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层人读《论语》

《论语》赏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解

孔子说:"读书学习拜师学艺要将所学的经常套入自己生活中去练习去实践,如果不这样就与没学习没拜师有什么区别呢!学习学艺更不是拿来炫耀的!"

老师教课时注解为:"学习要经常复习才能学到知识,学到知识难道不快乐吗?"老师将"习"解为复习,将"说"解为悦、愉快。他主要目的是教学,这样解合情合理。但我们面对日常生活,不单纯只有读书学习,我们还要学技术学手艺,学待人学处事。"学"解释成学习模仿,"习"解释成练习实践,"说"解释成阅读拜师应更贴切些,或直接就解释为说:宣传、炫耀。

"有熟悉的人,他自己从远方来到你这儿,不应该过度的用高规格礼仪音乐相待,他不请自来是有事请教。对待不了解的人,对待不好学的而无知的人,不能生气发怒,不能认为自己比别人懂,就摆出一幅比别人高一等的一样子。"

读书时老师注解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难道不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难道不是有修养的谦谦君子吗?"这样解释有他的道理,不应反驳。首先我们分析几个字的意思,就会觉得哪种解释更贴孔子意境。"朋"朋是同学,同门师兄弟,只是熟悉的人,不一定真了解。友才是志同道合的,互相了解有深交的人。"自”肯定是自己,因为《论语》中有"至”这个字,孔子此处用"自”肯定有目的,老师的解释缺了这个字。"乐"应是音乐(yue)的乐,不是享乐(Ie)的乐。孔子一生不谈享乐!他在制礼定乐方面贡献颇丰,有他的建树,他对礼乐十分讲究,礼是礼节,乐是仪式,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应该解作有熟人自己远道而来,不是为了享受你隆重的礼节仪式,定是有事请你帮忙。"知”是知道,认识,了解。"愠"是生气,发怒。孔子所说的"君子"一直都是指德高望重居上位的人。所以解为有对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人,或对知识阅历不如自己的,都要保持不生气,不骄傲,不能自我认为比别人高一等。

《论语》开篇就阐明学习应该要有的态度,如果没有用这种态度来对待,《论语》里面的都可以不用学了,因为书里都讲的是古人的日常生活,只有将里面的事例联系到自己生活中去实践,才能学而有用,不然都是故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阐明处事该有的态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阐明待人该有的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