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的文化水平按现在来看是多少?

sgill-理



由于这个话题太沉重,本不准备作答,但看见别人的答案,忍不住又说了几句,现在把我的评论移来,增添一点,作为回答。

知青是整整一代人,他们对社会、人生的体验是最为深刻的。

当年初中以上学历必须下乡,小学生不下,所以知青大多数是初中、高中学历。下乡两年以上(含两年),一部分人被推荐读了大学、中专。后来一部分人在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

但文凭学历不等于知识水平,更不等于所谓“文化水平”,知青自学的意志和能力都很强,知青中不少当年学霸、天才人物,单是名作家里就有不少知青。

例如铁凝、王安忆、张抗抗、竹林、李银河、王小波、食指、史铁生、梁晓声、钟阿城、韩少功、张承志、邓贤、叶辛、陈丹青、马未都……,巴金先生的儿子李晓也是作家,和前述几位著名知青作家一样,他也是知青。

张艺谋、陈凯歌都是知青。刘晓庆、韩三平、陈佩斯、葛优、姜昆、濮存昕、蒋大为也是知青。

如果算上回乡知青,那么莫言、路遥。

文凭学历更不等于所谓“文化水平”。

一些所谓科班出身的电影编剧,编起剧来幼稚可笑,就是明证,满口学生腔,有什么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演戏演电影毫无生活气息,低幼化,他们的作品又有什么文化价值?在报刊上和出版社背大学教材的所谓“学者”,和自学成才并具有独立思考独立见解的知青,谁更有文化?

知识分子是能够创造知识的人,不是知识的容器;文化水平不只在学校可以提高。


大悔忆智冰


知青是特殊年代的产物。知青主要分布的时间点,是1968年到1978年。其前后,还有一些时间分布,但可不做为主流看待。现在回看这一代人,可以肯定的说,他们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他们完成了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使命。他们现在仍然奋战在人生的道路上。要说知青的文化水平,得看从那儿说,怎么说,怎么看?十年知青,名义上,都是初高中毕业生。但要用现在学生的数,理,化,文,史,地,外来衡量,显然水平要差一些。但他们十六,七岁就走向社会,离开家庭,独立生活。他们的表达能力,实际运用汉语文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吃苦能力,拼搏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改造社会,创造新事物的能力,都要远远高于其前后的几代人。特别是其中的佼佼者,文史大家,科技精英,商业巨子,演艺名星,政界要员,都不乏其人。为什么?因为他们成长在特殊的年代,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受到了三大革命运动的特殊锻炼和考验。今天,国家的中坚力量,还是由知青这一代人在支撑着。要说文化,知识,有很多种。並不是一定要在学校才能学到。有的知识在学校还根本学不到。现在的学生缺少的还真是社会这个大课堂的历练。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成长环境,不可替代。也不会出现断代。一代更比一代强,是真理。




盛广学杂家杂论

"知青",是66,67,68届初中、高中在校学生,在一个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代名词。之前的上了大学或参加工作,之后的年龄太小没有这个资格。

我今天只说的都是知青大众。这是因为我和这些人,打的交道最多,可以说是同时代人。不同的是我是回乡知青,他们是下乡知青。

如果只从文化教育这个角度讲,这是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巅峰。从49年开始,教育先是绝对的"一边倒",从学制、教材、教法,绝对的全盘"苏化"。口号就是"一边倒"。以后经历57年反右,58年跃进,开始反思,才有了60年代初期从经济到文化教育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政策。从教育讲,这一时期的初中、高中,从生源到师资都是最好的。而且从61年起,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是49年以后最正规的一段时期。所以老三届的语、数、理、化基础十分扎实。这一批学生也是解放后,第一批学习英语的学生。以后不少人从事教育工作,无论你安排那门课程都可胜任。特别是文革后期,由于十年断层,教师乏人,这些人都成为当时中学教师队伍中的骨干。



特殊的年代,特殊经历,是老三届身上最可珍贵的财富。这在解放以后的知识分子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些人在参加工作以后一般都表现出:知下情,能吃苦,敢为劳动人民说话;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始终能够站在工农大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没有知青这一段经历的人是很难有这种情结的。


李彬文

要回答该问题,就先说说:知青及其历史。

知青为文革区间城镇户口的中学生毕业生下到乡下(上山下乡丿当农民。其为当时的口号“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大有作为”简称“知青”。也称上山下乡运动。其中有一部分农村户口读中学的叫回乡知青。跨越1968年一1978年。

