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家发现摩崖勒石所刻的内容正是班固的《燕然山铭》,这个发现有何意义?

颜焕原

这次《燕然山铭》在蒙古国得以重见天日,可以说意义重大,至少有以下五点价值:

一,证实了中国史料的严谨性和可信度。范晔在《后汉书·窦宪传》中写到:“齐殇王子都乡侯畅来吊国忧,窦宪遣客刺杀畅,发觉,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大破单于。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我们将《后汉书》中摘录的《燕然山铭》全文与这次的发现进行对比,结果居然是完全匹配。

二、证明今流传于世的《封燕然山铭》拓片非历史上的《燕然山铭》。晚清左宗棠收复新疆时,麾下张勤果将军曾在不明位置发现一处遗迹,并命部下以云梯登高得到拓片,然而由于新疆与蒙古杭爱山相距深远,这一发现一直为后人所怀疑,却没有切实的证据证伪。幸而,今天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字体对比,为此拓片贴上赝品的标签。

三、确定了《封燕然山铭》在燕然山的准确位置。相应的,也可以推断出那场远征的行进路线,继而令中国的军事历史地图更加翔实饱满。

四、此《燕然山铭》很可能是班固真迹,因而在书法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重大事件。且不论它是名人真迹,即使出自无名氏之手,作为汉代题刻,也是留名书法史的宝物。

五、提升民族自豪感。原来在两千年前,“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由于它发现在外国,还是从中国独立出去的那个外国,自然的,可以为将来宣布“自古以来”留下伏笔。


司图博行

这是非常重要的发现。虽然从文献学上讲,这一篇目早已收录于范晔的《后汉书》、昭明太子的《文选》等著作,据了解发现的《封燕然山铭》也与文献并无太大出入,换言之,这次发现不似简帛、金文那般,为文献史学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但是还是可以在其他方面提供诸多的学术意义,包括:对东汉隶书的文字学、书法学研究;由燕然山为基点进行历史地理研究;对后世《燕然山铭》拓片的辨伪;对“燕然勒石”这一中国历史文化象征进行研究。

记功刻石是中国从先秦即有的传统,现存最早的记功刻石是现藏于北京故宫的石鼓,他们的年代可以上溯至东周,可能是出于秦国国君。《封燕然山铭》是有史记载最早的边疆记功刻石,其意义亦不容小觑。时过境迁,这些记功刻石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昔日的彪炳功绩,如今对于提振民族自信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它们也是中国文化正朔传承的特殊见证,有点代表国脉的意思。我们看其他文字形式,甲骨文年代早,但甲骨数量多,不易选出代表;金文年代也不晚,但一方面数量较多,一方面多记战事、封赏等题材,也比较具体;简帛年代虽晚,但信息量大,有时可以使整篇、整本失佚古书都重见于世,素来为史家追捧,不过其中代表国家意志的简帛也并不常见。而记功刻石则不同,它们数量少,又多出自君王之意,好比现在领导人或特使为某重大活动慨然题字、作文,其意义自然不凡了。


挖啥呢

不是传说是史诗——大破匈奴的纪功石刻《燕然山铭》在蒙古国!

东汉时期,汉朝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大破匈奴,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为大破匈奴所书著名的《燕然山铭》。

近年来,俄罗斯、蒙古、中国的专家学者一直在寻找《燕然山铭》的踪影,如今终于找到了!

