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一个性格,让曾国藩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曾国藩是晚清政治格局中绕不开的一个人物,他组建湘军,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为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而力挽狂澜。此外,他对于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被称为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其实,曾国藩能有这么大的成就,除了自己时时刻刻的反省之外,还与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本来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但因为母亲的言传身教,让他克服了这一切。

这个弱点就是性格懦弱,这可能来自他父亲的影响。他的父亲曾麟书,虽然是曾氏家族第一个秀才,但毕竟没有考上进士,一生乏善可陈。连曾国藩给他父亲缩写的墓表,都无话可说。曾麟书时刻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哪怕已为人父也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呼来喝去。他曾经不无嘲讽的给自己写过一副对联:

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

这种与世无争的性格,如果放在闲云野鹤的隐士身上,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但放在锐意进取,特别是与太平军相鏖战的曾国藩身上,却是极其危险的。

比如,曾国藩在湘军创建之初,靖港和湖口两次战役中,因战况糟糕都想投水自尽。在祁门困守之时,料想自己不能免死,已经立下遗嘱,随时准备自杀。

曾国藩也很清楚这一点,他多次向湘军的主要将领们承认自己“胆气薄弱”、“禀性素弱”。如果就这么发展下去,曾国藩必将成为清朝的无名过客,平定太平军的重任可能还需要别人来承担。

然而,除了父亲的软弱以外,曾国藩还受益于一个内心十分强大的母亲。他从母亲身上,学会了湖南人的最大特质——吃得苦,霸得蛮(意为能忍受困难),并将这个特质发扬得淋漓尽致,以至于“打掉牙齿和血吞。”,就像他上书所称:屡败屡战。

曾国藩的母亲姓江,是当地的大家闺秀,家庭条件比曾家要好很多。她进入曾家的门之后,并没有嫌弃,而是主动操持家务,缝衣做饭,忙里忙外,撑起了数十口人的家庭。

对她来说,善良是一方面,还有坚韧的品质。公公晚年瘫痪在床,无法行动,是她和丈夫寸步不离的照顾了三年,直到曾国藩的祖父寿终正寝。

江氏生有五男四女,家中的生活更为拮据,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也很忧虑家中的经济状况,常常说“人众家贫为虑”。作为女流之辈的江氏,她却没有和丈夫一样唉声叹气,她要么以“好作自强之言”劝说丈夫努力上进,要么用诙谐幽默的话来开导他。(谐语以解劬苦)

特别重要的是,江氏曾经跟曾麟书说,我们的儿女虽然多,但是他们要么专注读书考取功名,要么守着家中的田地,要么在外经商,我们在家中努力,他们在外打拼,怎么会穷呢?(吾家子女虽多,但某业读,某业耕,某业工贾。吾劳于内,诸子劳于外,岂忧贫哉?)

曾国藩是家中的长子,应该对于母亲的印象最深,受到的影响也最深。在他晚年,他也承认,自己兄弟秉承母亲的品德很多,而最大的好处,就是天生倔强。曾国藩还特别强调:

“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此二字贯注其中,皆从“倔强”二字做出。

比如在江西的时候,曾国藩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他饱受同僚的排挤,连带的兵也经常受气。曾国藩的湘军可怜到什么程度?他们“每次上城,必遭毒骂痛打”。然而曾国藩就是不服输,也不负气,而是“惟忍辱包羞,屈心抑志,以求军事之万有一济。”

也就是凭借这一点,曾国藩从对太平军屡战屡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无论有多少敌人,曾国藩总是不屈不挠,这弥补了他生性懦弱的短板。最后,天京城破的时候,谁也想不到,立下不世之功的曾国藩正是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之下,才走到了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