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对孩子的伤害有多深?

西北梅林

有人把“寄宿制”学校说成是“孤儿院”,很有道理。“寄宿制”学校里的学生说白了就是父母扔给学校,而学校又扔给社会的“孤儿”;是没人亲没人疼没人教的“小草”。这样的孩子长大就像孤儿!

一个孩子在最需要父母爱的时候,父母搭着教育的名义送进了寄宿制学校;在最需要教育的时候,被学校搭着教育的名义,圈养了起来。从此生活在暗无天日、无快乐而言的“孤儿院”里,怀着对父母的期盼、对老师和学校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奢望,孤单地生存着。




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心理?恨父母没有给自己足够的爱;恨社会的不公平,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学校?恨学校里伤害过自己的每一个人。甚至恨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来?


我在天涯就看过这样一个帖子《为什么我活得如此不如意?》。这个帖子被网站推上了热门榜,一时间点击率欻欻过万,评论上千条。我猎奇,看了这个帖子。心里真是为帖主的生活轨迹感到悲痛!



这是一个30多岁的成年男人为了生活,在现实里苦苦挣扎苦苦探索苦苦改变,但仍然被碰得头破血流过得很不好。由此感叹造成自己这样境地的童年生活阴影,也就是对“寄宿制”学校的控诉!



帖主说,他恨自己的父母。为了挣钱把他很小就关在家里,又为了挣钱让他进了一所“寄宿制”学校。在学校里,他常常被“老大”欺侮,吃不饱、睡不好、还不让给老师说。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没人疼没人爱的“孤儿”。


他因此变得沉默寡言、逆来顺受、唯命是听,完全没有了自我,其实他也是个很调皮很捣蛋很爱生活的人。长期的被人打骂和欺侮,让他巴不得赶紧毕业走向社会过上自己的生活。


可是,走上社会以后,他依然是“孤儿院”里的那个孩子。因为胆小怕事做事畏头缩脑,干一样砸一样,干一行恨一行。他就想不通,社会上的人咋和孤儿院里的“老大”一样阴险狠毒狡诈奸滑?



是“寄宿制”学校让他过早地尝试了生活;是学校让他变得不自信做事没动力;是学校让他痛恨一切人。他之所以有这样的生活,就是童年的“寄宿制”生活养成的胆小怕事不自信没动力没主见的习惯造成的!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爱的不断浇灌,父母给了孩子生命,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有了一个强大的责任和义务。让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和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星父母义不容辞的天职,孩子才是父母的全部和希望。孩子过不好和生活不幸福,做父母的能安心吗?


这个冬季很漫长

我举个例子,能很好的说明孩子内心的伤痛。



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和家庭的原因把孩子放在寄宿制学校,觉得我给了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因为现在寄宿制学校通常要高昂的学费,那么试想几十年后,等我们老了,孩子是不是可以把我们放在最好的养老院,就尽到了赡养的义务,你会不会心里有一丝疼痛?会不会想让孩子对你有更多的关爱,这就是现在孩子的真实感受,只是他还太小,无力表达,无力改变。

我们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只有短暂的那么几年,成长就是一个分离的过程,到了一定的年龄孩子自然就离开了,为什么要把孩子过早的放到寄宿制学校呢?

有两点对孩子是不可逆的伤害。



第一,过早的把孩子放到寄宿制学校,孩子缺少了应该有的爱与关怀,所以长大后他不会爱。

也许有人反驳,学校的老师也很好啊,再好能好过爸爸妈妈给与的爱吗?这种关怀是能替代的吗?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他不知道如何与家人相处,不知道如何才是爱别人。

第二,如果孩子自控力差,到寄宿制学校只能更差。

孩子自制力很强,学习生活不用太过操心的可以送寄宿制学校,但是孩子在你身边你都管不好,何况不在身边了,多少孩子到了寄宿制学校觉得离开了父母的监督,父母的约束可劲儿玩,等想学习的时候却发现落下的功课已经太多。



去寄宿制学校一定慎重,不是学校不好,而是孩子太小,正是需要爸妈的管教约束关怀的时候,有些爱无法替代。


一年级营地

这个问题有导向型,有严重的偏向,属于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

为什么认为“寄宿制”对孩子就一定有伤害?

做过多少调查?