内蒙古大学发布消息称:“2017年7月27日至8月1日,中国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作实地踏察,解读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后所立摩崖石刻。

经过认真辩识,初步确认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书《燕然山铭》。这是中蒙合作所获重大考古发现,详细的经过、内容以及资料整理和解读正在进行中。”

此前,北京大学教授朱玉麒曾表示,永元元年的这一战役使匈奴脱离了漠北高原,往西远遁,不过史书上所记的《燕然山铭》一直没有找到,“杭爱山如今现已归于蒙古国了,俄罗斯、蒙古国包含我国的专家从阿尔泰山往北找,都没有踪影。”

(考古现场)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

燕然山铭被认为是我国有史记载的“边塞纪功碑”的源头。

东汉时期发作在汉与匈奴之间的许屡次战役中,永元元年(公元89年)在这个本地有过一场决议性的战役,使匈奴脱离了漠北高原,往西远遁。

作为汉军统帅的车骑将军窦宪为了留念这一场首要的战役,把记载成功的文字刻在了杭爱山的摩崖上,史称《封燕然山铭》。”

《封燕然山铭》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缉熙。

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

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

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

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译文

大汉永元元年(汉和帝年号,西元89年)秋七月,国舅、车骑将军窦宪,恭敬天子、辅佐王室,理国事,高洁光明。

就和执金吾耿秉,述职巡视,出兵朔方。军校们像雄鹰般威武,将士们似龙虎般勇猛,这就是天子的王师。六军俱备,及南单于、东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等人,猛骑三万。战车疾驰,兵车四奔,辎重满路,一万三千多辆。统以八阵,临以威神,铁甲耀日,红旗蔽空。

于是登高阙,下鸡鹿,经荒野,过沙漠,斩杀“温禺鞮王”,用其血涂鼓行祭;用“尸逐骨都侯”的血来涂刀剑之刃。然后四方将校横行,流星闪电,万里寂静,野无遗寇。于是统一区宇,举旗凯旋,查考害传图籍,遍观当地山河。终于越过“涿邪山”,跨过“安侯河”,登燕然山。践踏冒顿的部落,焚烧老上的龙庭。

上以泄高帝、文帝的宿愤,光耀祖宗的神灵;下以稳固后代,拓宽疆域,振扬大汉的声威。此所渭一次劳神而长期安逸,暂时费事而永久安宁。于是封山刻石,铭记至德。

铭辞曰:威武王师,征伐四方;剿减凶残,统一海外;万里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丰碑;广扬帝事,振奋万代。


aisweets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渔家傲· 秋思 北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两首诗歌都是我们熟悉的佳作,中间都提到了一个地名:燕然,燕然是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 。后来泛指边塞,诗文中叙建立边功时,常引用之。燕然勒功成为仁人志士的人生理想。

2017年8月15日,蒙古人民共和国成吉思汗大学宣布,在蒙古国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中蒙两国联合考察队确认为东汉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石刻位于蒙古国中戈壁省偏西南杭爱山一支脉向西南突出的红色岩石上,摩崖石刻宽1.3米、高约0.94米,离地高4米多。石刻凡260余字,考察队已成功释读其中220余字。这次发现迅速引起了媒体和网友的极大关注。

在两汉的历史上,匈奴是长期存在于北方的敌对力量,汉帝国与匈奴时战时和,其中有两次对匈奴作战取得辉煌的战果。

第一次是西汉帝国,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率汉军远出塞外,大败匈奴,追击至狼居胥山,在此举行了祭天仪式,又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仪式,自此,匈奴人迁徙至漠北。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这里的“封狼居胥”就是说这次辉煌胜利。
第二次则是在东汉帝国时,汉和帝永元二年(89年),由车骑将军窦宪率军讨伐北匈奴获得胜利,汉军追至私渠比鞮海,窦宪登上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自此,后世将“燕然勒功”也比作功成名就之意,与“封狼居胥”比肩。这次在蒙古国杭爱山上发现的摩崖石刻,正是记载并见证“燕然勒功”这一次辉煌胜利的历史文物证据。

