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许鞍华执导的电影《明月几时有》?

丘岳

豆瓣评分6.9,导演许鞍华凭借此片,获得第37届最佳导演奖,获奖感言也是十分淳朴:下次别再提名了,因为心脏受不了,多谢投资人于冬先生和工作人员,所有演员包括客串演员,拍一部香港历史电影,一直都是我的心愿,感谢这些英雄们。

不少网友纷纷表示提名这四部都不如《相爱相亲》,其实这部电影讲的是1940年代的香港,妙龄少女方兰和母亲一起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两人将家中的二楼租住给了作家茅盾和其太太孔德沚。 

刘锦进是拥有着矫健身手的进步青年,受组织委托,他负责护送滞留在香港的一批重要文人返回大陆,茅盾一家人便在名单之列。在误打误撞之中,方兰被卷入了这一危险的行动之中。

这部电影之所以获奖,有题材的原因,也是导演的功力,这样的题材,香港男导演们拍不出,只有许鞍华还在坚持,并拍得细腻克制。

动人处,是周迅放弃救母后突然蹲地恸哭的一个远景,是叶德娴颤颤巍巍的可爱和挺身而立的沉静,以及与鲍起静两只老港女再度同框,是霍建华无法兑现的拥抱与彭于晏不诉离殇的诀别。它是悲的,又予人希望。江河万里有缘再见,珍重。

其中客串的演员全都是大咖级别的人物,可以说是建国大业的阵容,演技都在水平之上,获奖也无法避免。

但是这种历史题材,对于过去了解历史的人来说是有情感在的,但是对于电影业的主流人群年轻人,尤其是大陆对于香港历史了解并不多的人来说无疑是难以理解,也就有了不如《相爱相亲》电影的言论,不管如何,还是恭喜获奖。


锐影Vanguard

《明月几时有》上映之时,许鞍华已是70岁高龄。在合拍片渐成模式,越来越多导演追求“大片”的当下,《明月几时有》背后的许鞍华,依然是那个淡淡的,细水长流的许鞍华。试想一下,如果按照内地拍摄主旋律题材的思路,地下党组织营救滞留在香港的 800 名文化人的行动就足以拍出一部惊心动魄的动作大片。

早前看她与《明月几时有》编剧何冀平的采访,发现年过70岁的她还会撒娇:“哎呀,还是你讲的好,我尝试解释都没用。”

然而,在本片中,这一行动在前半个小时里就结束了,只有被茅盾的文字所感化的一个弱女子正当其时的选择。影片没有动辄上万人厮杀的战争场面,也没有炸弹横飞的镜头,有的只是居民楼里煤油灯的一亮一灭,门帘的一动一静。

所以,还是那个淡淡的、却又把人物刻入骨髓的许鞍华。

《明月几时有》不是《建国大业》,不是《南京!南京!》,更不是《珍珠港》。

许鞍华选择了先去陈述香港的历史,再去说那段“抗日伟迹”。这两个维度所形成的观影落差形成了影片上映后,诸多对该片“不置可否”的评论,但许鞍华以往作品中最看重也正是“还原生活的真相”。

所以,我们从影片的三条主线人物即可看出,《明月几时有》与以往的历史题材战争电影的不同,这些主角人物皆非需要去歌功颂德的历史英雄,他们的出身甚至不被详细记载。

“克制”代替了“煽情”,许鞍华将一个平民英雄与香港精神中的“草根情谊”结合起来,还原一个地地道道的香港爱国市民。

看完电影,真感到庆幸,无论来到哪个年代,许鞍华还是那位跟着自己内心的节奏的“许少女”。就像《黄金时代》片尾《呼兰河传》的那段文字: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黃花,就开一朵黃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香港电影

就个人而言,我对于《明月几时有》评价并不算太高,有点四不像。故事讲的是抗战时期的故事,但是又没有太多紧张感,节奏稍嫌慢了些;你要说是文艺片的话,拍摄时候的商业化手法又稍多,整体节奏又偏快了。其实许鞍华要是能够直接拍成文艺片,我可能还会更加喜欢一些。


还有,这部电影最让我反感的就是它的调色,给我的感觉是太电视剧化,看起来非常的廉价,失去了电影,尤其是一部文艺片该有的厚重感,差评。以及,霍建华的演技就是狗屎,希望他以后不要上大银幕了,演出来的东西毫无力度,还是安心去拍自己的电视剧吧。



不过呢,这部电影倒是蛮有意思的,突破点在两个方向,一个是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叙事,另一个是女性视角的运用,而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就统一来说一下。


《明月几时有》讲的虽然是抗战的故事,但是故事的落脚点非常小,主线是周迅扮演的芳兰,因为受到文学家茅盾的激励而从事抗日活动,这期间认识了当地的抗日传奇人物刘黑仔,两人结成伴侣共同参与抗战。


(彭于晏的潮酷发型容易让人感觉在看穿越剧……)


看起来是家国天下的大叙事,但是在电影中,抗战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也许是因为导演许鞍华同样的女性身份,这部电影在拍摄时,更多展现的是女性视角下的一场战争。


战争在进行,然而大部分日子是风平浪静的,抗日活动只偶尔进行,更多时候,导演的镜头注视在方兰和母亲之间琐碎的日常生活,更多的是母亲对于女儿参与这样一场战争的担心。



在许鞍华的叙事中,战争从来不是壮烈的,它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个视角是相当独特的,至少在大陆,很少有从女性视角,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表现一场战争的。


《明月几时有》,个人认为处于好与不好之间,有独特之处,然而看完并不让人惊喜,太过琐碎的故事,让整个故事失去了重心,观众也就更加难以把握导演的叙事重点,到底在何方。



胶片易燃

大牌云集,演技大多过关。许鞍华导演对人物的刻画也很细腻。可惜在故事讲的太过散漫,最后整的几段感情断断续续,反而都不够感人了。
最出彩的感情线是周迅这个角色和母亲的感情。可以说,塑造这种年龄比较大,平常絮絮叨叨,关键时刻总在付出的角色是许鞍华的导演的拿手好戏。再加上演员也是老戏骨,所以非常优秀。


反而女主人公真正的感情线太过于平淡。要知道平淡和含蓄是有区别的,平淡极有可能会让人觉得没什么感情。

彭于晏一如既往又帅又可爱又有活力。

这位哥,大概是演技最差的,但是还成,不至于出戏。实际上角色挺有戏的,对诗也好,和日本人对峙也好,可惜了演员塑造的不够出彩。
我最爱的女演员春夏姐姐,几场戏就把坚韧的女孩塑造的感人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