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的一后四妃之谜,为何都是博尔济吉特氏?

伝儱

皇太极的一后四妃为何都是博尔济吉特氏?

说到博尔济吉特氏,大家可能知道的不多,那说到孛尔只斤氏呢?说到成吉思汗铁木真呢?大家就知道了吧。其实博尔济吉特氏就是孛尔只斤氏,也写作包尔之金氏,也就是蒙古皇族的姓氏。

而皇太极的一后四妃中,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海兰珠、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等三位妃子,都出自蒙古科尔沁部,而且是蒙古科尔沁部莽古思贝勒一个家族的女人。

至于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娜木钟、康惠淑妃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等两位妃子,则是原来林丹汗的福晋,后来女真人击败林丹汗,林丹汗远遁青海后死在了那里,娜木钟就带着最后的蒙古末代大汗,并拿着承天玉玺投降了皇太极。

这样大家就都明白了吧,皇太极的一后四妃都是原来蒙古部的女人,而科尔沁作为最早与女真结盟的蒙古部,自然是优先结亲的对象啦!而林丹汗作为曾经的蒙古嫡系大汗--林丹汗是达延汗的七世孙,真真正正的蒙古黄金家族的嫡系传人。他的福晋带着他的后代投降皇太极,自然也不能亏待了!都进皇太极的后宫吧。。。。

至于为什么这一后四妃都是博尔济吉特氏,那是因为他们都是黄金家族的后人,虽然元朝被明朝击败,但黄金家族在北元仍然占据着很大的统治权力。这个黄金家族的博尔济吉特氏,就代表了很大的权力。所以,皇太极的一后四妃都姓博尔济吉特也就不奇怪了,这是权力的结合,政治的联姻嘛!


王斌兔斯基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虽然没能入关,但在他不断对明朝作战后,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了解爱新觉罗·皇太极“一后四妃”都是博尔济吉特氏的情况,悦史君认为,还得从爱新觉罗·皇太极在位时的处境说起。

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出生,他是建州女真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

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爱新觉罗·皇太极被任命为管正白旗的贝勒。

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大金”称大汗,史称后金,爱新觉罗·皇太极被任命为四贝勒。

明朝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病逝,四贝勒爱新觉罗·皇太极经过一系列运作后,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

明朝崇祯九年,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后金大汗爱新觉罗·皇太极在二哥大贝勒爱新觉罗·代善和诸贝勒的劝进下,即皇帝位,建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史称清太宗。

明朝崇祯九年,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十一月,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以“朝鲜败盟逆命”为由,发兵讨伐,朝鲜仁祖宪文烈武明肃纯孝大王李倧落荒而逃,史称“丙子虏乱”。

明朝崇祯十年,清朝崇德二年(1636年),李倧称臣请罪,亲至爱新觉罗·皇太极面前伏地请罪,史称“丁丑下城”,从此清朝代替明朝把朝鲜变成了藩属。

明朝崇祯十二年,清朝崇德四年(1639年),清军攻破山东济南府,崇祯帝大惊,不但宣布京师戒严,还暂时放松对农民军的围剿,把主要力量调到抗清战场上。

明朝崇祯十四年,清朝崇德六年(1641年),爱新觉罗·皇太极亲征,入松山生擒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锦州城内的左都督、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也投降,清军又攻克塔山、杏山,占领了除宁远外的明朝关外全部城镇。

明朝崇祯十六年,清朝崇德八年(1643年),爱新觉罗·皇太极死于盛京后宫,谥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庙号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博尔济吉特氏“一后四妃”分别是: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海兰珠、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娜木钟、康惠淑妃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

下面,悦史君对这“一后四妃”分别做一个简单介绍:

第一,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

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博尔济吉特·哲哲生于蒙古科尔沁部,父亲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博尔济吉特·莽古思。

明朝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16岁的博尔济吉特·哲哲远嫁22岁的爱新觉罗·皇太极为妻。

明朝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爱新觉罗·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位,封博尔济吉特·哲哲为大福晋,管理后宫一切事务,包括对其它侧福晋及庶福晋的管束。

明朝崇祯五年,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开始册封后宫福晋,大福晋博尔济吉特·哲哲成为中宫大福晋。

明朝崇祯九年,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爱新觉罗·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汗号为皇帝,中宫大福晋博尔济吉特·哲哲被封为中宫皇后,居中宫清宁宫。

爱新觉罗·皇太极授给她象征地位等级的册文如下:奉天承运宽温仁圣汗制曰。天地授命而来,既有汗主一代之治,则必命匹配心腹亲近福晋赞襄朝政,坐立成双,同立功德,共享富贵,此乃亘古之制。信守三纲五当,系古圣汗等所定大典。今我正大位,当效古圣汗所定之大典。又蒙天佑,得过福晋,系蒙古科尔泌部博尔济吉特氏,特赐尔册宝,位出诸福晋之上,命为清宁宫中宫国君福晋。尔务以清廉端庄仁孝谦恭之义训诲诸福晋,更以尔贤德之训,使天下妇人效法。勿违我之至意。

明朝崇祯十年,清朝崇德二年(1637年),科尔沁大妃来朝设宴,爱新觉罗·皇太极对科尔沁家族进行封赠,追封科尔沁贝勒博尔济吉特·莽古思为和硕福亲王,封科尔沁大妃为和硕福妃。

明朝崇祯十六年,清朝崇德八年(1643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去世,皇九子爱新觉罗·福临继位后,尊中宫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为母后皇太后。

南明永历三年,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母后皇太后博尔济吉特·哲哲逝世,谥孝端文皇后。