《封燕然山铭》的诞生还要从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谈起。这一年汉章帝驾崩,年仅10岁的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窦宪成为国舅,很快即被起用为侍中,控制大权。窦宪专横跋扈,无视朝廷法律,随意杀人。齐殇王的儿子都乡侯刘畅,因章帝丧事来朝吊问,乘机讨好了窦太后,得到一个宫内职位。窦宪怕刘畅受宠,妨碍他专擅朝政,竞派人将他刺杀。后来,事情暴露,窦宪被关在宫内,等候治罪。窦宪请求率军北征匈奴以赎死罪。当时正逢南匈奴请兵攻伐北匈奴,朝廷便拜窦宪为车骑将军,率大军出塞。窦宪北征匈奴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的。班固不知其中内情,随军出发,任中护军,参与军中谋议,大军从朔方三路北袭,窦宪遣各部将及匈奴左谷蠡王等,率精骑万余,在稽落山(今蒙古达兰札达加德西北额布根山)大破北匈奴军队,前后俘获招抚匈奴部众二十万人,穷追北单于直至燕然山,大获全胜。窦宪与副将等登上远离边塞三千余里的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由班固撰写《封燕然山铭》文,并刻石纪功,颂扬汉军出塞三千里,奔袭北匈奴,破军斩将的赫赫战绩。第二年,北匈奴单于因大败之后势力衰弱,派亲王向窦宪通报希望觐见东汉皇帝,请求派使者前来迎接。窦宪上奏,派遣班固以中护军兼代中郎将职务,与司马梁讽一起,带领数百人骑马出居延塞(今甘肃额济纳旗)迎接,正遇上南匈奴出兵打败北匈奴,班固一行到达私渠海(在稽落山西北),获知北匈奴已遁走而折回。永元三年(公元91年),窦宪派部将出兵北击,此后北匈奴向西远徙,东汉最后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这次战争是中原汉族与北方匈奴恩怨的一部分。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看,充其量只是一次小内战,同时也充分证明了外蒙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是中国的一部分。外蒙离开中国到现在还不到90年的时间,而其划入中华版图或者与汉族为主的中原政权称兄道弟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近代中国有过众多的伤痛,其中最大的伤痛就是许多神圣领土被列强掠去。在这众多的伤痛之中,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外蒙古是离开中国时间最近并且面积最大的一片国土。这些年不少媒体都曾经报道,蒙古大呼拉尔议员已经多次提出回归中国,其实这也是许多国人的夙愿。但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蒙古回归只是中国人的一相情愿,关于蒙古回归的消息全是中国人编造的,此类消息在蒙古被人称为笑谈。

外蒙古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有300万人口,夹在中俄两个大国之间却一心想要寻找“第三邻国”,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地处内陆的不良地理条件,加上长期单一的经济模式、缺乏人才、地广人稀,近年来经济一直持续恶化,人民生活贫困。

今天,蒙古在经济上严重依赖中国,外蒙没有出海口,蒙古的进出口贸易也靠中国的铁路和港口,没有中国的帮助,外蒙古可能无法生存,中国是他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外来投资国。

外蒙的蒙古人被严重的斯拉夫化,抛弃了传统的蒙古文字,改用斯拉夫字母,看起来与俄文更为相似。中国的蒙古族虽然汉化的不少,但对于蒙古族的文化传统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都非常注意保护。最关键的是,蒙古族在中国不仅在人口上得到迅速增长,而且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内外蒙古的经济差异几乎天地之别。整个世界都在搭中国发展的顺风车,而蒙古却在进行仇视中国的教育,排华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啊!


刘尚灿

这次考古是证实了《后汉书》诸多记载的真实,但仍需要解释清楚好几个问题。

北破匈奴并不是窦宪个人功勋

事实上窦宪其人在历史上多以跳梁小丑形势的角色出现,放到戏剧中应该是《七侠五义》中庞太师那种角色。在窦宪北破匈奴以前,窦宪的祖叔窦固和名将耿秉就已经多次暴击匈奴,十几年以前汉朝就已经是把北匈奴按着打的局势。

