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众皇子和官员为何要给回京的四爷和十三爷下套摆宴?

四爷十三爷江南筹款赈灾办得很是出彩,四阿哥晋升郡王,在到京时,因为,康熙要派他追笔国库欠款的差使,因此回到京城时遇到了他人的套路。

下的第一个套是,奏乐有问题,奏的是皇帝才能用的畅音阁御乐,宫灯灯是十二杆多了三盏。龙旗多了四面,也是皇上回京才能用的数字,四爷很谨慎,一看阵势不对头,礼制不合,不敢下桥,礼部官员看大爷的脸色行事(大爷下的套)才将礼乐改回。

下的第二个套就是要请你吃饭,这套是连环套,一环接一环,中一环就完蛋,这是要在酒桌上搞定你,结果四爷不吃请啊。

三爷要拉四爷入席吃饭,三爷很巧妙,问“勘破味识、不饮酒,汝能持否?”四爷答道:能持。再问:饿著肚皮 不吃饭 汝能持否?四爷答道:不能持。说完三阿哥拉着四爷要入席吃饭。三阿哥从你的肚子入手,有菜无酒,可以忍受吗?当然可以,那如果不吃饭,还能忍受吗?当然不能。三爷回答说我也不能,我准备了饭菜,过来一起吃点。四爷没搭茬,直接过去扶起跪着魏东亭魏老爷子,不再搭理三爷。

魏老爷子跟四爷寒暄几句,想倚老卖老,卖老资格,走到酒宴面前是,直接驳了魏东亭的面子,原因都没说,毕竟魏东亭是臣子,是奴才。不吃你的请,你也没办法。

此时大爷跟三爷又来,毕竟是自己的兄长,实在也不好推辞,同时又拿十三爷说事。十三爷肚子也饿着,我们肚子都饿着,你不吃,我们都得挨饿。没办法,只能无奈入席。两人左右搀扶,生怕四爷跑了去。

入得鸿门宴,还没坐稳,大爷首先“发难”以四爷晋升郡王名义,邀大家敬四爷的酒,四爷也是果真是“冷面王”,以皇上恩典,尚未进宫谢恩为由拒绝。四爷心里也清楚,晋升郡王,还未到君前谢恩就在外大排宴宴,交杯换盏,康熙知道了定会对其不满。居功自傲。还好有十三爷救场以至于场面不太过于尴尬。

大爷不成,八爷继续,八爷以百姓事,朝廷事来作掩护,四爷反过来拿灾民说事。灾民没吃没喝,我们却在这要大吃大喝,你是八贤王,这杯酒不该敬吧。

八爷不成,十四爷来,这回打得是亲情牌,老十四说咱们都是一个爹,一个妈生的,一起敬妈一杯酒可好?按理说这酒不喝酒是不孝了啊,可是四爷反应快,直接说,明天我同你一起进宫敬妈的酒更加孝顺。脸皮也是够厚的。

十四爷不成,十爷来,十爷性子直,直接了当挑明了,大家都敬你酒,你谁的酒都不喝, 太不给大家面子了,直接开了个大招,梭哈四爷,你认我这个兄弟,你就喝。十爷这招虽然很老套,但是却也是最将人军的,一般人面对这套虽然很是反感,但是碍于情面,总会喝一点的。但是十爷没想到,大家都没想到的是,四爷的脸皮如之厚,脸也是相当能拉得下来。直接把话茬跳转过来,反客为主。直接挑明:皇上准备派我追债的差使,我不想干,牵扯人太多,但是也没办法,不得不干,如果你们都把钱还了,我喝死都行。。。。最后大家无动于衷,四爷甩下一句:“既然你们都不喝,就是瞧不起我胤禛,而不是我胤禛瞧不起诸位了”就走了,气的十爷直接掀翻了桌子(这桌子的菜,比乌鸦掀的那桌菜好多咯!)

原本,众皇子跟大臣都别有居心的请四爷跟十三爷吃饭,目的也是为了追笔欠款的事,过来迎接四爷跟十三爷回京就在礼乐上给他们下套,想抓住四爷跟十三爷的把柄,让四爷妥协,没想到却被四爷一一躲过,化解。进而在酒桌上又别有居心的劝酒,劝酒的意义也是在向四爷施压,如果四爷喝了就说明妥协了,追笔欠款可以缓缓,可以睁一眼闭一眼,那么他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只可惜四爷偏不是那样的人,脸皮也是够厚,很智慧,也很牵强的躲过了明枪暗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