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董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奔跑的蜜獾二哥

人性很复杂,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董卓也不例外。关于他的坏,众所周知,在此不赘。主要说说他的“好”吧。

首先,他勇武有力。史书记载,“卓有才武,膂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也就是在奔驰的骏马上,能够左右开弓。在他的家乡凉州,拥有这样的本领是很容易出名的,因为那个地方,当时还是羌胡杂处之地,汉文化的渗透力相当有限,丛林法则占据主导地位。董卓凭借自己的武艺,走遍凉州,与“诸豪帅”也就是地方武装或者游牧部落的头目称兄道地,建立了很高的人望。这样的人物,自然是边疆地方官员要极力拉拢的角色。当胡骑入侵边塞,烧杀劫掠的时候,董卓便派上了用场,“领兵骑讨捕,大破之,斩获千计。”虽然是“以夷治夷”,但客观地说,那个时候的董卓,对汉朝边疆的稳固,是有所贡献的。

其次,他有统帅之才。永康元年,东羌、先零大举入侵,威胁京师。中郎将张奂派董卓、尹端出击,大获全胜,“首虏万余人,三州清定”。以汉朝的颓势,能够对少数民族取得这样的战线,实属不易。战后董卓获得封赏,“赐缣九千匹”。董卓以为,功劳当然是自己的,但出力的众将士,将九千匹缣全部分给下属。这也说明,董卓不但有带兵之才,也有统帅之量,所以他能够在多次官场跌宕后东山再起,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中平元年,凉州的少数民族再度叛乱,朝廷派左车骑将军皇甫嵩镇压,董卓为副。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曾经对叔叔说过这样的话:“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可见当时董卓在世人眼中,已经与皇甫嵩并列,几乎是汉朝的中流砥柱了。

第三,他颇懂收买人心。董卓是个武夫,把握了朝政,不免惺惺作态,主动拉拢世族高门。最厉害的一招:“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于是悉复蕃等爵位,擢用子孙。”大有拨乱反正,替士人出头之意。《后汉书》说得直白:“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黄琬、杨彪、周毖、伍琼、郑泰、何颙、荀爽、蔡邕之流,都在董卓的拉拢之列。这些人或多或少,都受了董卓的收买,为他抬轿子,吹喇叭。应该说,董卓还是很有手段的。如果不是他突然发神经,冒天下之大不韪来换了皇帝,或许根本轮不到袁绍、曹操等人登台唱戏。


龙镇

有人说董卓是乱臣贼子,也有人说董卓是开三国之功臣,在很多的古文献及古籍中也是各说其词,相比较之下更多的是对他的批判。这里仅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来探讨。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兆人,官拜河东太守。屯兵河东以后,整个陇西便成了董卓的势力范围,他不仅掌握强大的武装力量,是地方军阀豪强,而且还是朝廷命官、边陲重臣。凭借强大的实力,极度膨胀的野心促使董卓开始着手设计问鼎中央政权的具体步骤。

在第一回中关于董卓的笔墨极少,但其形象却渲染的及其清楚。在安定黄巾起义中,“天公将军”张角正杀败董卓时,是桃园三结义的三兄弟救了他,而他在得知刘备是白身时竟是“甚轻之,不为礼”。董卓以一种势利的心态对待他的救命恩人,也无怪乎最后他的亲信都背叛他。

在第三回中,深知朝廷派系之争的董卓得知灵帝驾崩的消息后,心中窃喜,他密切注视朝廷各派动向,随时准备相应措施,见机行事。继位的少帝刘辩由太后临朝主政,宦官和外戚为了取得控制皇权的特殊权力,斗争日趋激烈。双方不惜采用一切手段,相互排挤,殊死斗争。而董卓等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董卓把少帝奉迎至皇宫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排挤一切障碍,开始干预整个东汉中央政权。他以赤兔马和金珠收买丁原的义子吕布,使其杀了反对他的丁原,并且收英勇善战的吕布为义子。董卓把他的奸诈和阴险无不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第四回中,他废除皇帝弘农王,扶 持陈留王为皇帝,赐酒毒死刘辩,实则他一人专权。自此他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甚至剖剐企图刺杀他的人。贪欲驱使下的董卓,野心几度膨胀,为了满足和达到自己的野心,他恣意玩弄权术,滥杀无辜,引起广大官员和人们的强烈愤慨和反对,当时的曹操便在司徒王允的协助下带着七宝刀假意归顺他而刺之,却被识破失败了。