在窦宪出征前几年,北匈奴的部落不断南下投降汉朝,再加上已经依附汉朝的南匈奴王鼓动,汉朝廷才计划了这一次军事作战。至于窦宪为什么会出征匈奴,那是因为窦宪在朝中得势后,都乡侯刘畅入朝给汉章帝吊丧,并且给窦宪的姐姐窦太后发生性关系。窦宪害怕窦太后给予刘畅大权,窦宪就派刺客杀死刘畅,并嫁祸给刘畅的弟弟刘刚。这事很快被揭露,窦太后大怒把窦宪禁闭在宫中。窦宪害怕被杀,就请命出击匈奴,打算以死殉国。

在那之前窦宪也并没有领兵征战的经验,北击匈奴的主力战将还是持金吾耿秉、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人。窦宪实质上是作为挂名主将参将,确实指挥作战的应该是常年暴击匈奴的耿秉、耿夔兄弟。耿夔率八百精锐骑兵抄袭匈奴王庭,打的北匈奴单于带着数骑逃走,不知所踪。耿夔在后来则大破高句骊,并镇压了南匈奴的叛乱,又怒击鲜卑。

现在已经有人提出把窦宪跟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的观点,这是不对的,人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名将辈出的耿氏家族。比起窦宪依靠姐姐得势,耿家子弟都是凭着刀枪拼杀而出。耿秉的曾孙耿纪在东汉末年起兵诛杀曹操,遭到耿家遭曹操灭门。

窦宪在平定北匈奴后非常过分,在朝中安插党羽,图谋篡位。汉和帝刘肇把他诱骗入洛阳城,命禁军封闭城门,把窦宪势力连根拔出,才解决了这外戚权臣。论其窦宪本人才能其实很平庸,政治上没有功绩,尚书仆射郅寿、乐恢稍微违背窦宪想法,就被迫自杀。窦氏家族门下的妓客窦可以随意欺凌百姓,窦家平日里强夺他人财物,随意给人安插罪名,抢掠良家妇女。洛阳城内的商贾躲避窦家的人就如同躲避仇敌一样。袁绍的玄祖父袁安为此忧心忡忡,常独自流泪。当时汉朝廷中怨气沸腾,短短五年时间里,众臣针对朝廷弊病上书十几次。

所以,对窦宪其人的历史评价仍不宜太高。

杭爱山,曾经汉帝国版块所及之处。

如何看待《封燕然山铭》的价值。

尽管《封燕然山铭》的内容很大程度是为窦宪表功,但实际呈现出的历史价值并不局限于大汉永元元(89年)年秋七月这场战争。东汉建国之初,匈奴就已经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依附汉朝成为属臣,在89年前的二十年多里,匈奴就已经被多次击败。彻底击败匈奴是源自汉朝自身之强大,以及数十年以来的战略国策,唯有国家的底子够强才能够驱逐匈奴,窦宪的那一次军事行动只是东汉帝国多年打击匈奴以来一个句号。

《封燕然山铭》的历史价值性可以放大到东汉帝国对外战争去看待,同时发现《封燕然山铭》真迹等于确定了《后汉书》记载的地点,由此可以推断出当时汉军更具体的行军路线。

再次就是书法方面的价值性,《封燕然山铭》是典型的汉代隶体,倘若真是班固亲手刻上,则意味着这是班固在世上现存唯一真迹。碑刻是东汉开始盛行的一种刻石类型。东汉时期,统治者崇尚儒学,提倡名节孝道,盛行私立授受经学,社会上厚葬、树碑之风兴盛。从中可以读出史书缺乏记载当代的风俗和精神面貌,现存汉碑拓本并不少,像《封燕然山铭》这样记录重大事件,并且出自班固手笔的汉碑,对汉碑爱好者而言具有很大鉴赏性。但究竟如何解读出刻碑者当时的情绪,就需要书法方面的专家去分析了。


