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是如何走到今天的?马化腾说那时候没钱,差点就卖掉腾讯了

或许80、90后,对于腾讯最深得印象,还是学生时代的QQ。

QQ是中国互联网的标志性应用,孕育了第一代社交网民。

关于QQ,大家应该了解不少,腾讯能够一步步走到现在,QQ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QQ的故事。

创业艰难

1993年,马化腾的第一份工作是寻呼机,他一直干了五年,到1998年底。

这段时间里,马化腾亲自见证了这家企业盛极而衰的过程。

在上班的时候,马化腾是个闲不住的人,心里常惦记着要创业。

他去过华强北商区给人攒机器,每台收50元,一天下来也挣了不少。

后来,马化腾就拉着高中同学张志东开始创业,还有陈一丹、许晨晔和曾李青,这是腾讯初创的五虎。

有个有趣的小故事,腾讯创立的日子,一开始是没有的,一直到后来才被确立为1998年11月11日。巧合的是,这个日子之后又被阿里巴巴搞成购物狂欢节。

QQ的前身,大家都知道叫OICQ。

1996年,三个以色列青年开发出了这款能够在互联网上快速交流的软件,起名叫ICQ。因为能够支持在网上聊天和传输文件,这对于当时的BBS和电子邮件冲击很大。

腾讯做类似ICQ类打探行情回来说,这个产品是处于偶然,当时马化腾在网上闲逛,无意中看到广州电信想要购买一个类似于ICQ的中文即使通信工具。

几个人一商量,觉得这个难度不大。

结果,曾李青去打探消息回来说,这次招标是内部定标,公司已经确定了。

虽然腾讯落选,但是大家都在考虑要不要把这个产品开发出来,马化腾觉得,先养起来得了。

那个时候,谁也不知道这个小软件能不能挣钱,更不知道这样要怎么盈利?

历史的任务,就落在了马化腾身上。

四个创新

就这样,腾讯兵分两路,马化腾带人继续做公司原来的网络寻呼业务,张志东带人开发OICQ,O代表着开发(open)。

当时除了腾讯,也有一些公司在研发这种即时通讯工具,但这些公司要么对这类产品投入不足,要么是体制问题。

总之,没有一家公司看成是战略性的产品。

而腾讯,却做了几项关键的创新:

1、好友名单

当时一次内部会议中,马化腾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用户在哪儿?当时全国只有两三百万网民,大部分人都是去网吧上网。

ICQ当时把用户内容和好友名单存在用户的电脑里,切换一台电脑之后,原来的聊天内容和好友列表都没了,用户体验非常糟糕。

这个痛点被腾讯团队解决了,他们把聊天内容和好友列表存储在后台的服务器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张志东说,这个技术难度其实不大,关键是我们在为用户考虑。

2、软件体积小

当时国内的网络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大部分人还是拨号上网的,带宽基本是14k、28k,56k算作是快的了。

