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为什么全盘否定斯大林?

草上飞138381053

去斯大林化不是赫鲁晓夫的个人行为,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 苏联、东欧和亚洲的一些共产主义国家都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只不过只有赫鲁晓夫在公开场合对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进行批评。可以说苏联开启的去斯大林化即是政治需求,又是现实需要。

1、斯大林主义实际上是一种“超人政治”,国家的一切事物都由一个人决定,用领袖的名字就足以让人们去完成可能和不可能的事。赫鲁晓夫回忆自己看到斯大林办公,斯大林每天要处理的文件堆得像山一样高,涉及整个苏联的方方面面。所以这种政治制度对于领导人的个人能力要求非常高,而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没有一个能办到的,所以为了国家发展,各项事务、权力必须拆分。

2、斯大林时期对于国家、人民甚至于政府官员的严格管制是刚建国时的混乱以及二战战时体制的特殊情况。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强国,面临的外部威胁已经减少,民众官员不满一直活在压抑的环境中,要求开放管制的呼声越来越高。赫鲁晓夫是顺应了大多数人的要求,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3、赫鲁晓夫刚上台的时候有大批的政治对手,比如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伏罗希洛夫等人,而这些人都是斯大林最主要的助手。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竭力把一切错误和罪行都归咎于斯大林,连带的莫洛托夫、马林科夫等帮助斯大林做事的人就也是有罪的。1957年6月22日赫鲁晓夫用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等人在斯大林时代大清洗中的罪行击败了所有对手。

4、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活着的时候一直是以一种弄臣、小丑的形象出现,经常用自己矮胖的身材、滑稽的语言来取悦斯大林。所以他的同事、政敌都看不起他,当年秘密警察首脑贝利亚直接嘲笑赫鲁晓夫是“土豆政客”。赫鲁晓夫这种一直活在斯大林阴影下的人一旦掌权就更想证明自己,而否定斯大林树立自己的权威就是个很好的方式。


当狗容易做人难

赫鲁晓夫为什么全盘否定斯大林?主要是为了得到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支持。

众所周知,斯大林掌权后非常残暴,在国内搞肃反大清洗杀人无数,这是血的事实,任何时候都不能否认的,用罄竹难书来形容也不过份,当时苏军中的高级军官一多半都被大清洗,以至于在卫国战争初期苏军受到了重大的损失,但斯大林当时是独裁,没有人敢说反对的意见。

另外从私人感情方面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也不会有好感,当年基辅会战斯大林强令赫鲁晓夫守基辅,结果赫鲁晓夫差点成了德军刀下之鬼,赫鲁晓夫是个有城府的政治家,很善于忍,虽然说表面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心里也是恨透了斯大林。

在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得到了朱可夫的支持,掌握了苏联的最高权利,而赫鲁晓夫知道人民对斯大林早已不满,所以上台后就否定了斯大林,当时尽管斯大林有卫国战争的功劳,但是斯大林在国内大清洗杀人太多了,以至于苏联人民基本都赞同赫鲁晓夫的做法。

就是时间到了今天,苏联解体后怀念斯大林的俄罗斯人也不多,因为斯大林把苏联人民伤害的太深了。


天宇的文史情怀

首先,批判斯大林不是赫鲁晓夫一个人的决定,赫鲁晓夫也没有完全否定斯大林的政策。斯大林1953年逝世后,苏联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

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世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而刚刚上台的赫鲁晓夫,就被苏联人民基寄予厚望。

不光如此,当时的赫鲁晓夫还有很多政敌,例如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伏罗希洛夫等人,而这些人都是斯大林最主要的助手。并且当时很多东欧国家也深受斯大林政治的毒害。

当然,以上的一些论述是十分概括和简要的。当时苏联的问题要复杂得多,赫鲁晓夫面临很多难题。怎么解决?只能通过更新政策与根本性的改革才能找到出路。为此,赫鲁晓夫首先要做的是消除政治恐怖,让人民过正常的生活。他采取的措施有:清除贝利亚,为政治领域进行整顿清理创造条件;清理冤假错案,全面平反昭雪;采取组织措施,改组国家安全机构与健全司法制度。而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是绕不过的一步。“非斯大林化”是赫鲁晓夫上台后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应该说,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并非始于1956年苏共二十大。1953年的苏共中央七月全会,除了揭露和处理贝利亚外,还包括批判个人崇拜和讨论经济问题。但到1953年底,并没有以苏共或其他组织名义公开点名批判斯大林,对斯大林的批评仅在党内上层内部进行。

