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字体,见证了秦始皇一统中国的历史

在秦始皇一统中国之前,齐楚燕赵魏韩各国都有着自己的文字,虽然说同属华夏文化体系,但各国的文字看起来差别还是有点大。

先秦各国文字对照图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丞相李斯就是这项政策的执行人。李斯在秦原先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成为小篆,作为全中国通用的标准文字。

小篆

小篆也称为秦篆,字体浑厚宏伟,颇能反应秦始皇一扫六合睥睨太下的气势。从中国书法发展的角度看,小篆当以秦刻石为代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巩固统治,加强影响,他带丞相李斯和百官巡视各地,刻石记功,以颂扬他废分封、立郡县、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从而留下了珍贵的秦代刻石,相传为丞相李斯所书。秦始皇东巡刻石多已残毁佚亡,今所存者仅《泰山刻石》、《琅玡刻石》,虽已残毁,但秦篆面目尚存。

泰山刻石

到了西汉末年,小篆被隶书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雄浑,一直为历代书法家所喜。近代书画大家大都擅长刻印,齐白石就是因此而遇到了自己人生的伯乐。1917年,为躲避乡下匪乱,年近六旬的齐白石由湖南湘潭来到北京,居住在法源寺并挂单琉璃厂南纸店。由于齐白石的冷逸画风不为北京画坛所接受,他的卖画生涯陷于困顿,主要靠卖篆印维持生活。当时在北京画坛已是大名鼎鼎的陈师曾偶得齐白石的篆刻,见其刀工老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决不是一般匠人可比,遂萌一识之愿,乃寻到住在法源寺的齐白石,两人一见如故。在陈师曾引荐下,齐白石得识姚茫父等画界名流,眼界渐开。齐白石听从陈师曾的劝告,始行变法,弃八大一派冷逸画风,转学“扬州八隆”、吴昌硕一派,三年而成,并自创红花墨叶一格。

齐白石篆刻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篆早已不是通用的文字,但它并没有消亡,而是以篆刻的形式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中国书画家的印章依然是以小篆为标准刻的,与书画并列“书画印”成为了国粹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