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意攝影史

畫意攝影


1、畫意攝影興起的時代背景

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與美國,主張從形式到內容都模仿繪畫的意境與意趣的畫意攝影(Pictorialism)一度興盛。這個明確追求攝影的繪畫效果的“畫意攝影”潮流繼而擴散到亞洲的日本、中國等地。“ Pictorial'一詞,意為“繪畫的”,但在攝影史的脈絡中,則有了攝影家追求攝影的繪畫效果之意。


②、建立在理論上的藝術

②-1、法國攝影史家昆丁·巴甲克( Quentin Bajac)在其著作《攝影的發明》中說:“1850年左右,攝影的藝術側面開始被正式強調起來了。從19世紀中期以後,許多歐美人士開始捲入到“攝影是不是一種可與繪畫匹敵的藝術形式”的爭論中去,而當時的許多攝影家則以比早先的攝影家更高的熱情投入到製作有著繪畫表現效果的照片中去。

②-2、1869年,英國人羅賓遜的《攝影的繪畫性效果》(Pictorial Effect in Photogra-phy)一書,就已經鼓動攝影家們動用一切手段來爭取攝影獲得藝術的承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這本強烈主張攝影家的作品要有“繪畫意趣”的書一版再版,並被譯成法語德語等多種語言,一直被攝影家奉為圭桌。

②-3、一般認為,英國人愛默生於1886年所發表的名為《攝影:一種繪畫式的藝術》標誌著畫意攝影的誕生。在這篇文章裡,他通過提出攝影與繪畫之間的相似性來為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的攝影提供種合法性。愛默生的文章對於畫意攝影的興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畫意攝影史

Pictorial Effect in Photography: Being Hints On Composition And Chiaroscuro For Photographers (1869).


2、畫意攝影發展

①、批評理論(略)

②、展覽空間(如291畫廊)、

③、傳播媒介(如《攝影作品》雜誌)、

④、攝影團體(如連環會、巴黎攝影俱樂部、維也納攝影俱樂部等)

連環會:1892年,以“儘可能賦予攝影以高度的藝術形態”為目標而結成的攝影團體連環會(the Linked Ring)在英國誕生。

攝影分離派:1902年,攝影分離派( Photo secession)在紐約成立。

創辦者: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 Alfred stieglitz,1864-1946)、斯泰肯、克萊倫斯·懷特(Clarence white,1871~1925)等人

目標:“使攝影成為個人表現的全新手段”

宣言:“促進作為一種用於繪畫表現的攝影的發展,團結那些在此藝術方面實踐與其他對此有興趣的美國人,並且在各種場所經常舉行展覽會,而且不必侷限於攝影分離派的創作或美國人的作品”。( 刊登在1903年第三期《攝影作品》)

創作風格:基本上沿襲當時流行於歐洲大陸的畫意攝影風格

創作內容:家庭生活、風景、人體等題材。

歷史定位:在美國的歐洲前衛藝術倡導者。

國際畫意攝影協會和第一屆巴黎國際攝影沙龍展:1904年成立的國際性組織—國際畫意攝影協會以及同年在巴黎舉辦的第一屆巴黎國際攝影沙龍展為標誌達到高潮。國際畫意攝影協會明確主張保護、推進作為繪畫表現的、具有獨自方法的攝影。

畫意攝影史

1902年,攝影分離派( Photo secession)


3、畫意攝影美學(風格):其實糅入了包括印象派、新藝術運動、象徵主義等在內的19世紀後期諸多藝術風格,但在追求一種繪畫的表面效果上卻有著共同之處。


4、畫意攝影的目標:給人以美的視覺愉悅,在此前提下,攝影家以攝影這一手段製造合乎理想的、“如畫般的”別一種現實的世界。


5、畫意攝影的創作手法:

為了證明攝影具有與繪畫同樣的藝術創造性與感染力,熱心的攝影家們使盡渾身解數創造了種種技法來製造照片中的繪畫效果,以求達到類似某種繪畫樣式(如版畫、素描與油畫等)的效果。