不论是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还是他执政期间推行的政策与路线看,都不能证明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更不能证明他全面否定斯大林创建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说:“我这个报告的目的并不在于全面地评价斯大林政治生涯及其活动……斯大林在准备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中,在国内战争中,以及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是尽人皆知的。”


每日点兵

小赫为了争夺权力,老斯确实有黑历史,(人名敏感,大家懂就好)细说如下:

【第一点】老斯,他的确犯下了无法容忍的历史错误。二战前夕,他把苏军从高层到基层小小清洗一遍,凡是有点能耐和资历的军官都遭到了迫害,无数人被监禁或者秘密处决。导致德军闪电战打进来的时候,苏军有兵无将,苏军一溃千里被迫在首都与敌人决战,是红色帝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老斯他的个人崇拜和独裁伤害了他的国家。二战中,他从来没有去过战场前沿,就抱着一个地球仪干预前线作战指挥,地球仪上谈兵谈兵的结果就是数十万士兵的无辜损失。这也是卫国战争初期,苏军损失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点】小赫曾经也是老斯的左膀右臂,老斯的所有事情他也有参与,别忘了在乌克兰他有着“恐怖设计师”的外号。抢在别人揭发自己的黑历史之前,自己先把所有历史错误让老斯背锅。



小赫全面否定老斯的另一目的是,以打击老斯为幌子,与其他派系的人进行勾心斗角的斗争。,从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小易知天下

这么有意思的问题,忍不住要回答下, 让我们先看看这个事件的定义。

苏共二十大被认为是苏共以及国际共产主义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对世界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为何这么说?

首先,我们要了解下苏共二十大究竟做了什么, 其实主要就两件事情:

第一,批判个人崇拜和否定斯大林。

第二,提出了三和路线,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

结果就是,因为这次会议,西方媒体抓住机会,大做文章,各个政界人士和新闻媒体都为赫鲁晓夫的言行叫好。

美国国际新闻署长斯特雷伯特在1956年6月11日的广播讲话中说 赫鲁晓夫反对斯大林是“空前绝后的合乎我们目的“的举动。

6月23日,《纽约时报》提出要利用”秘密报告“作为武器来摧毁共产主义运动的威望和影响。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说:要利用有利时机来促使苏联内部的”和平改变“。

以上所有发生后: 使得苏联本土在二十大之后就出现了动荡,波及东欧,导致匈牙利动乱。


平息匈牙利后。东欧各国对苏联已不再像原来那样信任,东欧各国民众对苏联的印象也跌至最谷底。

各个国家变得十分混乱,不知所措的感觉。

试想一下,你跟着大哥干了一件事情,做了很多年,你一直认为自己做的是好事情,可是,突然有一天,老大对你说,不对,原来做的都不对,必须改正。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


现在我们探寻下赫鲁晓夫,为何要这么做??

就我个人分析,我觉得原因无非以下几点。仅供各位参考。

1-国内,树立权威,大家都知道,斯大林同志是以强力领导人的形象出现在世人年前,他生前死后都余威不断。给赫鲁晓夫很大的心理压力。所有事情都和斯大林比较。如果你是领导人,你会不会心里不舒服?唯一办法,只有抹去斯大林的权威才能树立自己的权威。于是,颠覆性的,摸黑开始啦。

2-国际上,借机敲打各国,这个又何解,其实很简单,沙文主义兴起,需要足够的政治土壤。斯大林强势,但是本身不过多干涉各地,而赫鲁晓夫的目的不言而喻。匈牙利事件就是明证。

3-政治上,通过会议的召开,排除异己,让反对派消失。你可以不理解我但是一定要支持我。如果不支持。好,你可以下台啦。

我能想到的就这么多,基于以上几点需求,赫鲁晓夫,召开苏共20大,全盘否定斯大林。最后结果就是,巩固统治,加强对东欧各国的影响力。排除异己,树立自己权威。就结果而言他是胜利者。


