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李云龙打山崎大队时,为何让炊事班的伙夫上阵杀敌?

傲世宝宝

李家坡之战,李云龙还想保护一下刚刚组建的骑兵连,不许他们参加战斗,孙得胜急得拉来赵刚评理,并且反问李云龙“你李团长下的命令是全团上刺刀冲锋,难道我们骑兵连不是独立团的兵吗?”

对,孙连长的骑兵没有马照样冲到了最前面,因为命令是:全团发起冲锋,炊事班当然也是独立团建制,什么伙夫、马夫等勤杂人员必须一体上阵,这是独立团上下同生共死的精神。



前面程瞎子的772团伤亡惨重,充分说明了鬼子山崎大队的战斗力不可低估,李云龙一营那3600颗手榴弹可以炸懵日军,给独立团白刃冲锋争取战机,但是消灭敌人还得靠近战肉搏。在抗日战争初期,日军步兵的拼刺技术绝对不俗,三个日本兵背靠背能对付中国军队的一个班,除了像李云龙、孔捷这样的老兵、或者武艺高强的魏大勇,普通八路军战士的白刃战水平是堪忧的,这个打群架的时候,还真是多一个人多一分力量。

另外,独立团经过之前“杨村战斗”的惨败,从孔捷以下全团战士是憋着一口气的,战争年代,一支优秀部队的荣誉感往往极强,否则会在兄弟部队面前抬不起头来。好容易有机会赶上一雪前耻的翻身之仗,独立团上下当然不肯错过,人人争先恐后想为部队挽回荣誉,炊事员同样也是独立团的战士,轮起菜刀擀面仗冲锋一点没毛病。




《亮剑》原著里李云龙向旅长请战时,原话是;“拿不下李家坡我也不用提着头来见你,因为那时我肯定已经躺在山坡上啦,我只能向你保证,我们独立团1000多号人决不会有人活着退出战斗”!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只要是独立团的一员,全都责无旁怠。随着最后一批手榴弹扔出,坡下的突击队一跃而起,20挺捷克式同时开火,短短30米的距离,第一波突击队员全部牺牲;随着冲锋号吹响,独立团一千多把刺刀潮水般冲上阵地,最后一批冲上山头的是举着菜刀和铡刀的伙夫和马夫。



独立团坚决执行了团长的命令,一个不留,全员参加攻击。

山崎大队全军覆灭,李云龙还在那嘚瑟:是哪个狗娘养的把山崎打死啦,给老子站出来。。。没能跟山崎决斗,是李大脑袋的憾事,这就是亮剑精神。


度度狼gg

《亮剑》中独立团打山崎大队是非常精彩的,打山崎大队的战术可以说非常成功,冲锋时有个镜头非常有意思,就是扎着围裙的伙夫拿着擀面杖冲锋,那么这个镜头说明什么呢?李云龙为什么要让伙夫也冲锋呢?我就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说李云龙是个有着丰富作战经验,打山崎大队就能看出来,打山崎大队时,李云龙知道不能和鬼子拼火力,添油战术是不行的,所以李云龙的战法是土攻掘进到日军战壕前几十米,然后把全团手榴弹集中给一营,同时还派悍将张大彪组成了精锐突击队,主要是负责打开缺口,在战术布署造成后,几千枚手榴弹在几分钟内几乎全部扔出,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说手榴弹就能把日军炸死,而是要给日军造成短时间内的混乱,也就是要给张大彪的突击队创造条件,要不然张大彪的突击队冲不上去,而张大彪的突击队主要任务就是在日军防线上打开缺口,只有这样独立团才能全团跟进,在张大彪率突击队成功的在日军防线上打开缺口后,这时候就看出李云龙的指挥能力了,李云龙的想法就是对日军一击必杀,不会给日军喘息机会,也就是说独立团不会发动第二次进攻,李云龙下令全团出击,而全团出击当然也包括后勤人员,这时候我们都看到了炊事员拿着擀面杖和菜刀冲锋,李云龙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对日军形成人数优势,因为只有全团跟进杀进日军放线才能让日军的火力优势不能发挥出来,只有当双方绞杀在一起时才可能打刺刀见红的白刃战,那样一来独立团的人多优势就会发挥出来,很可能就是二打一甚至可能三打一,战况也确实和李云龙预想的一样,独立团全团杀进日军防线后很快就在白刃战中全歼日军。