① 、運用柔焦鏡頭與照片印放技法,創造出充滿異國情調與浪漫氣息的畫意效果。

②、棄大批量工業化生產的印相材料而不顧,經常手製印相紙,開發以其他材料作為感光材料與塗布基底的製作工藝。

③、他們還重新發現與完善了以前的印相工藝,如紙基底版印相、照相凹版、碳素印相法等。

④、他們還發明瞭一些新的工藝,如油彩轉化法、樹脂重鉻酸鹽印相法等,豐富作品的效果,確保作品製作時的手工藝性。從這一點來看,說他們是一些效果至上主義者也不為過。


畫意攝影史

White© Edward Steichen


6、畫意攝影的評價:

①、他們或刮或擦或塗,製造朦朧、模糊的肌理效果,結果往往導致了許多人只是注重表面效果,嚴重偏離攝影媒介特性,淪為表面效果的奴隸的偏頗傾向。畫意攝影的題材也相當狹窄,常常侷限於肖像、風景、人體與室內生活,而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則往往因為“藝術”的理由而被排斥。

②、反過來說,畫意攝影的過熱也是一種歷史進程的必然階段,如果沒有這個嚴重偏離攝影本體的大範圍的實驗,人們也許不會更清晰地覺悟到迴歸攝影本體的必要性,不會更徹底地認識到攝影的特性為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以一個繪畫式的契機反過來推動了對於攝影本體的反思。

③、儘管攝影史對於畫意攝影的評價一直不高,但現在反過來看,這些感傷、鄉愁、神秘、退避於夢境之中的作品,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於越來越物質化的現代文明與城市化進程的一種不安心理。從這個意義上說,畫意攝影的一度流行也可視為當時人通過攝影所表達的對於現代文明的一種矛盾心情。

④、畫意攝影的美學追求一直以和諧理想、完美為目標,但畫意攝影有時往往會抑制重視對現實、對生命感受作出直接反應的攝影家的感性。但是,隨著攝影作為一種獨立的視覺手段的確立與成熟,在攝影方面由畫意攝影所維繫的藝術、自然、美及真理諸關係也隨之發生鬆動。


7、畫意攝影在法國

①、法國攝影家羅貝爾·德馬西(Robert Demachy,1859-1936)

評價:最具代表性的畫意攝影家

活動:德馬西是成立於1894年的畫意攝影重鎮——巴黎攝影俱樂部的創始成員之一。

創作方式:研究在美術館和定期沙龍中展岀的繪畫作品的表現手法、構圖方式、背景設置及光線運用,並以此作為創作的樣本。

選用各種特殊質地的紙作為感光材料的載體,並對影響畫面效果的影紋加以修整。在已完成的照片上用畫筆再作脩潤,務使其具有繪畫的筆觸與肌理。擅長在畫面中營造一種夢幻般的氣氛,同時也努力製造與繪畫作品不相上下的筆觸與肌理效果。

代表作及評價:他的作品以其唯美的情趣與優雅的格調而受到當時許多人的喜愛。

德馬西的攝影作品以達到繪畫的意境為最高目標,而他的人體攝影則是證明他達成這一目標的最好範本。

在《人體》(圖3-1)這幅作品中,被優雅的氛圍所包裹的人體經過德馬西的刻意修飾,不僅散發出一種特殊的生命芳香,而且也傳達了德馬西對生命的理想形態的近乎痴迷的執著。不過,他的這種對影像的無所顧忌的“篡改”也隱含著只醉心於作品表面的華麗效果的危險。


畫意攝影史

Robert Demachy,Jeune Fille Couchée, 1905


畫意攝影史

Robert Demachy, Toucques Valley, 1906. Photogravure.