在第五回中,袁绍召集各方人士对抗董卓。王匡、孙坚、公孙瓒等十八路诸侯齐讨董卓,开始掀起了大规模持续反抗董卓的斗争浪潮。关羽的“温酒斩华雄”便是这一时间的典例。倒行施必然被大家所不容。

在第六回中,被多方义军逼得无路可走的董卓决定迁都长安,以避锋芒。在迁都的时候,董卓派人焚烧长安、挖掘先皇和后妃的陵墓,大破汉的根基。但是,征讨董卓的斗争并没因迁都长安而有丝毫松懈,而是更加风起云涌。这时,董卓已成了众矢之的。

在第八回中,董卓在长安愈加骄横,字号为“尚父”,大量的封自家亲信,铲除异己更是心狠手辣。一次宴会上,恰逢招降的百余人到,董卓命人砍了他们的手和脚,挖了他们的眼睛,割了他们的舌头,用大锅煮。其残忍手段让人不寒而颤。司徒王允有一个养女叫貂蝉,是个集美貌与智慧与一身的奇女子,为报王允的大恩,愿意离间董卓和吕布。在王允的连环计计下,吕布和董卓日益不和,二人相互猜疑。

在第九回中,董卓的亲信有一部分也渐渐偏向吕布,而王允和貂蝉又将董卓和吕布玩弄于鼓掌之中。吕布、李肃等人合力设计杀了董卓,一代奸臣就此陨落。董卓被杀后,满朝文武和所有士兵都高呼万岁!长安老百姓高兴得在大街小巷载歌载舞,共同庆祝奸贼被诛。董卓死后,被暴尸东市,守尸吏把点燃的捻子插入董卓的肚脐眼中,点起天灯。只有蔡邕一人伏在他身上大哭。董卓的余党李傕、郭汜卷土重来杀了王允等人,追葬董卓尸首,正好天降打雷,霹雳震开其棺,三次改葬,都不能葬,零皮碎骨都被雷火消灭,老天都容不下他。昔日一手遮天的董卓,竟落得如此下场。可以说他是死于夫人之手,也可以说他是死于自己的野心,也可以说他是亡于历史的趋势。

虽然《三国演义》有三分虚,不能和真实的历史相论,但是历史和这还是相差无几。从以上分析中,董卓的形象在我们脑海里算是较为清晰了。他参与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不少,也花了格外多的心思在算计上,有过失败,有过成功,但终究还是落得如此不堪的下场。在当时尔虞我诈的硝烟年代,是非成败只是一场空。


筱月54

你好,让历史来评价董卓:

王粲:昔大人见临洮而铜人铸,临洮生卓而铜人毁;世有卓而大乱作,大乱作而卓身灭,抑有以也 。

郑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餍。

盖勋:昔伊尹、霍光权以立功,犹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终此?贺者在门,吊者在庐,可不慎哉![39]

荀彧: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40]

荀攸:董卓骄忍无亲,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41]

蔡邕: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42]

王允:卓,国之大贼,杀主残臣,天地所不祐,人神所同疾。[43]

皇甫郦:昔有穷后羿恃其善射,不思患难,以至于毙。近董公之强,明将军目所见,内有王公以为内主,外有董旻、承、璜以为鲠毒,吕布受恩而反图之,斯须之间,头县竿端,此有勇而无谋也。

孙权:天降丧乱,皇纲失叙,逆臣乘衅,劫夺国柄,始於董卓,终於曹操,穷凶极恶,以覆四海,至令九州幅裂,普天无统,民神痛怨,靡所戾止。[44]

陈寿: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45]

刘渊:黄巾海沸于九州,群阉毒流于四海,董卓因之肆其猖勃,曹操父子凶逆相寻。[46]

陆机:远惟王莽篡逆之事,近览董卓擅权之际,亿兆悼心,愚智同痛。

裴松之:桀、纣无道,秦、莽纵虐,皆多历年所,然后众恶乃著。董卓自窃权柄,至于陨毙,计其日月,未盈三周,而祸崇山岳,毒流四海。其残贼之性,寔豺狼不若。[40]

