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的发家与困局

其实 BAT 三家公司都早就大而不倒了。

对他们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系统性风险」,而技术的更新迭代就是其中最可见的一种。

移动端对于搜索引擎来说,就是个直接的颠覆。

一开始想做的就是内容分发,应用分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李彦宏在之前的公开信中有给出一些答案,他说:

1)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未来的搜索从索引关键词的引擎,可能会逐步过渡到索引知识的引擎。

2)我们现在非常重视的feed流产品。过去传统的搜索是人在找信息,现在要逐渐演进到信息找人。

通过这种方式,张一鸣在流量红利期给头条带来了大量的初始用户。

而头条这种内容工具型产品的好处就是,首先用户不需要过多类似的新闻工具,其次用户毕竟每天都会对新闻和内容感兴趣,所以黏性还算比较高。

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场景是带着问题主动寻找答案,这就带来了极高的用户转化结果和变现效率。

而头条的场景是用户被推荐内容,问题和答案都是被动激发的。这样的好处是用户可以被激发一些自身都不明确的需求,而坏处是转化率会比搜索引擎低非常多。

所以头条要做的就是,尽量延长用户的在线时长,来增加被动激发的机会。

但是,随着头条的发展,其:

1)用户量和用户时长不断飞速上涨,体量惊人

2)机器学习和分发让信息匹配更准确

3)信息流式的内容,给了广告主更多的空间

同理的,微博也开始尝试把一些用户的首页显示,从好友更新改到了热门,也是一样的信息流产品。

不得不说,信息流产品是当代互联网人的一大发明。

一个产品和用户接触的点越多,就越容易和用户产生各种类型的互动关系。信息流产品就是这样,每一条信息都是一个单独的互动机会。

相比之下,新闻类和社交类平台,以 News feed 构建了信息消费的最小颗粒,带来的一个好处是让用户在无感知中把时间的刻度做了细化,上一条内容和下一条内容是相互独立的,用户每阅读一条新的 Feed,是一次媒体时间上的消费重启,这样一来,切割出了充分的时间留白,留给平台介入进来夹带“私活”的机会也自然多了(商业留白),Ad load 这个调节器才能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除了媒体时长外,对视频来说,人均 VV 数更值得关注,对社交和新闻平台来说,人均 Feed 条数更有价值。

幸运的是,时间颗粒度太粗的平台,也未必全是缺点,如果面临广告潜力瓶颈,只要总的人均媒体时长是 meaningful 的,自然有其他的商业途径。如果人均媒体时长是可观的,时间消费是高质量的,用户是一种高卷入度(involvement)的行为,平台往往具备了和这群高卷入度用户的议价能力,用户付费是另一条路径。这样一来,本质上就走向游戏业务的逻辑,这也正是爱奇艺这类平台正在发生的事情(其用户付费收入在今年已超过1/3)。

那么在各大巨头都围剿头条的当下,头条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

微博 CEO 王高飞在某次电话会议里说的话正中要害:

第一,他说:

相对于纯信息流产品,微博有社交关系上的优势,一方面,微博的信息流已经从纯时间流到关系流再到兴趣流转变,而兴趣流就是基于降低新用户使用门槛和提高中高频用户的使用时长为目标的;

意思是,头条你不要总讲机器学习和分发有多好,所有的信息流产品都可以做类似的事情,而且微博就正在做了。

第二,他说:

另一方面,纯信息流产品的问题在于没有以内容生产者为中心的社交关系,用户无法有效留存。

意思是,我们微博有社交关系在,留存率高,而且可以加入机器学习,但你头条想反向行之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最后,他还提了很有意思的一个观点:

而中国的手机用户普遍会在12个月左右换一次手机,纯信息流产品多半需要重新获取一遍用户。”

我觉得这点说的正中要害。

社交关系是最强的留存。

所以,为什么头条现在开始做头条问答、微头条等各种社交的尝试呢?相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而社交产品这个东西,确实不是能预判或设计出来的。所以头条内部孵化了诸如内涵段子、抖音等很多产品,而外部也投资了很多初创公司,还算是个挺好的思路。

总结来看,头条新闻产品本身还是个流量生态,这在和巨头的争斗中,必然还是有很大的压力。而以抖音为首的视频产品,目前看有脱颖而出的可能性。至于社交属性能不能补齐,则就真的是看命了。

------------

42章经,思考事物本质

发送关键词“头条”到 42章经 (公号ID:myfotytwo),获取更多“今日头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