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吕后残忍专制的手段下,薄姬是如何生下刘恒还得以善终的?

用户65981909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大肆残害宗族子弟。但是汉文帝刘恒和母亲却在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中幸免于难。这样的善终结局,和母子两人不得宠,以及平时为人低调和谦恭有很大关系。


从某种程度来说,吕雉和薄姬有点同病相怜的感觉,刘邦登基后专宠的是戚夫人,最爱的是儿子刘如意。为了他们,刘邦甚至想要废立太子,甚至废后,吕雉一度是性命堪忧。吕雉为了刘邦的事业付出了很多,尽职尽责照顾刘邦的父亲,还养育了儿女,但是换来的是丈夫的冷落和无情。在宫廷内大量的磨难和斗争中,吕雉磨练出了狠毒的性格。


薄姬是原来项羽部下的妾,后来项羽兵败,薄姬进宫做了纺织女工。因为长相美貌,被纳入刘邦的后宫,而薄姬虽不至于像吕雉一样在权力中心煎熬,但是她的日子也不好过,生了儿子刘恒后几乎就见不到刘邦的踪影,过着孤儿寡母的生活。而薄姬的娘家也特别弱,在朝廷里没有可以借助和撑腰的力量。刘邦有8个儿子,所以在吕雉内心,刘恒母子根本没有任何的权势,也引不起吕雉的丝毫仇恨。


刘邦死后,薄姬就和儿子刘恒一起来到了儿子封地代国,一呆就是17年,母子两人做人做事低调,恪守法度,从不惹事生非,没有任何把柄被吕后抓住。吕后在权力中心几乎忘却了他们的存在。



吕后势力被铲除了,刘邦的儿子就剩下刘恒和刘长了,而刘长自生母死后,一直由吕后抚养长大,与吕氏家族关系紧密,所以不入大臣的法眼。远离政治中心的刘恒母子非常意外地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科坛春秋精选

这个问题,国史君(国史通论)想从吕后和薄姬两个方面分析:

吕后并非噬杀

西汉初年版图

首先,吕后的确手段残忍,但是她并不噬杀、滥杀。死在她手中的那些著名历史人物包括韩信、彭越、戚夫人和刘如意母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触动了国家的根本、触动了吕雉的底线。汉朝建立之后最重要的就是维护国家的稳定,保证刘氏江山的长治久安。但是韩信、彭越等战神实在是汉朝的心腹之患,首先是他们功劳太大,难以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封赏,其次就是他们能力太强,连刘邦都不一定能镇得住,保证他们不造反。所以,吕后采取极端措施,施行斩首行动。

而戚夫人母子则触动了吕后的底线——他们差点夺走刘盈的太子之位!所以,占据上风的吕后当然会选择先下手为强。除了这些人,周昌也曾经为了保护戚夫人母子而得罪吕后,但是吕后并没有拿他怎么样。刘邦的八个后妃中,也只有戚夫人下场悲惨,另外六个都没有受到吕后的迫害。

薄姬平生低调

其次,薄姬“老来富贵也真侥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平凡了,太低调了,太没有威胁了。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到当年薄姬受宠本身就是一个机缘巧合,她入宫一年多之后,连刘邦的面都没见过,后来刘邦因为觉得他可怜,才临幸了她一次,结果她怀孕了,并且顺利生了个男孩(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


在此之后,她再次回到平凡的生活中,在刘恒被封王之后她跟着去了代国,从来没有参与过政治,从来没有与吕雉产生任何冲突。


国史通论

「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是老子留在《道德经》里的名言,用来总结薄姬这一生,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司马迁笔下的薄姬,总是一副不跟任何人争的样子。

薄姬不为自己争幸。

薄姬原是魏王豹的姬妾,魏王豹被汉军打败后,薄姬成为俘虏,被赶到汉王刘邦后宫的织室中做奴仆。

某一日,薄姬正在织室安心地做奴仆,汉王刘邦突然来视察工作。

刘邦是好酒及色之徒,见到薄姬长得美,一下子暴露了本性,把薄姬招入后宫。

看上去,薄姬应当翻身农奴把歌唱了吧?