始于1966年夏天的文化大革命,红卫兵们(大学生,中学生)起来造反,仃课闹革命,造走资本主义当权派的反。1967年1月上海的红卫兵,造反派夺了上海市政府的权。成立“上海公社”(山寨,巴黎公社),2月贵州省的红卫兵,造反派夺了贵州省政府的权。成立了贵州省革命委员会(史称:西南春雷)第二个夺权的省份’。革命委员会的名称得到了高层的肯定。 各省的红卫兵,造反派纷纷效仿,绿续开展夺权,成立革命委员会。 到了1968年9月,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除台湾,香港,澳门外)都完全了夺权,成立革命委员会。 为此还发行了,祖国河山一片红,的纪念邮票(该邮票现在老值钱了,因为是错版票)。 红卫兵们完成了他们的使命。不能总在学校呆着啊。大学生分配了工作。中学生怎么办呢?(搞文化大革命去了,工厂生产也停了,大学也停止招生了)。年青人的就业解决不了,高层想了一个招,把这些人下放到农村去。 随之而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的上山下乡运动。

军垦农场安排了一小部分,大部分插队到农村,所谓“插队”就是一个生产队安插3一7人。

66年夏季停课闹革命。68年底开始下乡。这部分中学毕业生,65年入学的就读了一年的初中(初一)或高一。63年入学的初中生或高中生基本完成了三年的初中或高中正规教育。

这部分称为,老三届。

68,69年下乡运动把老三届学生打发下乡后,教室腾出来了。又开始复课闹革命(小学在66年夏也停课了)中学又开始招生恢复上课了。

但问题来了,文化大革命,故名思意,文化战线包括有文化教育,文革定性,文革前的教育路线教的封资些一套不行。中学复课教什么?

教育部革命委员会的人也搞不懂,教才也不好编,教学大钢没有人敢编。搞不好要引火上身的。

请示领导,领导指示,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学制缩短,与工农相结合。

最后确定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九年教育制,中学的化学课改为农业基础课,物理改为工业基础课。

中学生一个学期要安排一定的时间(三周),到农村学农,三周到工厂学工。这叫教育与工农相结合。

城镇中学生毕业后,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户口随之转为农民户口丿。

从以上情况可见,老三届初三及高三的学生学得最扎实,这些人中恢复高考后有考上大学的。

69年复课后读中学的知青文化水平也就那样了。

老三届的知青称谓就为区别69年后的中学毕业生。他们的文化水平功底比69年以后的中学毕业知青的文化水平高些。


颜工516

知青现在是个大群体,其实也是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类的。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学校停课整整二年多。1968年下半年全国陆续复课,年底毛主席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就是说在1966年时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这六届中学生全上山下乡了(极个别的留城或参军不代表整体)。从这开始,一直到1976年,中学毕业学生基本上都上山下乡,现在社会上讲的知青就是指这些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些人里有受过完整教育的初中生高中生,有1968年复课后从小学直接升上来的中学生(基本上中学课什么也没学,一年多后也下乡了),还有是大约1970年相对平稳后进入中学学习的学生(学制改革了,小学五年中学五年,课程精简了,学工学农占了很多时间)。所以可以这么说,知青中一部分人是初中高中文化水平,一部分人是小学文化水平,最后一部分人是文革时的高中水平(达不到真正高中)。以上分析只是从历史事实和知青当时年龄段来划分的,不代表每个个体的真正文化水平。我本人就见到过下乡知青背着教科书下乡在农村还坚持自学的。最后想说的是,虽然很多知青因为社会原因没有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但是这批人在社会知识,生存能力,拼搏精神乃至道德修养並不输于现代的年青人,而且从吃苦耐劳等方面,肯定强于他们。以上是个人根据亲身经历所作的简单分析,不是社会论文,疏漏之处还请指正。


长金老者

谢谢

从影视片和父辈口中了解,当年知青困为下放劳动锻炼,有的吃饭都很难,饥一顿饱一顿和劳动占据了他们大量精力,学习的时间并不多!加之远离家乡带来的各种不适宜,即使挤时间学习的东西也很少! 在《血色浪漫》中钟跃民郑桐那批老三届北京被下放到陕北,村长那儿粮食有限,吃了上顿没下顿,三更半夜饥饿难耐醒来!白天不劳动又想办法为吃饱饭乞讨!在这种要么劳动要么乞讨的节奏里,郑桐蒋碧云学习已经很努力了!可最后还是差点没考过,因其在历史方面见长而破格通过,偏科严重!不过他们知青老三届学习东西很扎实,大多边学边思考,郑桐对蒋碧云说:“知识是个好东西,它能使人清醒,使人大彻大悟,就像漫漫长夜中的火把,给你光明,统你温暖。当你进入一种境界的时候,现实中的一切都显得不重要了。你无暇去考虑物质生活中的富足与贫困。你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进行一种思考,一种完善。” 知青岁月中学的东西不多,但是扎实,贫困給他们的更多的是与岁月顽强抗争的积极态度!

