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非得失去的时候才明白拥有时是多么美好呢?

淡沫丶初夏

在这个现实世界中,每天几乎都有人在拥有,也都有人在失去。拥有的人窃窃自喜,失去的人默默后悔,但是也不一定是失去的时候就会明白拥有时的美好。但是也确确实实不少人非得在失去之后才能够明白拥有时是多么地美好。这是为什么呢?

1. 人在追求某一样事物的心情,与在拥有之后,体验是会有所不同的。就好像张爱玲说过的这么一句经典的话: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这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猎奇心理,也就是好奇心,在对待某一个未拥有的事物的时候,内心对其还是有许多空白的属性,而这样的心理会驱使我们去挖掘,去认知,去填写空白,所以在对待未拥有的事物时,是充满激情的,也会更加热切地去追求。而当空白属性被填写之后,这种猎奇心理就会慢慢缓和下来,进入另一个阶段,故而就会改变态度。当然,也不一定所有个体都会如此,倘若不是因为猎奇心理而去追求的,比如是因为爱意,也还是依旧会延续爱意去对待。

2. 但是,事实上,这世间的许多事物,当我们用久了,相处久了,感觉都会变得较为平淡,而个体容易在平淡之中迷失了自己当初追求时候的那份热切心情。比如,我们去专柜买了一件特别贵的衣服,因为贵所以好不容易狠下心来咬咬牙买了,买回去的前一阵子还十分喜欢这件衣服,巴不得天天穿着,洗的时候还特别注意与其他衣服分开,但是等过了一阵子,这件衣服就会慢慢失去它对你的吸引,而你也不再那么小心翼翼地去护着了,甚至直接丢洗衣机与其他衣服混合洗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如此,刚相处的时候,彼此都很有话题聊,但是慢慢地,好像也没啥好说的了。

而这一切都是源于我们对其的习惯。因为习惯了,平淡得难以再次激起自己内心的那份热切。而当这个习惯突然消失了,不见了,个体也会感到不适,就像两个人住在一起,分手后,一个搬走了,但是日常已经习惯一回去就看到对方在那,搬走了,回去却空荡荡的,这难免有不适。

倘若这种不适感比较强烈,就极其容易引发当事人的懊悔之心,也明白以往的美好时光,哪怕后面的平淡,也是一份难得的情感体验。

事实上,这是许多人都拥有的一个通病,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失去了却懊悔莫及。但是许多时候,失去了就是失去了,懊悔也没用,毕竟这世上没有后悔药。

以上。祝生活愉快!

以上内容为【每日谈心·郑燕云】原创,转载请联系。


每日谈心

这可以说是由人类固有的心理缺陷造成的,我们所能做的是不停的提醒自己不要犯这种错误。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现象进行了阐述:

感觉阈限。简单来说就是对一件事物的感受超过了一定的阈值就会被习惯性忽视。你习惯了一个人在你身边的存在,就像你不会有意识的去注意到空气的存在一样,不会去想她对你有多么的重要。赋予效应。该效应体现了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你没有得到一件东西的时候,你可能并不是那么想要得到,但是当你已经得到了,再失去的时候就会非常的不舍。这跟第三个心理效应有关。就好像傻孢子一样,越追越跑,越跑越追,当你不追了,她反而要停下来看个究竟,跟两性关系实在没什么两样,她/他对我好我没什么感觉,但是要被人抢走了,那可不行。损失厌恶。这个很好理解。短缺原理。短缺原理的关键是:供应不是一直短缺的,而是由充足到短缺,人们倾向于对这种损失深恶痛绝。


心理学效应好玩的地方也在于,通常人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所以,为了不让这种“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事情发生而让我们后悔,我们必须要时刻对抗这种缺陷,提醒自己不要犯这种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