当时一个ICQ软件的体积是3~5M,下一个软件需要几十分钟,下载好安装后,聊完之后所有的东西都没了。

腾讯团队就利用自己的技术,把软件的体积做了很好的控制,第一个版本上线时,整个软件包只有220k,下载只需要5分钟,完全是杀手级应用。

3、细节创新

ICQ只能在线和好友聊天,腾讯的OICQ有离线消息功能,还能让用户直接添加在线的陌生朋友,这些创新构成了社交帝国的基础。

4、消息提示音

软件需要一个提示音,一开始有人提议说敲门声,但是马化腾最后决定用熟悉的寻呼机呼叫声。

他用自己的寻呼机,录下了后来被几亿人熟知的QQ上线“滴滴”声。

最终这一系列举措,让OICQ真正成为属于中国用户的产品。这些不算革命性突破的细节变化,汇聚成流畅的用户体验,给用户带来不同的感受,从而让QQ走出自己的道路。

虽然有了杀手级产品,但是腾讯的前进之路依然很难,不断挣扎着。

缺钱的时候

上线几个月后,OICQ的增长非常快,每90天就增长了4倍。

几个月后,腾讯后台的服务器已经完全承受不住了,必须购买新的服务器。

但一台服务器起码要五六万,对于当时的腾讯来说,这个成本相当高。

一开始为了节省成本,马化腾自己去华强北买了一堆零件,自己先弄了一台山寨机,但是这机器老出问题。

OICQ发布9个月之后,注册用户就达到了一百万,但公司账上只有一万块。

几个人一商量,咬着牙再投入50万,几位创始人的工资只拿50%。

马化腾和团队还想把公司卖掉,他们开价是300万,但是跑了好多家公司,都被拒绝。

当时大部分公司都不知道怎么给互联网公司估值,大部分人还在看腾讯有几台电脑和服务器,最高的出价只有60万。

银行不会贷款给这种看不见商品的公司,腾讯依然资金紧缺。

在几乎弹尽粮绝时,曾李青就建议马化腾去找一找风险投资,这是马化腾第一次听到这个词。

第一个拯救腾讯的风投机构是美国的IDG,曾李青写了一个20页的商业计划书,拉着还在生病的马化腾去参加会议。

当时IDG的中国负责人也很犹豫,就问马化腾,怎么看待腾讯的未来?

马化腾本来就病恹恹,沉默了一会才说:我也不知道啊。

就是这一句,IDG决定投资腾讯,觉得马化腾是个很实在的领导者。

除了IDG,还有另外一家投资机构,就是李嘉城二儿子李泽楷创办的香港盈科。

当时马化腾和曾李青给腾讯估值550万,计算未来一年买服务器和发工资,想要募资220万美元,出让40%的股份。

40%的股份可是很大的比例,而且还是第一次融资,但是当时的腾讯已经无路可退。

最终IDG和盈科一共出资220万美元,各占20%股份。

一年之后,李泽楷做出了人生最错误的决定,把腾讯20%的股份,全部卖给了下一轮的投资者。

2000年,腾讯的发展依然很快,不过还是没有找到盈利模式。

加上那一年互联网泡沫,IDG投资的好几家企业都受到重创,就萌生了推出腾讯的想法。

他们找新浪的王志东,被拒绝了,找搜狐的张朝阳,也被拒绝了。

那个时候腾讯的用户增长确实很好,但是现金流实在太差。

到了年底,QQ用户还在狂涨,差不多都要突破一亿了,就是没人愿意买他们的股份。

运气终于来了

历史的车轮在这一刻,让一家没什么名气的投资机构走上舞台,这就是如今腾讯的大股东,MIH。

MIH是南非最大的付费运营商,同时还做投资,当时负责中国区业务的,是一位叫网大为的美国人。

解除腾讯团队后,MIH很快就决定投资,他们提出两个条件:

1、给腾讯估值6000万美元,是上一轮的11倍;

2、MIH希望成为第一股东。

IDG和盈科都大喜过望,在互联网寒冬还有10倍以上的收益,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就此,偶然闯入的MIH持股45.5%,成为腾讯第一大股东,并到今天,可见其眼光不凡。

这笔融资,让腾讯摆脱了资金问题,QQ也开始进入更高速的发展期。

彩铃、图片的增值业务推出,之后QQ秀推出,盈利模式逐渐清晰,如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

可以说腾讯也是极其幸运的,两次关键融资都发生在经济危机时期,如果没有这些救命钱,腾讯300万卖掉了,可能今天我们就见不到这样一个社交帝国。

这就是“黑天鹅”,各种因素汇聚到一块,才造就了今天的腾讯。

所以说运气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你努力去做点什么,等到运气降临,自然事半功倍。

才华和努力决定人生的下限,运气决定人生的上限。

但没有努力和坚持,任何运气都不会给你带来成功。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越努力的人,越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