谢谢




小夜曲的时光

知青是当时时代的产物,这一大批人没有大学可考可上,毕业后基本一锅端式地下放到农村,1972年之前的知青中有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1972年之后含当年毕业的全是高中毕业生,所以不太好平均的讲,拿高中生讲,毕业时的理科水平除数学外应不比现在高,而文科方面知识面较全面,感觉还是能和现在比一比,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阶级斗争方面理论应比现在全面,另外,校外实践应比现在机会多,在校生每年都有一个月的学工或学农实践生活,因此,知青不但文化底子还算可以,也很了解社会状况,能很好地溶入到社会底层生活中去,这一点,正是当今高中毕业生的短板。这从改革开放后至今社会发展中就能看出来,知青中湧现出一大批充满正能量的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的正面人物,并且遍布各个行业和领域。本人是知青,所以此较了解当时情况,特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手机用户50028258783

我也是知青一员,1975年3月乡下农村。看到这个问题是问学历的,真的有点尴尬。

像我这一代人基本是文革中的学生,已经下乡了,文革还没有结束,未来是什么样,一点想象都没有。

我们那个时代,你就是想读书,也是无书可读的。书店里根本买不到你想读的书。有书,基本“走后门”了。

那时高中快毕业了,看看什么也没有学,将来怎么为社会服务?心理很担心,一不小心,学习绘画了。可是一本绘画的书都没有。买了一套书法字帖,那就高兴的不得了了。

高中我们班的同学,一次上语文,老师问了一个字的拼音怎么读,没有一个知道的!

当然,我们在当时也是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下乡做不了多少事,但是主要的事情,还是知青做。

1977年,我们赶上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但是,我自己都不敢考,因为感觉差的太远,尤其是我自己,属于偏科的。但是,也混入集体参加了高考。

1978年我们进入工厂。那也是最好的工人,学习技术又快。

我个人主要是不想考大学,但是,喜欢学,于是我进入真正的自学。

几十年过去了,我的自学,我还是非常满意,因为我也写出了具有先进学术水平的文学研究和绘画研究著作。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能够在学术领域取得非常满意的,在国内领先的水平,我也是很自豪的,作为知青,我也觉得对得起我们这一代人。

如果仅仅是说,我们自己这一代的文化水平,真的也就是初中吧。因为我们的学习确实不完整。

假如我们有完整的学习历程,尽管只有九年在校生活,也会很扎实的,问题是,我们的文化课学习,基本是断断续续的。所以,连汉语拼音都不会,一点不奇怪的。

我乡下后,因为画画做了村里的小学教师。当时,村里的教师也没有一个是会汉语拼音的,他们听说我还能凑合,就请我教汉语拼音。可能,这算是我最大的贡献了。

但是,我们是17岁的初中生,要比现在的初中生能力好一些。

知青还有“老三届”,他们是完整的初中生和高中生,这一批知青属于40和50人。改革开放以后,他们才迎来了大有作为的好时代。

知青们的下一代,普遍比较优秀。这应该与知青的经历有关。


千千千里马

我是七二届下乡知青,六八年复课后,小学毕业生几届都凑到一起,所以年龄参差不齐,上课头一年自带板凳,教材基本没有,全靠老师备课,学生抄写,毕业后虽是响应号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但是心甘情愿去的,因我是独子可以不下乡的,户口簿是背着父母偷出去派出所下的,当时下乡时文化水平也只能读书看报的水平,《聊斋志异》文言文读起来初时还相当吃力,一是生涩词语太多,二是其读物是五几年出版的,繁体字较多,因其农村一到晚上黑灯瞎火的住房散落,只能蜗居屋内硬肯,由于我下乡的地方是山区很贫穷,受教育的程度很差,我自然而然的成了他们眼中的知识分子,读报和写大字报的任务自然由我担纲,这无形中也促使我加强了学习,七七年高考在数学成绩为零的情况下,离上线只差5分。七八年统招回到了城市,通过职业培训才拿到高中文凭,我们那一代知青经历了磨难,锤练了意志,懂得人情世故,丰富了人生,积累了知识,虽数,理,化对于大多数知青来说是一块荒地,但文字功底还算可以,遣词用句可以与如今大学生比美,至于其水平如何因人而异,但其阅历和思想深度是现代大学生无法比拟的。


荣昌177543618

仅就我1974年毕业下乡的知青来说:在升入小学四年级时,就是文化大革命刚开始,停课闹革命,呆两年升入初中复课闹革命。我没看见过小学四年级到小学六年级的教科书。到中学以后只有数学课本老师全部给讲完了,其余:物,化,语,英等课程都只讲了几节课。学的怎麽样可想而知。按现在来看是多少呢?我想一个人一个水平吧。很难有统一的说法。1980年后,国家也就是单位组织初中,高中文凭考试,那时这些知青都已经是拖家带口的中年人了。也意味着国家承认这批知青的文化是小学毕业了,可是也没有小学毕业证书。小学课程也没学完。仅就1974年毕业的知青而说,小学三年毕业是名副其实的。其实也不确切,因为在中学还学点中学课程呢。有的知青热爱学习还一直在自学,他们的文化水平按现在来看,有的知青可能在某一方面或全面衡量,已超过了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 可见网上报道,例子我就不举了。所以很难确定知青的文化水平按现在来看是多少,因人而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