但当时的刘邦并不是一个闲散王爷,而是一个日理万机的国王,要打仗,要处理政务,要搞外交,忙得很,加上后宫姬妾较多,所以就把薄姬给忘了。

薄姬被刘邦招入汉王后宫一年有余,都没得到刘邦的临幸。这一年里,薄姬就老老实实地待在后宫中,从来都没争取过被临幸。

是不是一副不愿争的样子?

薄姬不为自己争宠。

也是巧合,薄姬的两个发小嘲笑薄姬时,被刘邦撞见。

薄姬少时,曾与管夫人和赵子儿两个发小约定,先贵无相忘。后来,三人都进入了汉王的后宫之中。

管夫人和赵子儿先后得到汉王刘邦的宠幸,独有薄姬没得到宠幸。

管夫人和赵子儿嘲笑薄姬不得宠的时候,刘邦撞见,知道了原委,心下凄然,决定当晚召薄姬侍寝。

于是,时隔一年多,薄姬终于有了跟刘邦亲密接触的机会。

那一夜,薄姬和刘邦缠缠绵绵,说了许多情话,还有一句被司马迁记录了下来:

薄姬曰:「昨暮夜妾梦苍龙据吾腹。」
高帝曰:「此贵征也,吾为汝遂成之。」

按照剧情的发展,这一夜之后,刘邦体验了薄姬的温柔体贴,薄姬又为刘邦生了皇四子刘恒,理应会非常宠爱薄姬才对,但历史的记载却是「薄姬以希见」。

可见,虽被临幸,虽为刘邦产子,但薄姬并有没因此而去争宠。

是不是依旧一副不愿争的样子?

薄姬不为儿子争封地。

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早在汉二年,也就是刘邦被封为汉王的第二年,嫡子刘盈即被立为太子;在汉六年,也就是刘邦称帝后的第二年,长子刘肥便被立为齐王;汉七年,也就是代王刘仲弃国的那一年,三子刘如意被立为代王;汉九年,也就是赵王张敖被废掉的那一年,刘如意被改封为赵王。

齐地、赵地,都是汉初最好的几块地,另外一块较好的地是韩信的楚地,韩信被废为淮阴侯后,楚地被一分为二,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刘交,被封为楚王,刘邦的族兄刘贾因为在楚汉之争中立下大功,被封为荆王。

但代地,却是最坏的一块封地。韩王信是刘邦当皇帝后最没能耐的异姓王,因此被改封到代地;刘仲是刘邦活着的亲哥兄弟中最没能耐的,所以在韩王信造反后被封为代王;刘如意是刘邦第三子,且一直受刘邦宠爱,所以在刘肥和刘盈之外,率先被封王,因为当时没有其他封地可封,所以被封为代王,一旦出现了更好的封地,刘如意即被改封到最好的封地赵地。

但刘恒就没有刘如意这么幸运了,刘如意被改封为赵王后两年,刘恒被立为代王,但随后,虽陆续有了粱地、淮南和燕地等几块明显好过代地的地方,刘恒都没有被改封,依旧只能做他的代王,刘恒的四个弟弟,先后被封为梁王、淮阳王、淮南王、燕王。

吕太后称制时,刘恒的两个弟弟,梁王和淮阳王,先后被改封到更好的赵地,也先后得罪吕太后为他们选的王后,或自杀或被逼死。

刘恒的两个弟弟死了之后,赵地成了无主之地,吕太后素善薄姬母子,原打算把刘恒改封到赵地,向薄姬母子征求意见,薄姬母子表示,愿意守边,赵地才成了吕家人的封地。

是否一副不愿争知足常乐的样子。

薄姬不为家人争爵位。

吕太后薨,朝中老臣及诸侯王共诛诸吕,薄姬母子并没有出头,还是一副不争的样子。

但因刘恒已是刘邦所有活着的儿子中最年长的,加之薄姬家人丁不旺,薄姬也总是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老臣们决定迎立刘恒为天子。

