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会被人工智能基金取代吗?

R_Sammi

人工智能暂时无法取代传统的基金经理。基金经理会被人工智能基金取代需要有个过程,目前各方面的条件尚未成熟,但证券业诸多业务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乃大势所趋。

全球首支人工智能ETF从2017年10月18日发起以来,一度不太适应市场变化。在开始几个月内一直落后于业绩基准。一直到今年4月才追上标普500的走势与其同步。

然而,今年5月人工智能基金开始发力,5月以来价格上涨了5.62%。较同期标普500的收益率3.27%要高出2.35个百分点。截止最新交易日,该基金成立以来将近8个月,累计ETF价格涨幅达到了10.79%,同期标普500的涨跌幅为6.85%。但后期走势难以确定,盲目乐观为时过早。

证券投资的最大的确定性就是行情的不确定和不可预测,人工智能基金只能通过历史证券数据来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模拟未来股票的走势。人工智能仅仅是技术面方面的研究,对于企业基本面,人工智能基金目前无法完成研究。因为A股市场目前的信息披露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其透明度暂时无法匹配人工智能基金。

欧美证券市场乃成熟股市,在上市公司信息公开性方面比较到位,具有继续试验人工智能基金的基础环境,而新兴市场股市目前尚未具备上述条件。

欢迎光临寒舍,顺祝本周工作愉快!


陆燕青

基金经理会被人工智能基金取代,理由如下:一是基金的道德风险一直是困扰基金业的难题,无法解决,基金经理用投资者的资金高位买股票,给机构庄家当托,以换取基金经理个人的利益,这种做法在基金行业非常普遍,而且无法监管,基金经理认为股价涨了十倍了还有投资价值并在高位买进股票给机构当托,政策法律上无法限制,基金经理是合法的。基金经理老鼠仓是比较低级的玩法,法律可以制裁,但是基金经理给其他机构当托,法律制裁不了。二是国内基金经理的能力低下,永远跑不赢市场,只有在大牛市才能赚到钱,熊市或平衡市总是赔钱。三是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大,人工智能基金可以24小时不停地运算,一次失误后人工智能会快速纠错,直到找到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投资组合,这种强大的学习能力远超人类。四是认真负责任,不会出现道德风险,人工智能基金是肯定不会出现道德风险,故意去给庄家机构当庄托,在高位接盘买入股票,去拿好处费,人工智能不需要钱,也没有设计这个程序,人工智能只会认真负责任的工作。五是成本低,国内养一个基金经理年薪最低超过百万,高的需要几百万。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用人工智能基金,成本要低得多,而且不用管理成本。美国现在已经有大量的金融机构在运用人工智能管理基金,效果比用基金经理好的多。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基金经理一定会被人工智能基金取代的。


金融学家宏皓教授

人工智能未来一定会成为世界的主要运行方式,这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的优势就不必多说了,比如数据优势,计算优势,模仿优势,甚至力量优势(智能机器人),都会让普通人类相形见绌,因此相反的副作用就是,人类可能失去对世界的统治。

从发展潜力来看,人工智能肯定会取代很多交易员,如今像高盛,美林等大投行,已经在裁交易员,增加人工智能团队的配置了。

但是,投资毕竟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投资领域,各个流派都可以生存,宏观派,基本面派,被动投资派等等,交易策略也没有标准答案。金融市场,归根到底其实是人情绪的反应,一家公司这个季度财报超预期,股价可能就大涨,但是下个季度弱于预期,可能就会大跌,虽然业绩可能是连续两个季度增长的。这就是市场,并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可讲,完全是参与者的一致性反应驱动着 。

你看人家巴菲特,对待人工智能依然非常淡定,在5月初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对有关人工智能的回答是,他不觉得机器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收益,尤其是在资本配置方面。

人工智能在其他领域的影响,可能远比资产管理方面更大。

每天坚持原创,已经很多年了,其中辛苦,只有自己知道,每次写之前,我都会告诉自己,要对读者负责,不要浪费他们的时间,尽量对他们有点帮助!也希望各位能够给些鼓励,关注,点赞,留言都可以!感谢读者,感谢粉丝的长久陪伴!

赵冰峰

在更久远的未来,基金经理或许会被人工智能基金取代,毕竟,到那个时候,基金经理这个职业是否还会继续存在都是未知数。但在可见的未来,谈人工智能基金取代基金经理还为时过早。

是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有许多优势,尤其是数据分析方面,要远胜于普通人。从发展潜力来看,人工智能也会取代很多交易员,尤其是做简单机械工作的那种。但是要说到做投资,恐怕人工智能暂时还不足以代替基金经理。毕竟,投资不是简单的数据分析,而是一门艺术。根据许多经济学家对市场的研究,不管结论是市场有效或是无效,宏观派、基本面派等等,在实际投资活动中都有成有败。这充分说明了市场的不可预测性。

而市场的不可预测性,实际上是反映了人心的不可预测性。金融市场的波动,常常是与投资者的情绪紧密相关的。人工智能或许很擅长在数据中找规律,但是面对一堆随机产生的、并且时时刻刻都会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的数据,恐怕这个时候,在投资老手的经验面前,人工智能也只能自惭形秽了。

用《对冲基金风云录》中的一段话来总结,恰如其分:“人们若是只想把股票变动与商业统计挂钩,而忽略股票运行中的强大想象因素,一定会遭遇灾难,因为他们的判断仍是基于事实和数据这两个基本维度,而他们参与的这场游戏却是在情绪的第三维和梦想的第四维上展开的。”


盘和林看经济

这个问题问得就很不专业。要说直接回答的话,我只能明确说:不能。

不喜欢讲什么大道理,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吧。

2017年2月份,靠投顾业务起家的美国券商爱德华·琼斯却宣布不做智能投顾了。

爱德华·琼斯当时已经管理了近1万亿美元的客户资产,拥有1万多名人工投顾,他们按理说是转型压力最大的,但是他们坚持不做智能投顾,因为他们认为:“市场上的智投平台未免太过套路化,追求形式甚于服务本身。爱德华琼斯将会吸取其中有益的部分并加以转化,深化投顾与客户的关系。”

其实说白了,人所能带来的体验,是技术(或者机器人)远远不能取代的。

上面是从体验层面来讲的,下面我们说说实际效果。

传世名作《对冲基金风云录》中有一段话非常经典,恰如其分地阐述了“投资”这件事情的复杂性,摘录如下:

“人们若是只想把股票变动与商业统计挂钩,而忽略股票运行中的强大想象因素,一定会遭遇灾难,因为他们的判断仍是基于事实和数据这两个基本维度,而他们参与的这场游戏却是在情绪的第三维和梦想的第四维上展开的。”

可以想见,在一个仍有大量个人投资者参与的股票市场中,基于集体无意识的情绪、梦想会让情况无比复杂。或许在这只人工智能基金所驰骋的美股市场,机构投资者、高频量化占据大多数,大家都是无情绪的博弈。

但到了A股市场,机器人可能永远学不会焦虑的中国“小散”们的心思,就好像一个训练有素的拳手,遇见一群毫无章法只想求生的菜鸟,结局或许是专业战胜了业务,拳手一打多,但谁也保不齐会有拳手“被乱拳打死”的可能,毕竟这种事情,还是很多的。

还不用说我们国家这个监管市、政策市了。股灾时你敢随便做空看看?“特停”了解一下?“窗口指导”见过没?

技术很强大,但把技术造出来的,是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