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的这座历史文化名村,有一座福建省唯一的三国名医华佗庙

漳州西溪边的湘桥村,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古时,当地人称这段河流为湘水,湘水之上,村人架了一座桥,把溪流两边的村落连为一体,这座桥因此被称为湘桥。传说湘桥的村名就是从此而来。后来桥毁了,湘桥这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走进湘桥村,“大夫第”、“翰林第”、“贡元第”、“进士第”等十余座历经数百年的明清古建筑便赫然呈现在眼前。这些古厝建于清朝至民国初期,均坐东北朝西南,每座之间留有两米多宽的通道,一字形排开,座座相连,绵延两百多米,气势恢宏。

每座古厝结构规格大致相同,为五进式或三进式。屋前石埕连片,都设旗座,立旗杆,旗杆石上有凿孔,依官阶大小分为圆、方、六角、八角等形状,旗座四面雕有飞禽走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青石小巷,宽敞石埕,静默旗杆,对着湘水诉说着这个村庄几百年来的辉煌和岁月沧桑,让人只想把日子过成手中的一杯清茶,慢慢品味,默默怀想。

村内的王氏祖庙由宋直学士王熙载所建,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王氏后裔中的一支分脉到琉球群岛,当前仍常有海外王氏后人到湘桥认祖寻根。

“大夫第”是这些古厝中修建的,也是最壮观宅第之一,占地近五亩,是典型的清代官宅建筑。

“大夫第”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康熙年间进士黄金钟的故居。

村中还供奉着一座全省罕见的三国名医华佗的古庙。漳州地区的关帝庙宇很多,而华佗庙却只有一座,甚至还是全省唯一、南方罕见。这座华佗庙建于明朝中期,庙不大,占地约一亩,曾历经几次修缮。

主殿左右墙壁内面分别写着“忠孝”、“廉洁”行楷大字,各有两米见方,用笔苍劲有力,结构严谨,据说为明末大书法家黄道周笔迹,可谓镇庙之宝。

福建唯一的华佗庙为何会建在这里?据说,在明朝中期,湘桥村流行一种怪病,类似于现在称的霍乱,无法治愈。有一天,一位村民梦见仙人指点,说只要从村里水边的那棵榕树上摘一些叶子熬汤,喝了就会好。村民将信将疑地照着那样做,果然治好了怪病。大家认为那是神医华佗托梦,因此就集资建了华佗庙,以谢神医。

大殿上悬挂的“仙方妙著”巨匾,是清嘉庆年间闽浙水师提督王得禄所赠。

村里的老人说,(清朝闽浙水师提督)王德禄从台湾从台湾来到湘桥,也是替他嫂子求签,来这里按照他签的内容去医就好了,这就是华佗庙的灵验。后来王得禄特地亲自从厦门驻地乘船溯九龙江逆流而上,来这里答谢,送上亲题的这方匾额。

在湘桥村,当地人把华佗庙称为仙祖庙。每年农历十月十七是“仙祖生日”,成为湘桥村最隆重的民俗节日,村里要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

华佗庙侧建有潮音室。

湘桥村民信仰神医,其实信仰的是一种精神,那就是,博大的爱心能够护佑这一方百姓的健康和安宁。

图:@志远天下行,部分资料参考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