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敌胆的红军“虎将”——谢嵩

当前浏览器不能支持视频播放,可下载最新的QQ浏览器或者安装FLASH即可播放

谢嵩(1903—1938)。

十年征战,万里关山,百战沙场,五次负伤,一身弹痕。谢嵩作战沉着勇敢,指挥机敏果断,创造了红军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被誉为红军的一员“虎将”。

以少胜多 黄沙百战穿金甲

1934年3月,已担任红三军团12团团长的谢嵩奉命在泰宁大洋嶂阻击敌军,掩护红军主力转移。谢嵩精心筹谋作战方案,亲临前线指挥红军五连和六连抢占大洋嶂阵地,阻击超过十倍的敌军一个旅的进攻。谢嵩沉着指挥五六连,浴血奋战,子弹打光了,仍不退缩动摇。当战斗进行到白热化状态时,谢嵩果断调集兵力配合五六连向敌发起猛烈反击,打得敌军狼狈逃窜。

战斗结束的第二天,红三军团召开了祝捷大会。军团政委杨尚昆在祝捷会上高度赞扬红12团:“这次大洋嶂阻击战打得很漂亮,血战一天,打退了敌三个团的多次进攻,消灭了大量敌人,取得了重大胜利……”杨尚昆还代表红三军团授予红五连“以少胜多,顽强防御模范红五连”锦旗。

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红星报》上发表文章,赞扬谢嵩指挥红12团取得的大洋嶂战斗胜利:“应该占着中国工农红军以少胜多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这充分表示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是铁一般的坚强,对整个战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红星报》以“英勇善战的红12团”为题,赞扬这一次战斗的胜利,“充分表现了铁的红军的英勇无敌,值得每一指战员敬仰和学习”。8月1日,中央军委授予谢嵩三等红星奖章。长征中任红12团特派员的方正平中将回忆谢嵩时说:“在长征中,无论情况多么艰难、紧急、险恶,谢嵩团长总是十分沉着冷静,应付自如,表现出优秀的指挥才干。谢嵩同志作战勇敢,能打硬仗,在全军团是闻名的。他是我军优秀的指挥员、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作战勇敢,不怕困难,团结同志,以身作则,有许多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红军二渡赤水行军路线图。

血战雄关 而今迈步从头越

娄山关,黔北重关,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号称遵义“东大门”。1935年1月,红军第一次攻下娄山关,保卫了遵义会议的召开。二渡赤水时,1935年2月25日,在第二次攻打娄山关的战斗中,谢嵩带领红12团将士担任主攻。战斗动员中谢嵩高呼:“夺取娄山关,再占遵义城”!战斗打响后,他身先士卒,指挥全团向敌发起进攻,战斗进行得十分惨烈,红军将士们硬是拼刺刀将守关之敌歼灭,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激战,谢嵩领导的红12团取得全歼敌一个团、击溃一个团,俘敌数百人,缴获不少武器弹药的重大胜利。在攻占遵义城的战斗中,谢嵩又率领全团狠狠地打击了敌人,胜利地完成了阻敌增援的任务,使红军摆脱了“前有阻敌,后有追兵”的被动局面,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在川、滇、黔边区全歼红军的梦想。

娄山关战役网络资料图。

东征西讨 出师未捷身先死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谢嵩奉命组建红29军,并于1936年接替肖劲光担任红29军军长,率部掩护红军主力部队东渡黄河,先后参加了红军东征、西征之战。

在保卫陕甘宁边区的艰难岁月里,谢嵩不顾鞍马劳顿,置生死于度外,东征西讨,率领红29军扫除了苏区内的国民党军据点,深入白区,转战在宜川、韩城等七县,战斗20余次,消灭国民党军600余人,建立县以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盟40多个,筹集抗日经费五万多银元。相继在宜川、洛川、韩城、合阳、自水地区开辟了大片游击区。并根据党的统一战线的决策,在东北军中进行“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统一战线工作,阻止东北军、西北军向苏区进犯,保障了红军东征的侧翼安全。国民党西北“剿总”调集七个师的兵力围歼红29军,谢嵩率领红29军完成牵制任务后,成功突围回到苏区临镇,受到中央军委的通电表彰。

网络资料图。

谢嵩对自己要求很严,处处作部队的表率,整个身心都倾注给了革命事业,都奉献给了苏区建设。红29军政委甘渭汉中将有一段生动感人的描述:“和谢嵩同志相处,最使人感动的是他那种对待伤痛的乐观精神和战胜病魔的惊人毅力。在江西广昌会战中,子弹穿透了他的左肺,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所限,未能治愈。对此,他却无所顾忌,一往直前,带着伤照样行军打仗,忍着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陕北后,仍是不停的工作。我和周围的同志一直认为他是个体魄健壮的人,他肋下的出弹孔一直没能愈合,留下钮扣那么大的窟窿,一直只是靠抹点药水,蒙上块纱布,硬挺着过来……我发现伤口是湿呼呼的,随着他的呼吸,我听到伤口处有’嘟嘟’出气的声音。见此情景,我既为他这种刚强的性格所感动,又为自己不了解同志的疾苦、未能安慰过他感到内疚。”

1937年底,就在谢嵩满怀家国情怀,激情战斗的关键时刻,突然遭遇车祸,重伤不愈,加之旧伤复发,出师未捷身先死,1938年刚度过农历新年,一个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5岁,长眠在绥德义合镇。

娄山关战役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