我小时候四年级开始住校,周末依然去守宿舍。也就是说,其实我从四年级就开始长时间的住校,我没觉得受过什么伤害。而且,我觉得在学校住宿更有意思。


可能你会说,那是以前,现在哪个孩子不想家呀。那么我可以告诉你两个身边的例子。

这几天广西三月三放假,一个朋友带着她的侄女过来玩。女孩住在农村,目前五年级,在镇里上学,也是寄宿生。


她的独立性非常好,出来都是自己照顾自己,而且非常有礼貌。做事情很有分寸,而且不会想家,每天都活得很快乐。

我看到的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孩子,在校寄宿的。


另外一个例子,柳州市某重点中学,特别喜欢乡镇来的寄宿制的学生。每年这些学生考高中都是很容易出成绩的,高考时也是高分选手。


对于寄宿到底是好是坏?应该从这个方面去考虑:

如果孩子在家毛病一大堆,家长想把孩子送到寄宿班去调整,那么,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毕竟,如果孩子缺爱,这种粗暴的方式可能让孩子内心更加的空虚。

但是,如果孩子本身没有恋家的想法,家长就没必要一定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寄宿,不一定不好。到底好与不好,还是得看具体情况。


翼翔老师的儿童教育

对这个问题我相信我是很有发言权的,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嘛!我是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了寄宿生涯,而且刚开始就是月托(一个月才能回家一回)

人格缺陷

寄宿学校里除了老师就是学生,整天不是学习就是吃饭睡觉,生活中少了很多跟不同人交流的实间,其实学生时代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习社会经验也是我们的必修课,长时间关在学校里以后会让人对社会上很多东西感到陌生!遇到挫折就会无所适从!就比如我,由于一次重要的升学考试考的一点也不好,本身对我个人打击就很大了,在家里面不好受,出来听到家庭周围都在议论,瞬间感觉这个世界没爱了!从那以后就不愿意跟大人说话,总感觉自己就是个笑话,逃不出那个阴影!


性格不健全,爱藏事

我在这里说的性格不健全是指在寄宿制学校呆久了的人都可能会没有安全感!有时候就是逆来顺受吧就算!因为什么?就是因为在这里你没有依靠,更多的是压抑自己的情感!

对于保安有种莫名的恐惧(搞笑了)

在寄宿学校待久了,最想逃出的就是那个大门,可是在我们尝试了各种办法以后,面对保安我们还是学乖了!!!


鲜得

(⊙o⊙)哇,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非常适合我回答的了!我是一名大三在读学生,从初一开始在一所军事化管理寄宿制私立学校读书!

事情从我六年级开始说起,当时刚开始掀起一股到县里学校上学的风潮!准确来说,从我堂哥那一年开始,农村孩子都开始去县里读中学了!我的堂哥比我大两岁!到我这一届基本都去县里读书了,因为农村中学离我家挺远的,教学质量也有问题,当时一路上还有很多流浪汉,严重威胁到安全问题!所以从六年级开始,同学们和家长们都开始考虑去县里的私立学校参加招生考试,通过了考试才可以上学!


于是我和一众小伙伴们在2009年的五一去参加那所私立学校的入学考试,当时只考了语文和数学!因为去参加考试的学生太多了,分批分期去考!(我们县里私立学校挺多的,几乎都在五一招生考试,所以很多同学会去参加好几场场考试)我当时只考了这一所学校,所以考完就回家了。

后来回来后继续照常上课,有一天我还在家里搭的地震棚里待着,突然听到我家的电话响了,当时心里就有预感,感觉会是通知结果,然后一接果然是学校老师打来的,告诉我被录取了,在八月十八日去参加入学考试!挂完电话,我很兴奋,迫不及待告诉爸妈!妈妈很自豪也很惆怅,毕竟能考上还是很不错的,但是私立学校就说明了学费会比镇里学费贵很多!当时看着妈妈为学费发愁的样子,我也很难过,考虑了几天后,我准备和妈妈说我就在镇里中学读书,然而妈妈拒绝了我,很大声地告诉我,你就去县里读书,都考上了不去干啥!去那里好好读书,比在这里好!妈妈会供你读书的!