第二,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海兰珠

明朝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博尔济吉特·海兰珠生于蒙古科尔沁部,父亲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也是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的侄女。

明朝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26岁博尔济吉特·海兰珠与爱新觉罗·皇太极成婚。

明朝崇祯九年,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册封博尔济吉特·海兰珠为关雎宫宸妃,地位仅次于她的姑母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

明朝崇祯十年,清朝崇德二年(1637年),关雎宫宸妃博尔济吉特·海兰珠生下皇八子,爱新觉罗·皇太极立即大宴群臣,还颁发了清朝第一道大赦令,但这位皇子只活了不到一岁,尚未来得及命名就夭亡了。

明朝崇祯十四年,清朝崇德六年(1641年),33岁的博尔济吉特·海兰珠病逝,谥号“敏惠恭和元妃”。

第三,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娜木钟

博尔济吉特·娜木钟是蒙古阿霸垓郡王博尔济吉特·额齐格诺颜的女儿,初嫁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是多罗大福晋,为林丹汗的八大福晋之首,称“囊囊福晋”,史称“囊囊太后”,统管阿纥土门万户斡耳朵。

明朝崇祯六年,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林丹汗在青海大草原去世。

明朝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囊囊太后博尔济吉特·娜木钟生下了林丹汗的次子阿布鼐。

明朝崇祯七年,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博尔济吉特·娜木钟归顺后金,爱新觉罗·皇太极将她立为侧福晋。

明朝崇祯九年,后金崇德元年(1636年)三月,博尔济吉特·娜木钟为爱新觉罗·皇太极生下皇十一女固伦端顺长公主,被封为西宫贵妃,居麟趾宫。

明朝崇祯十四年,清朝崇德六年(1641年),关雎宫宸妃博尔济吉特·海兰珠去世,西宫贵妃博尔济吉特·娜木钟成为后宫里仅次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的女人。

同年十二月,博尔济吉特·娜木钟生皇十一子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

明朝崇祯十六年,清朝崇德八年(1643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去世,皇九子爱新觉罗·福临继位后,博尔济吉特·娜木钟晋封为太妃。

南明永历六年,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爱新觉罗·福临加封太妃博尔济吉特·娜木钟尊号为懿靖大贵妃。

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娜木钟去世,归葬昭陵贵妃园寝。

第四,康惠淑妃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

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是蒙古阿霸垓塔布囊博尔济吉特·博第塞楚祜尔的女儿,初嫁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是芭德玛瑙伯奇福晋,为林丹汗的八大福晋之四,统管窦土门万户斡耳朵,并生有一女。

明朝崇祯六年,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林丹汗在青海大草原去世,闰八月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归顺后金,爱新觉罗·皇太极将她立为侧福晋,她的女儿被养在宫里。

明朝崇祯九年,后金崇德元年(1636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册封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为次东宫淑妃,居衍庆宫。

明朝崇祯十三年,清朝崇德五年(1640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命十四弟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娶衍庆宫淑妃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的“蒙古养女”为福晋。

明朝崇祯十六年,清朝崇德八年(1643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去世,皇九子爱新觉罗·福临继位后,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晋封为太妃。

南明永历六年,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爱新觉罗·福临加封太妃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为康惠淑妃。

康惠淑妃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死于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娜木钟之前,葬入昭陵贵妃园寝。

第五,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

明朝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生于蒙古科尔沁部,父亲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也是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的侄女,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海兰珠的妹妹。

明朝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嫁给爱新觉罗·皇太极为侧福晋。

明朝崇祯九年,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册封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为永福宫庄妃。

明朝崇祯十一年,清朝崇德三年(1638年),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生下了皇九子爱新觉罗·福临。

明朝崇祯十六年,清朝崇德八年(1643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去世,爱新觉罗·福临即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南明永历五年,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爱新觉罗·福临给圣母皇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

南明永历十五年,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爱新觉罗·福临去世,爱新觉罗·玄烨即位后,尊昭圣皇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为太皇太后。

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去世,谥孝庄文皇后。

从悦史君上面的极简介绍,大家有没有看出点门道呢?悦史君接下来给大家讲一下爱新觉罗·皇太极这样做的原因:

第一,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海兰珠、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等三位妃子,都出自蒙古科尔沁部,而且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一个家族的女人。

第二,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娜木钟、康惠淑妃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等两位妃子,都出自蒙古阿霸垓部,而且都曾是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的福晋,在林丹汗去世后归顺后金。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时期,后金及清朝还属于初兴阶段,为了与强大的明朝对抗,必须重视与蒙古的联盟,而与蒙古大领主世家的女子联姻,就成为非常关键的一环,实际上背后都是政治考虑。

当然,感情也是有的,尤其爱新觉罗·皇太极对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海兰珠的宠爱,确实非常用心。


历史这样说

可能皇太极对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女人有偏爱。皇后哲哲,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斯的女儿,16岁时嫁给皇太极。关雎宫宸妃海兰珠,26岁嫁给皇太极,皇后哲哲的侄女,皇太极一生至爱。曾生下一位皇子,可惜不满周岁而夭折,为此海兰珠大受打击,最后郁郁而终,皇太极甚至为了她从前线回来,但没能看到最后一面。皇太极自己也伤心欲绝,没能熬到清军入关。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就是著名的孝庄太后,顺治帝的母亲,皇后哲哲的侄女,海兰珠的妹妹。姑侄三女共侍一夫,可见当时满人蒙人是不讲究的。

至于另外两位,都是林丹汗的福晋,在林丹汗死后就改嫁皇太极,分别是麟趾宫贵妃娜木钟和衍庆宫淑妃巴特玛.璪,都是博尔济吉特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