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赵祯皇帝之永昭陵

永昭陵,为北宋帝陵,位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境内,嵩山北麓与洛河间丘陵和平地上。陵区以芝田镇(宋永安县治)为中心,南北约15公里,东西约10公里。

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祯的寝陵。宋仁宗初名受益,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即民俗演义《狸猫换太 永昭陵景观图集(1)永昭陵景观图集(1)子》中的太子。宋仁宗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2年即帝位,1063年病死开封,享年53岁。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期间,国泰民安,文臣武吏荟萃,科学文化发达,达到宋王朝鼎盛时期。据有关史料记载,嘉佑八年(1063年)10月,葬仁宗赵祯于永昭陵(今巩义市区),修陵调集士兵46700人,工期7个月,耗银50万两,钱150万贯,绸绢250万匹。规模庞大,建筑雄伟, 虽历经千年风雨,饱受战乱抢掠,但至今仍不失皇家陵园的恢宏气势。整个陵园遵从封建的风水地形堪舆学说,依地势而就,傍山依水,东南穹窿,西北低垂,由"皇帝陵"、"皇后陵" 和"下宫"组成,神道两侧的石刻群形态逼真,雄浑高大,栩栩如生,其中"瑞禽"和"角端 "更是雕刻史上的杰作,堪称世界绝品。

永昭陵修建得非常宏丽,陵下埋藏着许多珍贵的殉葬品,陵上建有上宫、下宫和寺院宫观等多种建筑,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这些建筑受到自然的和人为的不断破坏。北宋灭亡后,巩县先后为金朝扶持的"齐"政权和金朝占有。

南宋时,一位名叫郑刚中的官员赴陕西任职,途经巩县时,到宋陵作了短暂停留,在他所著《西行道里纪》一书中,记述当时永昭陵的情况说:"昭陵因平岗种植松柏成道,道旁不垣,而周以枳橘,陵四周阙角楼观虽存,颠毁亦半。随阙角为神门,南向门外列石羊、马、驼、象之类。陵台二层,皆植松柏。层高二丈许……下宫者乃酌献之地。今无层,而遗基历历可见……(皇后)陵下宫为火焚,林木枯立"。可见这时的永昭陵已经是满目疮痍了。不过陵台(坟丘)还没有被盗掘,"惟昭陵如故",而其他陵基则多被毁坏。元朝时,北宋各陵遭到了一次洗劫,被尽犁为墟,一代文物设施毁坏殆尽,十分可惜。

永昭陵由鹊台至北神门,南北轴线长551米。南神门外的神道上,布置有东西对称的石人13对、石羊2对、石虎2对、石马2对、石角端、石朱雀、石象、石望柱各1对,这些石刻造型秀长,雕法细腻。武士身躯高大,形象勇猛,目不斜视、忠实地守卫着宫门。客使体质厚重、轮廓线条简练明确,双手捧贡品,身披大袍,衣褶垂到脚边,人物形神兼备。石虎造形威武雄健,石羊面目恬静清秀。

永昭陵的石朱雀雕刻尤为精美,整屏呈长方形、通身雕成层叠多变的群山云雾,烘托着展翅欲飞的朱雀,美丽的雀尾犹如一把俊扇挥动着风云。浮雕突出表现了鹏图矫翼的雄伟气概,呈现出瑰丽浪漫的画面。永昭陵附近还有宋陵7座,它们是葬赵匡胤父亲赵宏殷的永安陵;葬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葬太宗赵光义的永熙陵;葬真宗赵恒的永定陵;葬英宗赵曙的永厚陵;葬神宗赵顼的永裕陵及葬哲宗赵煦的永太陵。这些陵墓建筑和永昭陵大体一致,均有较大陵台,周有角门,神道两侧是雄伟的石刻群。现在永昭陵和永厚陵已修建为宋陵公园。

赵祯在北宋九个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这时的北宋皇朝已呈现出颓败的趋势。与辽、夏的几次战争都遭失败,宋不得不增加每年送给辽、夏的金、银、绸、绢的数量,以换取暂的边境上的安定,而社会上各种矛盾已日见尖锐,所以南宋大哲学家朱熹在评论宋仁宗当位时的国家形势时说:"国势缓弱,事多不理"。不过,赵祯的为人,却受到古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一致好评,称赞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颇能约束自己。史载,有一天他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向厨房索要。第二天皇后知道了此事,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就随时吩咐御厨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赵祯却回答说:"宫中的随便索取,外面就会看做是惯例。昨夜我如果吩咐吃羊肉,厨下以后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就要数百只,若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更不堪算计,为我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实在不忍。因此我甘愿忍一时之饥"。又有一次,他在朝堂上要给宠妃张氏的伯父加官进爵,御史中丞包拯坚决不同意。包拯激昂陈辞,犯颜直谏,唾沫飞溅到赵祯的脸上,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表示接受他的建议,竟然没有怪罪这个铁面无私的人。以上两例,表现出这位帝王确实具有相当大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这在封建时代,也算是很难得的了。因此,以往历史学家们称誉他为"守成贤主"。

赵祯死后,停丧于宫中福宁殿,然后派宣庆使石全彬等赴巩县勘定陵址,选中的地方有两个。一永安县城区,即今芝田镇。二孝义堡。当时大臣集议,认为以永安县城区建陵需要搬迁成千上万的民户,工程量太大,时间紧迫。恐怕不能按期完成,于是决定建陵孝义堡(即今葬地)。永昭陵建成后,有人说,这不是一块吉利地方,因为"地名和儿原,非佳兆",果然不到三年,他的继位宋英宗赵曙就晏了驾,应了"和儿"的谶语。

永昭陵完全依照永定陵的规模修建,除了政府正式拨款外,又从内藏库(所谓的财政"盈余库")拨款150万贯,丝绸250万匹,银50万两作为营陵补贴,修陵使用的军士、民夫、工匠、杂役人等,每天有46700人之多。工程从三月开始一直进行到十月才完成,十月六日赵祯的灵车从东京启运,十七日安葬,上庙号"仁宗"。修陵调集士兵46700人,工期7个月,耗银50万两,钱150万贯,绸绢250万匹。规模庞大,建筑雄伟,虽历经千年风雨,饱受战乱抢掠,但至今仍不失皇家陵园的恢宏气势(地面原建筑除石雕石刻外均为现代所建)。

:欧阳修曾赋《永昭陵挽词三首》

一曰:行殿沉沉画翣重,凄凉挽铎出深宫。攀号不悟龙胡远,侍从犹穿豹尾中。日薄山川长起雾,天寒松◇自生风。斯民四十年涵煦,耕凿安知荷帝功。

二曰:与子虽天意,知人昔帝难。一言谋早定,九鼎势先安。大舜仁由性,成汤治以宽。孤臣恩未报,清血但丸澜。

三曰:干戈不用臻无事,朝野多欢乐有年。便坐看挥飞白笔,侍臣新和◇梁篇。衣冠忽见藏原庙,箫鼓愁闻向洛川。寂寞秋风群玉殿,还同恍惚梦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