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说法称《汉书》的作者班固“不配写史”?

我们爱传统

这是吕思勉的话。但吕思勉是梁启超说的,梁启超是搬运的宋朝郑樵的话。

清●上官周绘 班兰台像

郑樵是宋朝数一数二的饱学之士,一生不应科举也不务农经商,立志要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和“著书人”。由于靖康之耻时金兵掠光了时抢走了汴京城中三馆四库图书典籍,所以郑樵决心以布衣学者的身份著一部集天下书为一大书。也就是《通志》。为了得到著《通志》所需资料,郑樵独自一个在东南各地求借书读。经过三年时间,郑樵读遍东南藏书。时人有云"惟有莆阳郑夹漈,读尽天下八分书"。

宋版《汉书》

在《通志》序章中郑樵对班固进行了激烈的攻击。首先攻击班固出身乃“浮华之士”之后又说班固“全无学术,专事剽窃。”并以汉肃宗对班固的讥评来说明班固的学识浅陋于当时便“已有定价”并且认为“如此人材,将何著述!”随后列举了司马迁和班固之间的优劣,并最后总结性的认定:“迁之于固,如龙之于猪!”(司马迁和班固相比就像龙和猪)

之所以郑樵如此讨厌班固主要是因为班固所撰的《汉书》是第一部断代史,而郑樵确实“通史”的坚定信徒,认为《汉书》割断了历史之间的传承,“断汉为书,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后人无法了解古今制度的变化过程。并认为班固之父班彪才是伟大的历史学家因为班彪也是“通史”的信徒。称赞班彪能够“……续迁书自孝武至于后汉,欲令后人之续己,如己之续迁。既无衍文,又无绝绪,世世相乘,如出一手,善乎其继志也。”以班彪能够继承了司马迁遗志来对比班固不能继承班彪的学术传统来抨击班固的“不孝”——

“班彪有其业,而班固不能读父之书。固为彪之子,既不能保其身,又不能传其业,又不能教其子……”

此外在总续中还有指责班固剽窃他人的罪名。

总之,在郑樵眼中班固是个非常失败的人 。


散骑舍人

刚开始看到这个问题,我也一时激愤,怎么可以这样说一部足够可以媲美《史记》的巨著呢。通过提问者的提醒,我才知道这是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说的。既然是吕老说的,那就得认真分析反思了。


吕思勉(1884.2.27—1957.10.9),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

这样辈分的人,摆出来自然让人肃然起敬。

那就看看吕思勉为啥这样说吧

即如前汉为王莽所篡,后来光武帝兴起,还是前汉的子孙。而且王莽末年起兵的,真正汉朝的子孙和冒充的汉朝的子孙,光武以外还有好几个。大家就都说人心思汉,所以起兵的都要推戴汉朝的子孙,或假托汉朝的子孙,以资号召了。其实哪有这一回事?要是人心真个思汉,为什么王莽篡汉时,除掉几个姓刘的和一个别有用心的翟义之外,再没有人起而替汉朝抱不平?倒是王莽灭亡时,还有许多人对他效忠、替他尽节呢?

然则把王莽说得如何坏,又说当时海内的人心如何思汉,怕只因写《汉书》的班固本是汉朝的亲戚;他又是一个无识见的人,根本不懂得历史是国民的公物,而只把他看成一家的私物罢?
《汉书》也是一部大家崇奉的名著。其实班固这个人是无甚识见的,根本不配写历史。只要看《汉书》的末了一篇《叙传》,就可以知道。《汉书》的所以被人崇奉:(一)由中国人崇古的观念太深。
(二)由古书传世的少了,没有别的书同他校勘,其弱点不易发见。这是一切古书都是这样的,不独《汉书》。《汉书》中自然也有一部分好东西,这是由于作史的总是把许多现成材料编辑而成,并非一个人所作,根本不是班固一人的功劳。

以上就是吕老的观点。

吕老的第一个观点:班固是汉朝的亲戚,把历史当成了私物,不客观。在前面就举了一个王莽的例子、

吕老说的这方面,二十四史又有那一部是站在绝对的客观的立场上来的呢?即使如史记,也融入了司马迁众多的个人观点。

第二个观点:班固没有什么见识

这个有点牵强吧,班固的父亲班彪就是史学大家,班家一门都是文学巨匠。如果说班固没什么见识,可能是说班固在处理自己人生的时候,确实不够出彩,最后死于狱中。如果班固真的通读史书,见识深远,是不会有这个问题的。

其实,被历代最推崇的前四史的作者,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这四位的人生,又有哪一个是完美的?

如果从《汉书·叙传》来推出班固没什么见识,那也有点牵强。《汉书·叙传》我是读过的,那就是一篇班固家族历史的叙说。一篇没有什么特色的文章。如果名字改成《班固家史》,我想吕老就不会这么说了。既然叫叙传,可能吕老是想从班固的自述中找到他写史的初心和对汉书提纲挈领的综述。可惜叙传中没有,都是些婆婆妈妈的事情。

第三个观点:汉书不是班固一个人的功劳

前四史中《史记》和《后汉书》是个人努力的结果,陈寿的《三国志》是在晋朝皇家授意下,然后主要是陈寿自己完成的。唯有《汉书》是在皇家允许下,很多人共同完成的。

吕老这个不仅仅要抨击汉书了,那二十四史的后面二十部都是一样的。

然后,吕老在后面说出了为什么历代还那么喜欢《汉书》的原因。吕老说的原因,我个人是赞同的。

当然,吕老也没有把汉书说的一文不值。也给予了一些肯定的。


其实,吕老不仅喷班固的《汉书》,甚至喷了所有的二十四史,他从来不把二十四史当正史来读,都当野史来读。


我很敬佩那个时代的大师,敢说话,有很多千百年来不曾有的观点。那是一个思想相互碰撞的时代。


【一起来讨论吧,关注东东历史,一起聊聊历史中的那些事】


东东历史

我不赞同这种说法

为什么有人说他不配写历史呢?

1,《汉书》之所以被人崇奉由中国人崇古的观念太深,由于古书传世的少了,没有别的书同他校勘,其弱点不易发现。这是一切古书都是这样的,不独《汉书》。2,当时有人说班固写《汉书》有"受金之谤"。别人贿赂他,希望写一篇好传,或者把坏事情少写几句,这就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

3,史书中对于班固父亲的记载,班彪学博才高,专力从事于史学著述。写成《后传》60余篇,斟酌前史,纠正得失,为后世所重。其子班固修成《汉书》,史料多依班彪,实际上是他修史工作的继续。其女班昭等又补充固所未及完成者。所以《汉书》几乎是他父亲和妹妹的功劳,《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

虽然有这些原因,我还是认为这种说法很荒谬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汉明帝很欣赏班固的才学,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兰台是汉朝收藏图书之处。兰台的令史共有六名,秩六百石,掌管和校定图书是其职责。因此这样被当世认可的人,怎么被我们这些后辈认为不配写历史了,真是可笑可悲。

《汉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前206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


豫见五羊

不知班固不配写史的说法何来?

1.班固具有著史的家学渊源,其父班彪在史料采集上做了大量前期准备;

2.班固本人被加封著作郎,兰台令史,著史是他的职责本分内的事;

3.班固著成的《汉书》总体来说是一部成功之作,伟大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