刘恒继位后,唯一的亲舅舅薄昭,仅被封为轵侯。

要知道,刘恒幼年丧父,又被封到边远的代地,薄昭在代国十七年,既当臣又当父,对刘恒的成长,付出很多,大臣们欲迎立刘恒为帝时,薄姬母子担心有诈,也是薄昭孤身前往长安探听虚实的,这么大的恩情和苦劳,只被封为轵侯。

如果薄姬稍微争一争,纵使薄昭不能被封王,也能位列三公吧?

但薄姬没有这么做!薄姬不希望外戚势大,不希望刘恒受到非议和羁绊!相比吕太后,薄姬确实更为儿子更为汉家江山考虑。

也正是因为薄姬更为汉家江山考虑,所以才屡次因祸得福,从一个普通的姬妾变成王太后,进而成为皇太后。

这不正应了老子那句「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吗?


遥望燕园

薄姬生刘恒的时候,吕后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那时候的她还是一个不懂权谋的有妇之夫。只要别人不去损及她的利益,她也没必要跟别人过不去。

再说了,重要的是刘邦在。刘邦是个什么人,吕后是比谁都清楚的。想当年她和刘邦的老爹在项羽那里当人质的时候,刘邦是公然表过态的。项羽相杀人质随便,只要别分我一杯羹就行。

刘邦连老爹都不要,更何况她这个外姓,还不受宠的妻子。

她清楚只要自己戳到了刘邦的痛点,刘邦杀她也是没商量的。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吕后并没有做过什么过分的事情。当然,杀韩信和彭越那是另说,也是深得刘邦满意的事情。

吕后被刘邦冷落,多少她还有个名分,毕竟大汉的皇后是她。回头在看看薄姬,这个女人比吕后可怜多了。

薄姬也就是被刘邦召见了一次侍寝,从此,薄姬就和儿子刘恒相依为命了。这在吕后看来,感触应该是比较深的,她又何尝不是和自己的儿子相依为命的。甚至可以说,吕后对薄姬是深表同情的。

刘邦在世的时候,刘恒被封到了代地去当代王去了。这时候刘邦还没死,薄姬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待在皇宫中,慢慢长夜,寂寞的滋味是何其的无奈。

吕后恰恰也有这种感触,所以,在刘邦死后,吕后就把薄姬打发到了刘恒那里和儿子团聚起了。毕竟薄姬一辈子都没有怎么得势过,至少让他去儿子那里想几年清福,这样才不辜负那些寂寞的时日。

还有就是薄姬和吕后没有利益冲突,吕后也根本就没有把她当过对手。在吕后看来她的对手只有一个戚夫人,甚至吕后把自己的不幸都算在了戚夫人头上。毕竟天天和刘邦秀恩爱的是她,想夺自己儿子太子之位的还是她,只要戚夫人死了,别人谁都对他造不成威胁。基于以上原因,刘恒和薄姬未遭吕后杀害的原因。


汉史趣闻

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吕雉作为他的第一任结发之妻,一向跟随着刘邦,陪伴着刘邦阅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而刘邦在成功拿下江山后,也并没有做一个不念情义之人,而是将这位女子封为了皇后。

吕雉算是一位插手政治的女性,在对韩信的判决上,也是他和萧何合谋处死了韩信。而在后宫中,为了确保自己位置的稳固,为了确保自己儿子东宫的位置,吕雉展示了她悉数心狠手辣的一面。但在后宫中,却有一位女性躲过了吕后的魔爪,孕育培养了一代明君汉文帝刘恒。

这个人,就是薄姬。那么,她是怎样做到在险峻的后宫中生计,躲开窥伺着她孩子的目光和魔爪,躲开吕雉在后宫只手遮天的权力呢?