阿斗不傻

如果放在国际共运的角度看,就会发现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是必然。

国际共运发展到一战前,已经形成了两个非常成熟的流派。一是以李卜克内西、卡尔卢森堡为代表的温和派,主张走议会路线,与资产阶级和当权者协商解决工人的待遇问题,通过合作消解资本家与无产者之间的矛盾。这在英国和德国都进行得比较成功,美国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资本家与无产者之间的矛盾更小。二是以列宁为代表的暴力革命派,以历史使命和神秘主义为原动力,通过关键少数发动工人以武力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从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前者在二战后进一步演化,成为了欧洲大多数国家的选择,即普选制和议会民主,当权者则采用民主加共和的方式进行更迭。后者在列宁的道路上不断集权,不断强化关键少数的力量,并将关键少数的历史使命和神秘主义依附于最高领袖(所以斯大林才不是列宁的背叛者,是列宁道路的集大成者)。

但这两种模式也都产生了很大的问题。西欧道路之下高度的国有化和共和渐强民主趋弱的趋势引发了知识界和新生代的大规模抗议,所以五六十年代西欧的各种运动不断。尽管这些运动都披上了社会主义的外衣,但其真实诉求是对自由、平等、公平和透明的追求,也正是因为如此,六十年代以后西欧社会普遍反思其五六十年代的运动,并纷纷与苏联划清界限。而斯大林道路带来的却是普遍贫困,以致于国民经济难以为继。这种情况下,苏联的革命输出逐渐式微,带有掠夺和惩罚性质的干涉则不断,其作用其实是在自身矛盾重重的情况下防止西欧的经济与意识形态渗透。同时,斯大林道路也在不断自我调整和反思,以更好地解决自身问题。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我不认为这里面赫鲁晓夫自身的报复心有多重,对于一个大国领导人来说,如此气量狭隘也说不过去(实际上赫鲁晓夫尽管有些神经质,但气量不小,他的政敌都是发配去闲职了,而没有高喊万岁的同时被毙)。清算斯大林实际是对列宁道路的清算,尤其是对其神秘主义的清算,这个在国际共运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变化。

所以我们能看到,赫鲁晓夫之后的苏联,不再为主义而奋斗(当然另一个大国还在,所以到七十年代还很悲剧),不再是统御天下般的人类解放,而更多是以超强的地缘力量存在的。但它的制度惯性和历史欠账实在太多了,一旦放弃神秘主义的意识形态追求和输出,就不断地与不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纷争不断,最后耗尽自己的最后一点力量而崩溃。

所以,什么叫真理杀人?列宁斯大林就是。什么叫不作死就不会死?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就是。但让人感到窒息的是,似乎这一切的发生都是无可避免的,题无从解起。那么这个无从解起的题放到我们这里又该如何呢?或者说,我们还在解这个题吗?


成孝良

苏联是列宁带领苏联军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斯大斯带领苏联军民建设国家和战胜了法西斯扭转了世界二战大局,他们功不可没。赫鲁晓夫算什么?就是一个被斯大林玩弄于股掌的小丑。后期是不择手段窃取了苏联最高领导权力。这些苏联人民知道,世界各国也了解。


