神存在,这显然跟他批评的“命”的逻辑矛盾,而且,他还引用《诗经》里的文献强迫跟他辩论的儒家人士相信“鬼神存在”,理由是《诗经》记载了。

其实,墨子也提出过比较抽象的“类”概念,因此不能说他完全就是狭隘经验主义的,而没有上升到理性层面。但从他的论证上而言,毕竟还是感性主义多一些,还未能达到后期墨家的高度,当然,后期墨家只是修正了墨子的经验主义,部分提倡理性的作用和价值,也不是唯理论者。

荀子的唯理论倾向

荀子就比较难判断了,因为他既重视经验主义,也重视理性分析与综合。实际上,近代哲学史下的经验论和唯理论,都受到了自然科学的影响,从而跟古代哲学有很大不同。所以我们提起古代的唯理论,譬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或者中国的孟子、荀子,这个“唯理论”只是宽泛意义上的说法。此外,经验论和唯理论本身都遵从理性主义,只是二者论证的方式有所区别。

从荀子的思想来看,他对于“名”进行了细致的区分,有唯名论的倾向,也有古希腊约定说的倾向。而唯名论和实在论之争,也是后世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一个重要来源。

说荀子是唯理论,大概是从他对理性主义的提倡这点上来说的,因为他虽然很重视经验知识,却更注重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能力,这是他和孟子相似的地方。但要比较起来,孟子更合于唯理论的说法,毕竟唯理论都相信天赋观念的说法,这跟孟子思想完全一致,后世的心学走得就是这条路,但极端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