李云龙的战术在当时是八路军的主要战术,因为当时无论是八路军还是国军都不能和日军拼火力,要想给日军造成伤亡,就只能想法和鬼子拼刺刀,而鬼子拼刺刀就是在厉害也会有伤亡,一个打不过你就两个人,两个打不过你就三个,总之就是和你以命换命,这战术确实残酷,可当时真没办法,因为拼火力根本不行啊。

最后说李云龙确实是八路军的优秀指挥官。


天宇的文史情怀

简单的来说就是一鼓作气!

在独立团进攻李家坡之前!八路军程瞎子团,已经对李家坡的山崎大队展开了八轮攻击,但由于进攻相对保守,过分的使用添油战术,导致程瞎子团始终没有把最大的战斗力发挥出来,八轮进攻下来虽然给山崎大队造成重大伤亡,但程瞎子团也伤亡惨重八路军总部被迫将其换下。



所以当独立团重新进入攻击位置时,八路军的进攻战术必须加以改变,对于日军的山崎大队来说,军队已经伤亡过半,自己的士气已经被逼到了悬崖边,能不能守住就看最后一搏,所以从心理上来说,换了新对手就绝对不能让日军有重新喘气的机会,必须一击直接将鬼子打落到谷底,因此李云龙必须在第一次进攻中就投入独立团的全部力量,一局直接定胜负!



第二就是火力问题,由于八路军团级编制的火力太过于缺乏,而李家坡是山地不涉及到城市巷战,用不着长时间对射消耗,只要突破日军阵地外围火力网,冲入李家坡的环形阵地,接下来就是短兵相接刺刀见红,火力在近距离的拼杀中已经很难派上用场,所以李云龙就大胆的做出将全团所有火力全部集结到第一防线,总共发起后一次性打光,目的就是掩护全团冲进阵地,与日军短兵相接,所以对于后续的冲锋部队,李云龙已经没有了战斗力强弱和火力大小的要求,整个独立团全部的人都要向前冲,不管手里拿的是枪支,菜刀还是扁担,只要是有勇气跟日军拼刺刀的,就全部都要上。

最后的结局自然也可想而知,李家坡最后的战斗已经不是武器火力上的较量,而是勇气与血性的比拼,大家没有防守,只有进攻,不是我死就是他死,山崎大队就是在独立团这种极尽疯狂的冲杀下,最终全军覆灭。


辽宁资深球迷

《亮剑》我只看李幼斌版的,他把李云龙演活了,塑造的可谓有血有肉,小说《亮剑》我没有看过,只能从电视剧做一下分析。



一是当时的大背景,抗日开始了第二阶段得作战,山崎大队在行进中偏离了预定行进方向,偶然发现了我军兵工厂,这可是犯了我军的大忌,只能不惜一切代价消灭敌人。


二是抗战第二阶段,敌我在武器装备上差距太大,日军用的是炮弹等精良武器,我军还是三八大盖和手榴弹;当时李云龙的作战方式是土工作业的方式向前挖战壕,依托掩体工事投掷手榴弹,张大彪带领突击队趁机挺进,无论是土工作业还是扔手榴弹都需要大量的兵力,山崎大队的兵力并不多,但战斗力并不弱,前次我军的攻击并不顺利所以才换李云龙的独立团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三是李云龙对战局的把握,他的战术已经决定了他必胜的信念,他需要借助这次胜利鼓舞因为上次战争失利而低迷的士气,让伙夫也有抖擞的士气。

四是亮剑精神的初次显现,狭路相逢勇者胜,一个剑客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伙夫拿着菜刀冲向敌人,刀枪混战,这种精神就是亮剑精神!


人鱼小白领

在当时那个年代,说是全民皆兵不为过吧,更何况当时的环境也没有现在的一人一岗,你是炊事员,但也是一名战士,也是一个中国人,同时战斗技能也是在战斗中才能得到锻炼。还记的独立团骑兵营怕战损不让上战场吗,但是人家不骑马照样冲在最前面。还有后面的为了掩护大部队撤离,骑兵营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依然有向敌人发起冲锋的勇气,这是一种气节,独立团没有孬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