后来一整个暑假,除了开始锻炼自己洗衣服以外,过的也很自在!当时是八月二十四号去报道军训!我妈送完我就走了。我们学校打电话是要去买那种电话卡排队在公用电话亭打的,每天排队人都很多,我第三天实在忍不住,跑过去排队打电话给我妈,刚听到我妈说话,我就哭了边哭边跟我妈说话,因为我之前从来没有离家过连我们村都很少出……后来因为寄宿制学校嘛,时间都是有规定的,我挂完电话,就回了班级。当时班主任在带领我们熟悉同学!然后我婶婶突然出现在我的班级外面,当时很惊喜,后来就举手和班主任说一下,立马跑出去,我婶婶问我怎么了?然后我又说不出话就哭了。当时班主任以为我上台表演呢,结果看到我跑出去,然后就也出来和我婶婶聊聊。后来婶婶走了,我的心里就没那么难过了。依然还会想家,当时悄悄地从家里抽屉里找出爸妈姐姐的一寸照放在包里,上床睡觉的时候拿出来悄悄看。( 因为我们家没有其它照片,我自己也是从小没照片,只有我姐姐有小时候的照片!)

我们学校是两个星期放一次假!也就是说我需要在学校连续上十二天,才能放两天假,包括了我回家返校的时间!经常是第二个周五下午放假,周日中午就得返校!我记得我第一次放假回家的时候,我妈吃着饭喝着酒,看着我,笑着笑着就哭了,然后我也跟着哭了!

后来也就慢慢不那么想家了!想说的太多了,竟然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思绪了……一想到那时候,依然很心酸很想哭!

说说学校的大概制度和日常生活吧!学校不允许带手机,染头发打耳钉,穿奇装异服!不准吃泡面辣条!被抓到要通报班主任,然后学校通告啊之类的,总之很严,这几条规矩是死的!初中不允许不吃饭,因为我们学校吃饭是每个年级每个楼层按顺序排队吃饭的。所以班主任要全程陪同,送到食堂,并且要停留到同学们都端着盘子开始吃了才可以走的!然后我们学校食堂不允许剩饭菜,菜吃不完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饭坚决不允许剩的,一般会有老师和学生值班查倒饭的!一般看到你的盘子里还有饭就会让你去吃完,如果你趁乱倒了,不好意思你站那里站着,等着记名字通报班主任,再通告全校。

我们的每天作息时间都是有规定的!每个年级的作息时间不一样,我初一的时候是六点二十吧?!记不清了,大概在这个时间段左右。到点了生活老师会吹口哨喊你起床,没有吹口哨的时候不准提前起床,吹了口哨之后也不准不起床。总之很无奈了。哦忘了说我们宿舍是八人宿舍,有阳台,无卫生间,当时是不允许带行李箱的,每个人一个小柜子,柜子上下两层!洗漱去公众水房。每天起床要把自己的杯子叠整齐,被子要叠出棱角,床单不能有一丝褶皱,鞋子放一边床底,盆放一边床底,都要摆成一条线,门窗要抹干净,地要扫干净,还要拖好几遍,不能有头发和一点点脏。垃圾桶一定要干净。一天要打扫两次,一次早上起来,一次是午休起来。午休要求没那么严,但也只是比早上稍微松一点。每周还要大扫除一次,垃圾桶簸箕之类的要洗刷干净。每天打扫完之后给生活老师检查,检查合格了,你才可以去吃饭上课。不合格走了的话之后检查到你的宿舍会打电话给你班主任然后你的班主任会叫你回去打扫干净再回来上课。床单被套全部用学校发的,不准不统一。

学校打热水是在一个统一的地方,露天的热水水龙头,一个一个排队去打。冬天的时候打个热水会急死人,那个队伍长的哦……真是待了六年依然还是想吐槽这个……对于我来说,那六年里影响我最深的除了内务整理之外,还有刻在我脑子里深深的口哨声,做什么都要排队,以及吃饭可以剩菜但一定不能剩饭的习惯。(我不会说后来我毕业了,听到哨声都会突然一激灵,然后才反应过来自己已经毕业了)

其实寄宿制学校也没那么差那里有很好的老师。虽然在学校的时候很烦,但是的确教会了你很多东西哦!我到现在都还每天叠被子和捋床单,东西一定要摆放一条线。略微强迫症吧!

