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曾有支被遗忘的神秘大军,坚守边疆数十年,城破后全部战死

要说到这支神秘大军,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下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这场历时八年,席卷半壁江山的战火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安禄山指挥叛军主力进攻洛阳、潼关,意图突破这两个重镇而直取长安。后来洛阳沦陷,但天险潼关却因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军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敌军有了回撤的打算。

但是晚年的李隆基已经利令智昏,不复年轻时代的英明果决。他下令仓促应战,最终兵败关破,李唐王室慌乱出逃。逃至马嵬驿时,李亨发动兵变,诛杀杨贵妃兄妹,并于不久后登基称帝。此时的唐朝已风雨飘摇,李亨只得招回甘肃、西域诸军救援。

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作为唐朝的宿敌,吐蕃怎可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时机。吐蕃起倾国之兵,从雪域高原上崩腾而下,狭长的甘肃走廊遭至全线攻击。

公元763年,甘肃大部分地区沦陷,至此,广袤的西域被隔绝,失去和中原朝庭的联系。此时,郭子仪仍率军与吐蕃、回鹘、叛军进行鏖战。而他的侄儿郭昕,此时正在西域安西都护府为将,与中原千里隔绝。公元766年,随着三位河西节度使:来瑱、杨志烈、杨休明的相继战死,甘肃几乎全境沦陷,西域之地从此孤立无援。

《新唐书》载:安西、北庭都护府的兵力分别是2.4万与2万,经三次回调,安西与北庭均不足1万,西域总兵力共计不到2万。郭昕被隔绝在西域长达十五年,直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始与内地联系上。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郭昕与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一起派使者借道回鹘到朝廷间道奏事。唐德宗对其进行了嘉奖,任命李元忠为北庭大都护兼伊西、北庭节度使,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并且诏令四镇将士均按等级破格提拔七级。

后来吐蕃急攻沙陀、回鹘部落,加之事实上唐朝已经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北庭、安西变得孤立无援。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北庭被吐蕃攻陷,安西再度与内地失联。

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中国高僧悟空回国,途经疏勒镇,见到镇守使鲁阳;到于阗镇,见到镇守使郑据;到龟兹,见到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武威郡王郭昕;到焉耆镇,会见镇守使杨日佑,说明这时安西四镇仍为唐军镇守。

安西最后陷落的时间,史料并无确切记载,安西四镇中的于阗陷落于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有学者推论,安西最后的陷落时间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这支被遗忘的神秘大军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候仍然固守国土,他们孤立无援,没有后勤保障,数十年后,城池被吐蕃攻破,他们选择了与城池共存亡,最终全军覆没。虽然国土沦丧,但是他们没有错,他们做到了军人的责任,用他们的鲜血告诉世人,有他们在,安西就在,西域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