②、其他法國的畫意攝影家

1.保羅·.貝爾貢(Paul bergon)和勒內·勒·貝格( Rene le begue)於1898年出版了一本頗受歡迎的人體攝影畫冊。他倆的作品富於象徵主義色彩,並喜用柔焦手法使照片洋溢浪漫情調。

2.康斯坦·皮庸(Constant Puyo,1857-1933)曾是法國炮兵少校的皮庯也常以象徵主義的手法將年輕女模特兒置於允滿浪漫感傷氣氛的場面,以柔焦手法來製作表面肌理酷似繪畫的照片。

畫意攝影史

Emile Joachim Constant Puyo,Eventail,1900 (ca)


畫意攝影史

Photo-Club de Paris / 1894, Pl. IX


8、畫意攝影在美國

透過美國的畫意攝影作品,可以看到很多當時平面藝術領域的流行元素和趨勢。

①、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 Alfred stieglitz,1864-1946)

攝影活動:

1902年與結成了攝影分離派集團。

創辦了攝影雜誌《攝影筆記》1897-1902)與《攝影作品》(1903-1917)

1905年在紐約第五大道291號開設了“291”畫廊。

評價:斯蒂格里茨最初也以創作在形式與內容方面都與繪畫作品無分軒輊的“畫意攝影”照片為己任,但後來終於認識到攝影有其自身的表現特性,於是起而探索攝影表現的純粹性,成為後來的純粹攝影(Straight Photography)的先驅者。他大力推動畫意攝影的同時也在探索用小型照相機拍攝現代社會生活場景,並且拍下了《驛站》成為美國現代攝影原點的一系列作品。

參見:現代攝影在美國

②、愛德華斯泰肯( Edward Steichen,1879-1973)

題材:他是當時少數幾個對城市生活與場景發生興趣的攝影家。

代表作:《弗萊特艾隆大廈》是一首由衷讚美現代文明的視覺頌歌。


畫意攝影史

Flatiron © Edward Steichen


畫意攝影史

Rodin penseur© Edward Steichen


③、格特魯特·凱塞比亞( Gertrude kasebier,1852-1934)

個人經歷:曾在紐約和巴黎學過繪畫,可說是當時視野開闊的女性。1897年,她在紐約繁華的第五大道開設了自己的照相館。是攝影分離派成員之一。在創刊號的《攝影作品》中,她的作品一舉刊出6幅,可說是女性攝影家第次在攝影雜誌媒體中以如此隆重的方式登場。

評價:她的照片充分反映了維多利亞時代的審美觀與價值觀多表現家庭中的女性與兒童,溫柔家庭中的女性與母愛成為她以攝影加以定義的事物。

她始終以一個女性對於家庭日常生活的細膩關注而引人矚目。而對於現場氣氛的

表現、畫面構成的處理以及對光線、影調的控制等方面的高超技巧,也使得她的畫面表現得特別的溫馨動人。

畫意攝影史

Gertrude Kasebier,Portrait of the Photographer, manipulated self-portrait


畫意攝影史

Gertrude Kasebier,Miss N (Portrait of Evelyn Nesbit),1903


畫意攝影史

Gertrude Kasebier,The Clarence White Family in Maine,1913

④、阿爾文·蘭頓·柯本( Alvin langdon coburn,1882-1966)

是攝影分離派的積極分子之一。

拍攝內容:以倫敦、紐約等正在迅速崛起的現代城市景觀為主題,通過柔焦的方式將現代城市生活轉化成田園風光般的詩意場面,並使之具有一種象徵性。

克萊倫斯·懷特是攝影分離派集團中非常重視造型構成的攝影家,也最早從事攝影教育工作。從他的作品《鏡子與人體》可以看出,他具有對形態構成的高度敏感與卓越的表現力。


畫意攝影史

Alvin Langdon Coburn, Regent's Canal, 1910.


畫意攝影史

Alvin Langdon Coburn, The Octopus, 1909.