要说伤害的话,可能以前的话会觉得自己好苦呀,不能和大家玩,不能在家里呆那么久,每天的休息时间好少啊!后来也就习惯了,现在更多的反而是怀念!我清楚地记得,我从上了寄宿制学校后就只有最后一年高三放过一次元宵节假,因为上学太早了,学校在那一天给我们放了假。

我们家亲戚家的小孩子都是去了公立学校读书家里人租房子陪读,因为家长都觉得私立学校太苦了,吃的不好,睡得不好,什么都得自己做。我可能习惯了倒不觉得了。

不知不觉已经说了这么多,我还有好多没说呢……一想到以前的种种,总是感慨万千,有点乱,大家将就着看吧!(*∩_∩*)


小阿说

说说我自己吧,中学开始寄宿,一直到大学毕业,学习生活时间都是在学校寝室渡过的。

我们学校分两个校区,老校区在城区内,每天都可以回家;新校区在郊外,一个月放两天假。新老校区是可以选择的,不强制学生在哪就读。

我父母把我送到新校区读书,理由有两个。一个是工作忙,没时间照顾。第二是听说新校区管理严格,考试的过线率高。

那么寄宿有什么弊病呢?

第一,没人管无法无天。

家长和老师以为把学生圈在学校里,学生就不会在外面惹事了。实际上都是自作多情!

学生离开了父母,晚上根本没有人约束。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内的混混,到了晚上就摆台子,今天看这个不爽就拖进去揍,明天看那个不舒服就拖进去扇耳刮子。很多学生被打的都有后遗症,而且多年之后想起来都会害怕。不过到二年级就没有这种情况了。

第二,对学习丧失兴趣。

别的学校我不知道,我们学校的升学率,并没有因为寄宿化管理而提高很多。

究其所以然,学生每天都在念书,早上六点半起床做早操,晚上10点40下晚自习。每天有十二个小时都在上课!除了变态学霸型的人,没人会喜欢这种生活。太枯燥、太无味。

第三,人格有缺陷。

这一条可以接前两条来说。因为老师在熄灯后是不管学生的,学生就会做很多以前在家里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比如抽烟、打牌、酗酒、翻墙出去上网。在家里谁敢抽烟?被父母闻到烟味了还不被打死!在家里谁敢晚上出去上网?找死吗?(那个时候家用电脑还不普及)

但是在寄宿学校,学生就真的敢。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感兴趣。因为叛逆期青年,别人说什么都是听不进去的。

第四,对父母没有感情。

这一点我是有切身体会的。父母不来的时候天天想,来学校看望了又觉得很失望。希望越大,失望就更大。

其实十八岁以前,是培养孩子与父母感情最重要的阶段。父母有必要把精力花在孩子身上。但是,偏偏很多父母选择逃避。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孩子只知道跟父母要钱,而不关心父母。

你对我没感情,我对你也没感情!


Mer86

一辆飞鸽自行车



家里有一辆飞鸽自行车,那是母亲的嫁妆,家里用它承担了很多,它成为了家庭中一员,老爸老妈说有一天它会属于我。

想着自己英姿飒爽骑着飞鸽牌自行车,那绝对比古代打仗的大将军更威风,于是我在漫长的童年里等待着拥有它。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六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结束了小学会考,准备进入初中学习,爷爷奶奶把飞鸽自行车按照父母嘱咐交给了我,上了初中意味着寄宿学校生涯正式开始,我莫名其妙充满兴奋和期待。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我抱着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骑着飞鸽自行车到30公里外的镇上初中报道。我一路风驰电掣,把同行的小伙伴甩的老远老远,直到看不见他们了,那是幸福满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早自习,晚自习,洗内裤,叠被子!



到镇上初中的第一天,班主任和蔼可亲但又不失严厉的给我们讲了寄宿学校的规矩,我联想到雾都孤儿里的电影片段,班主任仿佛就是那个包藏祸心的神父,等待我们将是未知的世界。

班主任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是,同学们吃饱了不想家。于是,那天晚餐我吃了很多,睡的也很香甜,隐约之中听到了哭声,并且越来越剧烈,最后形成了一片哭声。我被吵醒了,发现并不是做梦,而是同寝室24位新同学想家了,哭喊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跟娘们儿一样,真是的!自幼看着父母外出经商,聚少离多,寒暑假也有到城市帮忙,所以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我是寝室长,有责任维护班级的荣誉,并且鼓舞他们男子汉大丈夫勇气,我打开了灯,模仿班主任的语气劝慰大家,既来之则安之,何况再过几天就放假了,定期父母会看望我们,大家要坚强一点,这样父母才安心!