薄姬最开端并不是刘邦的女性,而是魏豹的夫人,魏豹战身后,被送到刘邦的后宫,但由于姿色并不拔尖,一开端仅仅一个后宫织布的宫女。一次刘邦去织室视察时,发现了薄姬在一众老宫女中还算是比较楚楚动人,便将她带到了后宫。

再之后她的命运也算是好事多磨,刘邦后宫佳人许多,薄姬很快泯然众人矣,但她的命运还算不错,刘邦偶尔的一次临幸便让她怀上了刘恒。

尽管说立长子为太子是传统,但也不乏许多例外,所以后宫中,只要是生了儿子的女性,便都会面临着多方的诡计和加害,不过薄姬却不同。由于位置低下再加上刘邦的忽视,母子两人备受欺凌,关于这样身世的刘恒也没有被谁作为要挟,仅仅一个欺凌的目标罢了。

就由于这样,薄姬和刘恒受到了许多欺凌,却得到了吕后的怜惜,两人的悲苦命运可贵的勾起了吕雉心中的怜惜心,吕后将薄姬送往刘恒的封地,让他们母子团圆,还给予了薄姬“代王太后”的封号。

世事无常,吕后的儿子刘盁早逝,吕后的擅权引起了民愤,我们共同推举了其时最有声威的刘恒登基,就这样,柳暗花明又一村,薄姬的人生终究迎来了簇新的一页,艰苦终身,最后母凭子贵,成为了汉朝最显贵的女性,薄太后。


方言讲史

薄姬之所以能够在残酷的后宫争斗中,逃过吕后的清算,不仅保住了自己还保住了儿子,这与其与世无争的性格不无关系。

薄姬本是魏王妃,刘邦灭魏后,所有宫女都收入汉宫的工事房,簿姬也在其中。后被刘邦发现收为妃子,然而一年多的时间里,刘邦并没有宠幸薄姬,常常被其他妃子嘲笑。一天刘邦心血来潮让人招幸薄姬,薄姬对刘邦说,昨天夜里我梦到龙附我身。刘邦说好梦,今天我就成全你。一夜缠绵,薄姬仅留下了龙种,十月怀胎生下皇子刘恒,就是后来的文帝。



此次宠幸后,刘邦就又把薄姬扔到后宫,不在过问。就是这样才让薄姬躲过了吕后的妒杀。随后刘恒被封为代王,便随儿子一同就国,做起了王太后,一生平安。竟然还做了皇太后。薄姬年轻时曾有相妇说,此女贵不可言,以后当生皇子。不想一语成箴,竟真的做了皇太后。


无奈且向上

薄姬,主要还是因为低调、顺从,看起来对吕后没啥威胁。


张勇達州

刘邦有史记载的夫人有八位,被吕雉杀的只有戚夫人,能说吕雉残忍专制?薄姬能得善终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戚夫人是因为跟吕雉争储失败,而被报复的,历朝历代争储失败的下场都是如此,这不是吕雉人品有什么不同,如果刘如意成功上位,并坐稳皇位,吕雉的下场也不会比现在的戚夫人好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

一方面因为吕后不想再造孽了。我想她应该知道她对待戚夫人太过火了。因为她自己的亲生儿子都反对她,我想她应该从这件事上反省了自己的行为。所以对其他人也能宽容了许多。另一方面,戚夫人的悲惨让其他人对吕后更是不敢有丝毫怠慢,也让吕后抓不到任何把柄和借口。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便产生了薄姬等人的幸运。也可以这样说,薄姬等人的幸运是建立在戚夫人的尸体上的。


雨雪青风

首先,吕后是为大汉和儿子才残忍专制,甚至没想篡汉而自立。杀韩信,彭越是为保汉氏江山。以防今后内外沟结反判。杀戚夫人和如意。是为巩固儿子太子地位。当政时期,休兵养民,注重政治清明,虽任用外戚子侄,也还大公无私。簿后出身卑微,宫中不受宠,宫外无奥援,所以吕后放心,又外藩就任苦寒代地。逃过一劫。加之后世霍光强势,刘贺荒唐,才成就簿氏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