⑤、卡爾·斯特勞斯( Karl struss1886~1981)

是一個關注城市生活的畫意攝影家。

斯特勞斯的紐約影像不是那麼充滿詩意,而是更直接地給出了現代城市生活的硬與冷漠的一面。


⑥、其他美國畫意攝影家

安妮·布里克曼( Anne brigman,1869-1950)阿麗絲,伯頓( Alice boughton,1866-1943)喜歡將人體置於壯觀的自然景色中,以自然與人的相互關係為主題展開有關人的形象的影像探討。


9、畫意攝影在英國

英國畫意攝影家弗裡德里克H伊萬斯( Frederick h.evans,1853~-1943)

拍攝對象:英國與法國的教會建築,被斯蒂格里茨譽為“建築攝影的第一人”。

作品風格:他的建築攝影排除畫意攝影慣用的柔焦手法,以精確細膩的描寫見長,同時又從建築整體中提煉岀精緻複雜的形態。

評價:作為英國連環會的活躍分子,伊萬斯在國際攝影界也亨有很高的聲譽。

畫意攝影史

Frederick H. Evans,"A Sea of Steps," Wells Cathedral,1903


畫意攝影史

Frederick H. Evans,Chateau D'Amboise, Chapel1907


畫意攝影史

Frederick H. Evans,Lincoln Cathedral: From the Castle1898


9、畫意攝影在維也納

維也納的畫意攝影代表人物是海因裡希庫亨( Heinrich Kuhn,1866-1944)

作品題材:肖像、靜物與風景。

作品風格:他善於處理微妙的光影,而嚴謹的構圖則使他的照片具備了一種沉鬱又簡潔的華貴氣質。


畫意攝影史

Heinrich Kuhn,Portrait,1902


畫意攝影史

Heinrich Kuhn,Walter and Hans Kühnc. 1906


畫意攝影史

Heinrich Kuhn,Campagnadi Roma1902


9、畫意攝影在奧地利

奧地利攝影家魯道夫·科皮茲( Rudolf Koppitz,1884-1936)

風格特徵:他的畫意攝影馳名於世,但從他的作品中更能感受到一種現代氣息與象徵主義風格。

代表作:《運動習作》

在這幅作於1926年的作品(圖3-12)裡,三個黑衣女人與一個裸體女人構成的強烈對比無法不使人想起死亡的暗示與新生的先兆的同時來臨。還有一點值得注意

的是,這幅作品已經明顯地拋棄了畫意攝影的柔焦手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一個新的攝影美學觀念正在悄悄來臨。


10、畫意攝影在捷克

捷克的弗朗切斯克·德迪柯爾( Frantisek drtikol,1883-1961)

風格特徵:雖然還存有畫意攝影的遺韻,但也明顯可以看出,他的攝影觀念已經受到當時的現代主義藝術的強烈影響。他以人體為主要題材,善於運用幾何形體、人體線條與光線錯綜複雜的交織,其作品有著濃厚的立體主義藝術風格的色彩。

畫意攝影史

畫意攝影史

Frantisek drtikol Works


11、畫意攝影在德國

德國攝影家雨果·恩福斯( Hugo erfurth,1874~1948)

風格特徵:畫意攝影后期的攝影家。他雖然運用的是畫意攝影的技法,但表達的卻是一種逐漸明晰的現代意識。恩福斯的肖像攝影營造的氣氛凝重沉鬱,具有一種冷靜知性的風格。

畫意攝影史

Hugo Erfurth,Käthe Kollwitz, 1928


畫意攝影史

Hugo Erfurth,Otto Dix mit Pinsel, 1929,


畫意攝影史

Hugo Erfurth,Porträtstudie (zwei liegende Frauen), 1931


12、畫意攝影在日本

①、日本攝影家福原信三(1883-1948)

攝影活動:1921年,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歸國與其弟福原路草(1892-1946發起成立“攝影藝術社”,並同時發行《攝影藝術》雜誌,介紹當時歐美的畫意攝影,為日本的畫意攝影家的作品提供發表空間。

攝影觀:他認為 “人們對單色攝影所要求的不是以色彩的和諧創造形態,而是通過形態來表現光的和諧。因此,從科學上看會被認為不完善的攝影的單色特點,從藝術上看反而是它的最大特點。因為這個特點,攝影才第一次能以感覺色彩的人眼所感覺不到的光的和諧來表現自然,以它所具有的內在統一參加到新領域的藝術中。由此,(攝影家處於“攝影是單色的繪畫'的境地,向人展示由於觀點完全不同而看到的自然,使之與精神相統一,開闢前所未有的新世界,使人進入更大的實在之中”。