范晔:董卓初以虓虎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势,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夫以刳肝斫趾之性,则群生不足以厌其快,然犹折意缙绅,迟疑陵夺,尚有盗窃之道焉。及残寇乘之,倒山倾海,昆冈之火,自兹而焚,《版》、《荡》之篇,于焉而极。呜呼,人之生也难矣!天地之不仁甚矣![47]

常璩:汉末大乱,雄杰并起。若董卓、吕布、二袁、韩、马、张、杨、刘表之徒,兼州董郡,众动万计,叱咤之间,皆自谓汉祖可踵,桓、文易迈。

李世民:至如赵高之殒二世,董卓之鸩弘农,人神所疾,异代同愤。[48]

高适:董卓地兼形胜,手握兵钤,颠而不扶,祸则先唱。兴晋阳之甲,君侧未除;入洛阳之宫,臣节如扫。至乃发掘园寝,逼辱妃嫔。太后之崩,岂称天命!宏农之废,孰谓人心?敢讽朝廷,以自尊贵;大肆剽虏,以极诛求。焚烧都邑,驰突放横。衣冠冻馁,倚死墙壁之间;兆庶困穷,生涂草莽之上。於是天地愤怒,鬼神号哭。而山东义旗,攘袂争起,连州跨郡,皆以诛卓为名。故兵挫於孙坚,气夺於袁绍。僭拟与服,党助奸邪,驱蹙东人,胁帝西幸。淫刑以逞,有汤镬之甚,要之糜烂,刳剔异端。乃谓汉鼎可移,郿坞方盛,殊不知祸盈恶稔,未或不亡。故神赞允诚,天假布手,母妻屠戮,种族无留。悬首燃脐,遗臭万代,骨肉灰烬,不其快哉![49]

刘知几:汉之有董卓,犹秦之有赵高。

苏轼: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钱时:卓,诚巨奸,无所逃罪也。若真能感悟自悔,其非收召诸贤,倾心委倚,使朝廷之上一变而为君子之规模,宗社奠安,海宇清晏,不特身免刑戮,亦可长保禄位。盖愆补过,尚庶几焉而卓则不如是也。呜呼!亦愚矣。[50]

郝经:①卓为羿莽而奸计不足,其暴戾淫虐过之……自昔国亡驱除之际未有若斯之乱且酷也。②召戎起衅。运极厄防。祲塞风饕,虎跃鲸沛。逆鈇淬日,凶锋扫孛。翻覆宗社,废立君主。血蔑咸京,金盈郿坞。岩岩公师,烈烈尚父。虽伏天诛,竟委皇纲。[51]

罗贯中:①董卓迁都汉帝忧,生灵滚滚丧荒丘。狗衔骸骨筋犹动,乌啄骷髅血尚流。郿坞追魂凭李肃,宫门取命有温侯。奸雄已死戈矛下,直到如今骂未休。②霸业成时为帝王,不成且作富家郎。谁知天意无私曲,郿坞方成已灭亡。

丁耀亢:卓近羌,粗勇无人理。当时不内召,直一番将耳。汉鼎将移,如篱落不牢,而虎狼入之,遂以成荼毒弑废之祸。及坞守虏,自谓大事不成则退以自老,何异曹爽不失富家翁之言?真一粗莽蠢之物耳!燃脐达旦,脂膏自煎,何快也![52]

蔡东藩:山东兵起,董卓遣将出御,未闻败衄,而忽议西迁,意者其即由贼胆心虚,有以慑其魄而夺其气欤?然于伍孚行刺,则杀之;于周毖伍琼之进谏,则亦杀之;于袁隗袁基之有关绍术,则又杀之;穷凶极恶,何其残忍乃尔?且屠戮富人,焚毁宫室,二百里内,不留鸡犬,虽如秦政项羽立暴虐,亦未有过于是者。[53]


断鹰攀崖

董卓是很个复杂的人。但他最大的特点是个不按常理出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军事上不按常理出牌。

一次他剿灭羌人起义军,被敌人包围了。他带队躲到一条大河的河岸旁扎寨。但粮食是个问题,没多少天就传出董家军要弹尽粮绝了。羌人一听,也就不着急灭了,等着他们投降。

然后董卓就开始派人在河里捉鱼。但由于士兵的技术差,往往一天捉不到多少鱼,捕鱼时笨拙的样子还被敌人笑话。

过了几天,董家军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在河的上游搭建了一个临时的拦水大坝,河水变浅了就容易捕鱼了。果然,董家军一下就捞了很多鱼。晚上,董家军为了这一顿难得的饱饭,一直喧闹到深夜。