嚎啕大哭变成了啜泣不止,一点点的瞌睡虫附体,大家都睡了。不知不觉已经黎明了,突然有了骚动,隔壁宿舍的噪音太大把大家弄醒了,有人喊了一嗓子集合了,我们如同部队新兵一样,慌乱的整理装备穿戴整齐奔向操场。

操场上皓月当空,一片黑影晃动,新兵们衣冠不整,远处几把强光手电筒照来,慢慢走近,原来是各班班主任,他们命令我们回去睡觉,凌晨三点钟。原来是有人家传军令,也是难怪,初夜献给初中,大家都很兴奋也很紧张!

清水煮白菜,铁一样硬的馒头,难以下咽!



好不容易熬到早上,大家集合操场,校长致欢迎辞,各年级主任讲话后,班主任带队大家就餐。我们伸长脑袋,瞪大眼睛,期盼龙肝凤胆,结果是清水煮白菜,漆黑的硬馒头,这难道是要忆苦思甜吗?

食堂的潲水桶里,满满当当的馒头和白菜帮子,老校长黑着脸巡视了一圈,他没有从潲水桶里拿起馒头,他没有吃了它们教育我们,他默默走向了小食堂,那里飘着肉香。



饿着肚子,忍耐过了早自习和上午课程,到了吃午饭时候,看到清水白菜和生硬的米饭,又没有了胃口。开始的一个星期,就是饿着肚子过的,在一个月高风黑的晚上,我和同伴们躲过了班主任们巡查的流动哨,果断的翻了墙去门口牛肉面店饱餐一顿。大快朵颐一番后,准备原路返回,没想到被班主任流动哨抓住了。

第二天晨会上,我们被作为典型站到了主席台,接受饥肠辘辘的战友们的批判,其实我们很乐意分享经验。



人在挫折中成长,学长教育我们小食堂夜晚对外营业的,傻瓜才冒险翻墙,小食堂的老板是后勤领导的亲戚。

你问我寄宿学校对我伤害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寄宿寄托的是希望,锻炼孩子们的身心独立,鼓励孩子们的成长!


唐俊龙55398571

说一下我自己吧,我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寄宿,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直到开始工作一直都在外地。在家呆的时间最长的时间是高中毕业的三个月!现在工作七八年了,下面呢,我就分析一下寄宿制的利弊,这里说的是利弊,而不是伤害!因为我觉得用伤害这个词有点严重了,所以就用利弊这个词了。

小学二年级,爸妈工作特别忙,姥姥的身体又不好,总是住院,爸妈的同事说临近的一个县里有一所特别好的私立学校,学校的老师都高学历,学校的硬件又特别高大上,所以爸妈就把我送了过去,当时的学费还挺贵。自从那个时候开始,小学,中学,大学,再到工作,我就一直在外面,不管是住宿还是租房,在家最久的一次是高中毕业了以后放的那三个月假期。

先来解剖一下自己吧,从性格方面,首先是好的影响,从二年级开始,我就变得独立起来了,从刚开始连食堂饭的字都不认识,需要问一问旁边的大哥哥大姐姐,到最后一路走来,发现最大的优势就是独立意识和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寄宿制学校大多是日常问题都需要自己解决。我们学校也有一个生活老师,但好多班都是她一个人负责,所以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大多是还是自己负责。时间长了,就成了习惯,不到万不得已,不去麻烦别人。还有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从二年级开始,到五年级换了一所学校,初中换,高中换,大学换,刚开始工作也是虽然经常性的换学校肯定不好,对我来说,也没有特别好的发小,这么多年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了,到什么环境中,我都能快速的适应并融入进去。

下面说一下弊端,中小学是最需要和父母沟通和交流的年龄,也是最需要被保护被呵护的年纪,在寄宿制学校里,就只能跟老师和同学们交流,所以话比较多,上课下课爱说话,什么都跟别人说也不设防,还因为把社会想象的比较美好,所以一路走来也吃了不少亏,所以大学做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也挺二的!