作品風格:抒情色彩濃厚,又不乏現代感,同時又傳達出一種日本的傳統審美意識。

畫意攝影史


畫意攝影史

福原信三Shinzo Fukuhara,巴黎塞納河邊,1913


畫意攝影史

福原信三Shinzo Fukuhara,西湖風景,1931


②、野島康三(1889-1964)

地位:日本現代主義攝影的先驅者,他以傑出的攝影實踐與出版組織活動,為日本現代攝影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野島康三是一座聯結日本畫意攝影與現代攝影之間的橋樑。

攝影活動:1932年,野島康三與中山岩太(1895-1949)、木村伊兵衛(1901~1974)三人發起創辦了《光畫》攝影月刊,對於日本的新潮攝影的興起起到了重大影響。

野島康三的人體攝影:是其攝影創作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就他的攝影觀與審美觀而言,也以他的人體攝影最具代表性。野島的人體攝影實踐始於1914年左右,並一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末期。野島的這段長達25年左右的探索時期可以1931年為分水嶺,劃分為兩個時期。

代表作:《靠在樹上的女人》

在這幅作品中,模特兒壯碩粗短的身材被他以一種不避粗陋的直觀手法大膽地加以表現,體現了日本文化傳統對於女性美的審美趣味。

作品風格:早期作品畫意風格強烈。1931年,野島康三受當時來日本巡迴展出的《德國國際巡迴攝影展》所傳播的德國新客觀主義攝影思潮的影響,攝影風格為之一變,具有強烈的現代感,而這種風格變化在他的人體攝影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野島在他的人體攝影中大膽地採用近攝、攝影蒙太奇等新手法,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魄力接近人體,大膽潑辣地經營畫面構成,使畫面充滿了一種生命充盈而出的視覺強度,同時顯示出強烈的現代意識。

畫意攝影史

Yasuzo Nojima,A Young Girl, 1931


畫意攝影史

Yasuzo Nojima,Nude from rear (1930)


畫意攝影史

Yasuzo Nojima,Tulip (1940)


12、結語:從畫意攝影到純粹攝影

從作品的傾向看,科皮茲、德迪柯爾、恩福斯等人都已經屬於介於畫意攝影與純粹攝影之間的代攝影家了。其實,就在畫意攝影竭盡仝力模仿繪畫的時候,在1889年,愛默生就已經出版了一本名為《自然主義攝影》的書,大聲疾呼“攝影是攝影,不是浪漫主義藝術”。愛默生清楚地認識到攝影與繪畫的本質區別,主張攝影應該遵循科學原則,並從這個方向上去尋找自己的新的藝術原理。他將自己所主張的攝影冠之以“自然主義攝影”之名,而這可以視為後來的主張排除模仿繪畫的技巧、強調攝影本身所特有的純粹描述的“純粹攝影”的先聲。


1911年斯蒂格利茨的《船艙》(The Steerage)與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繪畫一起,發表在《攝影作品》上。這是總結藝術意願並將它用於攝影的新方式:用瞬間的美學能量和先鋒的形式要素,來成就社會文獻需要的遺產。新現代性的出現,對於攝影在藝術問題中的現代性不再侷限於某種意圖,而是對風格立場的承認。因為所有先鋒接受攝影可以作為激進的美學實驗的媒介,以至於20世紀的攝影變成了一個形式的實驗室。


帶著嚴肅認真的目的和態度,畫意攝影運動試圖消除評論界和公眾對純手工圖像(如:油畫)和機器產生的圖片在認可上的分歧,這些觀念持續影響著後來很多攝影師和平面藝術家。


參考資料:[1]顧錚著.世界攝影史 修訂版[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6.P32-42

[2](美)羅森布拉姆著;包蘇,田彩霞,吳曉凌譯.世界攝影史 第4版[M].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12. P291-327

[3](法)安德烈·岡特爾,(法)米歇爾·普瓦韋爾主編.世界攝影藝術史[M].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16.P203,2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