苏沉船

中国古代王朝征战边疆获胜后,形成了立碑的传统,是为纪功碑,而《燕然山铭》被认为是边塞纪功碑的源头。

2015年7月,《上海书评》刊发了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朱玉麒教授的访谈《朱玉麒谈清代边塞纪功碑与国家认》,其中说道:关于边塞纪功碑,我们现在可以找到的最早的源头,是燕然刻石。现在蒙古高原上的杭爱山,史书上称燕然山。东汉时期发生在汉与匈奴之间的无数次战争中,永元元年(公元89年)在这个地方有过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使匈奴离开了漠北高原,往西远遁。作为汉军统帅的车骑将军窦宪为了纪念这一场重要的战争,把记载胜利的文字刻在了杭爱山的摩崖上,史称《封燕然山铭》。

原先一直没有找到实物,不少人就认为这是战争宣传造就的神话而已,那现在找到了实物,就完全证实了《燕然山铭》的存在。

朱玉麒教授在访谈中还进一步解读道:汉唐时代,纪功碑的出现证明了中原王朝的实力在西域的巨大影响。清代对西域的经营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的,也有更为丰富的纪功碑被建立起来。

所以说,它对研究古代中国的边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内蒙古大学的公告称“详细的经过、内容以及资料整理和解读正在进行中”,需要等最新消息才能做更多的判断。


毛剑杰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_范仲淹)

不知道这首词还在不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本里。

《后汉书卷二十三》: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馀万头。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馀万人。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馀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惟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髃,骁骑三万。

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騳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埽,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单,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踰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上德。其辞曰:

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敻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图源见右下角水印。“……之宿愤光祖……”我只能辨认清楚不多的一些字。

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距今1900多年前。即以《后汉书》编撰齐整的南朝宋时代来记,时光也已经流逝了一千五百多年。那么久远前的老祖宗写下的文字,没有亡佚散失,一代一代传递至今,然后与现在的考古发现结果完美契合。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下次再有人问“你们凭什么说史书上写的就是真的”,拿碑石拍丫脸上吧。

燕然勒石这个事本身有什么意义呢?让唐朝人来回答吧:

寒日征西将,萧萧万马丛。吹笳覆楼雪,祝纛满旗风。遮虏黄云断,烧羌白草空。金铙肃天外,玉帐静霜中。朔野长城闭,河源旧路通。卫青师自老,魏绛赏何功。枪垒依沙迥,辕门压塞雄。燕然如可勒,万里愿从公。(泾州观元戎出师·戎昱)

森林鹿

太好了,这是铁一般的事实。不用再争辩真假了。由此我又联想到关于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的地点。关于狼居胥山的地点,说法一是肯特山,大汉距离肯特山和杭爱山相当,且肯特山距贝加尔湖不远了。说法二是阴山西段的狼山。狼山距大汉很近,而肯特山距大汉很远。以前一段时间,总有人质疑霍去病封的狼居胥山是距离近的阴山西段的狼山,而不是距离远的肯特山。石刻既然证明窦宪到达杭爱山,那么,距大汉同等距离的肯特山,霍去病也一定到达了。至此,霍去病的震古烁今、彪炳千秋的英雄壮举,不必有丝毫的怀疑了。遗憾的是霍去病在20岁上下,立下的战功记录,后世的将军们在20岁上下无人能破,成了后世将军们无法逾越高山。同时,霍去病也是从古至今,汉人将军中,对外战争时,打到距贝加尔湖最近的将军(苏武是外交官)。


淡淡的哀愁与伤感

首先《燕然山铭》的发现证实了东汉大军北伐匈奴燕然勒功的军功属实,补充完善了这段历史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史学研究价值。

其次如果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确认《燕然山铭》确系班固真迹,则将具有重大的文学和书法价值。

最后这是中华先民赫赫武功的象征,利于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首先,蒙古国很大度啊!你想想这可是去打他们的历史见证,他们还陪你去考察,这足以证明蒙古人的胸襟。

其次,这也没什么可骄傲的,在我们看来这是正义的胜利的,可在蒙古人看来这是侵略啊,他们的历史教科书会怎么写呢?

最后,一定要冷处理啊,不要弘扬大汉沙文主义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