还有就是初中开始,进入了青春期,性格行程的最佳时间,其实最不该住校的,因为一有问题没法跟最亲近的爸妈沟通,虽然青春期的孩子不爱跟爸妈沟通吧,但是遇到大事还是会沟通的。有了问题爸妈也看不到,特别容易对将来的性格赞成不好的影响,我在大学时跟我同学说,他们都说,你没变坏就很好了!

虽然我在外面住了这么久,但是从一个家长的角度,从一个老师的角度,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分析,我都不建议太早就住校,个人建议,最早最早也要到高中才住吧,如果有条件不住最好。因为作为孩子来说,他们其实还是很愿意跟父母沟通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的,因为你是他们最亲近的人。最后,因为我一直在变换住处,所以一直有居无定所,漂泊在外的感觉,直到现在结婚了,才有了家的感觉!所以最后,我的建议是最好不住,如果实在想住,高中开始吧!

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来讨论!


阳光赵老师

不请自来,寄宿制和留守儿童一样危害都是极大,这两个本质上都是把孩子过早的交给社会,让孩子自己在学校里摸索生活。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从牙牙学语,蹒跚走路开始,家长就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家长给孩子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完整性格的塑造。这个影响就是潜移默化形成的。


孩子有时认知不明确,他本能认为家长不要他们了,放弃他们了,是因为他们不够优秀,不够好。所以感受不到爱的力量。如果孩子过早的缺少母爱,长到后会脾气暴躁,没有耐心,做事不仔细。

如果孩子过早的缺少父爱,长大后会过于依赖母亲,缺少主见,做事优柔寡断,缺少阳刚之气。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基础,没有任何教育比家庭教育影响更大,所以不论何时都不应该放弃家庭教育。

孩子过早的脱离家庭教育,进入学校,归学校统一管理,注意这个词:管理。管理并不是关爱,并不是关注,而是保重她们不走偏,不违背校规,仅此而已。

寄宿制的孩子精神方面是空虚的,当有问题时不知道像谁反馈,当遇到难题时许多时候都是自己解决或者不解决。长期没解决或解决方式偏离轨迹就会导致心理问题。性格坚定的孩子往往暴露不出来,性格内向犹豫的送往往成绩会一落千丈。家庭教育一周甚至一个月才见一面,家长即使用心用能怎样。

孩子学习成绩还是全靠自律,一旦放松和感情无法表达很容易成绩波动。

更有甚者,提前结实不良少年,走上歪路,影响一生。

我有个朋友坚持认为锻炼孩子独立和自强,于是就把孩子送到小学寄宿,我就告诉她说,你这样想法就是偷懒。就是逃避做家长的职责,迟早会为后果买单。

第二学期,朋友立马不让孩子住校了。因为她发现还小孩明显生疏了,好多话都不愿意讲。在学校被欺负不敢回来告诉家长。孩子天真的以为因为一个月才回来一次,即使告诉也只能保护我一天,所以很孤独。

寄宿制也有好处,什么自强,独立,都是扯淡,大多数孩子不行,做不到。只有少数性格特别坚毅才能做到,这部分人不管在哪里都一样,但毕竟少数。

所以我认为寄宿制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主动去做。


宿迁朝牌饼

“寄宿制”,对孩子的伤害有多深?看到题主这标题着实吓人,笔者也来谈谈“寄宿制”。


寄宿制产生原因:一、学生家离学校远。二、家长没时间管理孩子。三、部分学校(主要以私立学校为主)的要求。

寄宿制好处:一、对于离家较远的学生。一是可以节约一些时间。二是减少上学、放学途中的安全风险。二、家长工作忙,无瑕管理孩子,而孩子在寄宿制学校,家长放心。三、寄宿制学校统一管理,学生作息有规律。四、寄宿制,可以锻炼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五、寄宿制多有专门的生活老师进行生活指导,班主任、科任教师教育学生机会、时间也更多。六、寄宿制可促进学生与同龄人交流协作,减少学生的孤独感(80,90,00后独生子女多)……


寄宿制弊端:最主要的是学生缺少父母的陪伴,家庭的关爱,亲情观易丧失。另外孩子若太小,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性格上的一些缺陷。


综合来看,在合适的年龄(比如初、高中阶段)是利大于弊的。作为家长,我们可以针对寄宿制学校的不足,在物质上、精神上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相信对孩子的伤害会降低的。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捫心自问,好多家长做好了的呢?所以我们家长不必过于惊恐让孩子去学校参与寄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