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听懂其他国家的语言的?

吴艺福

第一,古人有翻译。唐代做边贸的牙郎中会几种语言的人也不少啊。比如安禄山就做过牙郎,而且他会九蕃语。

第二,古人也学外语的。只不过古代人学习的外语,跟今天人流行学英语、法语、日语等等不一样。因为大航海开辟之前,世界诸国的联系性没有那么强。古代中国跟这类欧陆国家联系性不多。自然没什么古人特地去学欧陆国家的语言,就是也是很少的。古代丝绸路的尽头,至多东罗马。但是,把丝绸贩卖到那么西的地方的人,其实他们大部分是西亚或者中亚人。中国古代因为贸易打交道比较多的还是这些中亚西亚的人。然后,古代中国人学习中亚西亚语言的人还是一定数量。毕竟,那些专门互市的牙郎肯定会去一些的。

中亚西亚语言之外,唐代学梵语也是流行的,因为唐朝佛教很流行,佛教当时很多经书都是梵文的,还处在有待人翻译或者更好的翻译的阶段。众所周知,唐代的高僧都很喜欢去天竺的那烂陀寺镀金。

会梵文吧,除了可以读更多佛教经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在唐代的丝路上,信佛教的国家也很多,梵文也是丝路上的一种比较通用的语言。所以,在唐朝学梵文的人挺多的,不仅仅是和尚。唐玄宗时代有一个叫李华的诗人,他的梵文就很厉害。厉害到可以跟从天竺来的善无畏直接交流。唐代还有一个叫《悉昙章》的梵语教材。

顺便说一下,古代吧,在挺长的时间里,汉语在东亚文化圈影响挺大的。唐朝那个阶段,属于中国的高僧流行去印度(天竺)镀金,日本和尚流行到中国来镀金。其实,那会儿日本不仅仅是和尚流行来中国镀金,类似吉备真备这样的日本士人也流行到中国镀金。这些留学生肯定会汉语的。反向走的人很少,而且反向走的话,通常不难找翻译。所以,那个时期学日语的人很少很少,可谓零星,因为不怎么用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