第二天一早,羌人突然听见巨大的河水声,原来董家军昨夜已经全部渡河,然后毁掉水坝,让深深的河水挡住了羌军追击的道路。

其次,在政治上不按常理出牌。

他一到首都,就自说自话更换了皇帝,还把刘辩及其母亲杀死了。这是忤逆弑君的大罪。但董卓无所谓。他认为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什么君臣礼法,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为了躲避各地的起义军,他不惜劳师动众逼迫着百姓从洛阳迁都到长安。为了不给敌军留下任何物资,他把洛阳城都烧了。

为了筹措财务让朝廷和自己的军队运转,他开创了国家盗墓的先河,不但汉朝皇帝的陵墓被盗,就是那些汉朝的王子王孙,甚至汉朝百官的陵墓也难以幸免。

董卓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事情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时拾史事

真实的情况也许是,董卓并没有《三国演义》里那么坏。自古胜者王侯败者寇,董卓在控制朝廷的斗争中失败了,所有的坏事都会加在他身上。从他所谓的坏事来看,他废刘辩,立刘协当皇帝,被当成了最大的罪恶,但这是否应该呢?《三国演义》其实也承认了,说两个孩子见到董卓带领大批人马前来救驾的时候,刘辩吓得半死,而刘协沉着应对,足以证明董卓立刘协是对的;还有,说董卓搅乱了天下,也有些牵强,董卓当政之后,并没有任命几个爪牙做高官,反而是任命了许多所谓的名士,完全是想要稳定天下,最后起兵造反的恰恰是这些人,只能说当时人心思乱,董卓只是估计不到而已;至于迁都长安,完全是无奈之举,在那么多诸侯即将兵临城下之时,迁都只能是自保的好办法。其实,真正使东汉天下纷乱的恰恰是王允设计杀了董卓,朝廷失去了安稳的柱石,才有了后来的群雄逐鹿。所以,读历史不要被表面的沉垢所蒙蔽,要去伪存真,才可以了解实情。


管风里是谁

不光董卓,历代名臣贤相功过是非又有谁能说清,眷羡者为其立碑著传,痛恨者欲切之为人糜。董卓作为历史人物,因巜三国演义》又有几人关心历史中的他。个人认为历史中的他也应是雄才大略,不然不会成功经略西凉,并被当时权臣国舅何进视为挽救东汉的国之栋梁。当时何进已成功网罗天下大批才俊,西园八校尉中更有曹操、袁绍这两位后时代的霸主,凭这些,何进也决不是象演义中那个靠何太后起家的屠户废物,认人不清,自毁长城。通过现象看本质,《三国演义》七实三虚不可信。九虚一实名质实归。甚至《三国志》也不过是纪传体小说,拿这些东西考史实,不过五十步笑百步。本人无意为董卓反案,只是对历史感兴趣,另眼而已


另眼看世界江云

正史里,他确实是进了皇宫,也废了皇帝,但是有一点演义是错的,放出董卓只带了三千骑兵进京,进京以后大臣不知道虚实,而董卓让这三千人晚上出去,白天在进来,就这样蒙骗大臣,然后收拢京师的朝廷军,这里面的帮凶是王允。后来确实董卓是王允设计杀的,但是这又牵扯出另外一段历史,我们这里先说董卓,让我觉得董卓一开始不想反,只想自保虚报人数,和废帝,那是因为他亲手杀了大将军何进。何进是劉辫的舅舅,刘协是王美人生的,关键是何太后毒杀了王美人。至于董卓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智者见智了


品茗听雨19779167

董卓本是西北军阀,由于何进听了袁绍的建议招他进京。这本可以有一番大的作为安定天下,留名青史。可董卓却贪图享乐,排除异己,随意滥杀使得朝政更加混乱。最后更是出于私心废立黄帝,退回长安,临走焚烧洛阳,几百年的建设就被他付之一炬。真可谓乱臣贼子。


爱无悔137620422

董卓有大才,为了掩盖自己兵少,士兵循环进城,让京城的军民绝对大兵压境,一个区区西凉太守能瞒天过海,智谋自不必多说,手下虎将云集,挟天子以令诸侯第一人,失败在于低估敌人,高估自己,享乐过早


米花可乐

跟三国演义里面差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