老李238170885

赫魯曉夫是野心家,是一個典型的修正主義分子,而斯大林又是一個大國沙文主義者:兩個人在中國人民眼中都不參麽樣,而赫魯曉夫全面否定斯大林的領導,是完全錯缺的,這段厲史不好平價,而不好評價的歷史,也許要後人來寫,這就出現了一個個人有個人看法,個人有個人觀點的問還,實事求是還歷史真相,這是一個大問題。個人歲數小,也不是專業評論員,但談一下個人的看法。在蘇聯歷史上,出現了兩個偉人,一個是列寧,而另一個是斯大林。列寧是蘇聯的創造者,是一個尊重廳史的人,是一個偉大的,,在列寧執政的短短時間裏,把別國的土地全部歸還,列寧是偉大的。但自從斯大林接替後,雖然搞的是社會主義,可是對外擴張,對內搞不人道的專政,在這一佔上上,斯大林與列寧比,差很多,而斯大林在國內,搞一言堂的作法,讓赫魯嘵夫最後,把蘇聯改變了顏色,又埋下了一個伏筆。斯大林在歷史上是有功之人,對中國是有貢獻的,中國不會忘記他的後處,他是一個馬列主義者。而赫魯嘵夫,在斯大林活著的時候,在蘇聯是有名的斯大林的兒子,赫魯嘵夫是典型的兩面派,在斯大林死後,以斯大林活著犯的錯為理由,全面推翻了斯大林的功芳,走上了修正主義道路,這樣中國人例了黴,受了罪,他站在反革命立場上,對中國實行了反革命的作法,撒走專家,向中國討還財物,使本來處於自然災害的中國人,受盡’了苦,吃夠了罪,他的做法,直到現在想起來,中國人恨透了他,他讓中國人受的罪,中國人民永遠忘不了。個人不是歷史評論者,但只記他是中國人民的罪人就夠了。從上述實際情況看,斯大林比赫魯嘵夫強多了。…。


于大通

按照我们国家理论界的传统说法,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时候,出台了所谓的“秘密报告”,在该报告中,赫鲁晓夫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并要求在全苏联范围内肃清斯大林的影响,赫鲁晓夫指责斯大林“粗暴”、“蛮横”、“滥用权力”和“破坏法制”,至于赫鲁晓夫为什么要搞完全否定斯大林,有人认为是赫鲁晓夫为了巩固个人权力,有人认为是西方和平演变和苏联国内反斯大林思潮交织的产物。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赫鲁晓夫并没有完全否定斯大林,而且批判斯大林也不是赫鲁晓夫个人的事情。

早在斯大林去世后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上面(1953年),除了批判贝利亚以外,还提到了清除个人崇拜影响等问题,只是在当时没有直接点名斯大林。其后,苏共中央政治局的成员莫洛托夫等人多次提到要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迷信,而且苏联《真理报》还发表过关于批评个人崇拜的专门文章。斯大林去世后,给赫鲁晓夫留下的并不是一个太平盛世。包括农村贫困化,城市住房短缺,大量人员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中等问题摆在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新一代苏联领导集体面前。

赫鲁晓夫上台后,为了改善国家形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清除贝利亚、平反冤假错案以及健全国家司法制度等,在社会形势基本得到稳定后,赫鲁晓夫不得不处理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斯大林的问题,当时社会上对于斯大林的负面评价已经越来越多。

在苏共二十大召开之前,赫鲁晓夫已经多次在公开场合评批斯大林,包括要为曾经被冤枉的好人平反等等。

苏共二十大召开的时候,苏共中央政治局实际上是赞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只是没有人敢去指出要否定斯大林,赫鲁晓夫向来富于勇敢精神,所以最后直接点名批判斯大林的报告由他提出。

而批判了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所搞的那一套还是斯大林模式,比如仍然搞“一言堂”等。

所以,可以断定的是赫鲁晓夫并没有完全否定斯大林,批判斯大林也并不完全是赫鲁晓夫个人的行为。


青年史学家

赫氏能够登上苏共最高领导人的大位,也是采用了非常规的手段。因为斯大林突然患病去世,生前并没有指定接班人。政治人物的崭露头角如同冬眠的动物一般需要合适的时机与环境。赫氏长期工作在斯大林身边,由于斯大林属于强人性格,家长式领导作风。赫氏大有身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切肤之痛。

由于斯大林长期担任苏共领导人,又是强人治理国家,难免不犯这样或那样错误。赫氏取得苏共大位以后,将斯大林的贡献与功劳能抹杀的抹杀掉,不能抹杀的给掩盖下。而将斯大林的过失与错误无限扩大化。导致当时的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极大的政治、思想混乱。

赫氏抵毁斯大林,否定斯大林的贡献,其目的就是要标新立异,突出个人。他不这样做如何会出现反衬效果,有句话不是说:打击别人就是为了抬高自己,此方法在全世界的政治舞台上屡试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