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读,乖巧懂事的孩子背后,隐藏着满是令人心酸的真相

父母必读,乖巧懂事的孩子背后,隐藏着满是令人心酸的真相


前些天朋友M求助大李,女儿小学六年级,六一前夕发现她的表现有些异样,谈心后才发现女儿不愿意与同学交流,逃避人多的场合。不但不想参加学校的六一节目,还透露了曾经有过从楼上跳下去的念头。听到这些M很震惊,她说从来不知道向来乖巧懂事的女儿会有这些想法,她焦急地问大李是否需要去看心理医生。

在聊天的过程中,M还想起女儿曾让她买一本书,名字叫《人间失格》。当时她只是觉得书名怪怪的,后来才发现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及作者太宰治有消极的自我否定倾向,在完成这部作品之后作者也自杀了。

过了几日,在给女儿整理画作过程中,M发现多幅画上的内容均是死亡暗黑元素,日记里也记载了较多纠结的心理活动,看得她惊出一身冷汗。

父母必读,乖巧懂事的孩子背后,隐藏着满是令人心酸的真相


父母必读,乖巧懂事的孩子背后,隐藏着满是令人心酸的真相


(M女儿部分画作)

听完M的倾诉,大李也很震惊。在解开一些疑问和现实状况后,基本明白了这个六年级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根源。

主观因素


父母眼里的好孩子&孩子想成为的自己

知乎里有这样一篇热文,有一个评论点赞人数是6.8K,基本也代表了大李的观点(截取部分留言,完整部分大家可搜索知乎文章查看)。


父母必读,乖巧懂事的孩子背后,隐藏着满是令人心酸的真相



很多时候,在教育上面,家长都容易犯这样的错:把孩子的人生当成自己未完待续人生的替代品。

通过全盘操控孩子人生方向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说的好听是为孩子的未来考虑,说的赤裸一点就是把孩子当成了工具。前提是,你有征求过孩子自己的意见了么?这是他发自内心感兴趣的事吗?

M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就走入了这样一个误区。

女儿成绩在班里前十名左右,孩子认为自己没有小升初的学习压力。只是不喜欢合群,惧怕人多的场合的交往,宁愿自己一个人待着。

学校的文化艺术节,M跟女儿说你去参加跳舞吧,你看你们班女同学跳舞多好看啊,婀娜多姿,嘻嘻哈哈多好玩哪!女儿冷冷的回复她一句,骚里骚气的。

不是每个女孩都要成为舞蹈家。M的大女儿不喜欢舞蹈,但却喜欢画画和音乐。六一当天,M特地给大女儿准备了一份礼物,她期待已久的吉他。女儿抱着吉他很开心很安静地跟着视频自学。

大女儿是个心思敏感,体贴懂事的孩子,事事以妈妈的的开心为准则。妈妈问她为什么不粘她,孩子认为自己独立点懂事点不是件好事么,为什么妈妈不理解她?成绩好的学生得不到大人关注,而调皮捣蛋的孩子却被老师经常挂在嘴边,这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女儿都想不通。

大李小时候也是内向敏感的孩子。大概还不到十岁,一次不小心打破了家里一件“重要”物品,那是一幅挂在墙上的玻璃画框。通上电,画框内一圈的彩灯就会亮起,灯光闪烁下,画中的小猫栩栩如生。毁坏如此贵重物件,我想完了,心里特别害怕被父母责备,但又不想蒙混过去装作没事发生。我就拿出了自己的五块压岁钱,塞在玻璃画框里,当做给父母的赔偿。

等到第二天妈妈发现画框里的五块钱,问清楚事情的原委,她不仅没有责怪我,还笑着说这小鬼。这场在内心演练了无数次的狂风暴雨就这么悄无声息过去了,让我多年后仍然记忆深刻,心存感激。

其实内向敏感的孩子不是没想法,而是她的想法很含蓄又极不善于表达。她可能不善于言谈但善于行动,她可能不善于表现但善于观察。每个孩子都是隐藏着的千里马,父母就是伯乐,需要发现孩子的优点并顺势引导,才能最大可能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

父母必读,乖巧懂事的孩子背后,隐藏着满是令人心酸的真相


父母必读,乖巧懂事的孩子背后,隐藏着满是令人心酸的真相


从描述的细节可以看出,M眼里的好孩子只是以她的标准来定制,忽略了站在孩子的角度着想,尊重她个体的意见,只是简单粗暴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而过于懂事的孩子总是不想忤逆父母的言行,听话照做就是最好的表现。久而久之,在她内心压抑起来的情绪纠缠成团,总有一天到达了爆发的顶点。

客观因素


父母工作忙碌,缺乏与孩子的交心陪伴

M有两个女儿,自己白天上班,老公忙公司的事,家里大小事务她都要料理,坦言花在女儿们身上的时间确实不多,尤其是懂事的大女儿,在学习生活上向来不用大人操心。最近一系列的问题出来后,M发现自己从未走进过孩子内心,意识到这点是M最崩溃的事。

二胎家庭,难以做到公平对待

两个女儿的M在外人看来是幸福的。大女儿听话懂事,小女儿活泼嘴甜,惹人喜爱。老公明显更喜欢活泼可爱的小女儿,她虽然没有表现这么明显,但对大女儿确实缺少了必要的关心。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放开,二胎及多胎家庭越来越多。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表现,总会让家长产生偏爱心理。这种在独身子女身上隐匿了的一碗水端不平现象又开始显现。

夫妻感情疏离,在孩子身上折射的影响

M曾轻描淡写提到过和丈夫的关系,由于丈夫长期在外忙于工作,也因为性格和三观不同等方面的原因,夫妻两人的话题越来越少,少到几乎没有。尽管没有大吵大闹,但夫妻感情却是越来越淡薄,婚姻名存实亡。在孩子们面前,M一直努力掩饰着目前的夫妻关系。

关于这点,我没有深入询问M。毕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但是我认为别看孩子小,孩子的直觉能力和敏感程度其实超乎我们的想象。父母的关系怎么样其实孩子心里清楚得很,只是她们装不知或者不敢提罢了。

与丈夫感情疏离的问题,我建议M可以坦然和女儿谈谈。六年级的孩子,比我们想象中要懂得多,隐瞒只会给她带来更多不信任感和伤害。M也同意我的意见,说打算等女儿小升初考试后再告诉她真相。

在分析了以上几个本质问题之后,大李给出了四点建议:

1、M夫妻俩需要分出更多时间来与大女儿相处沟通,而且要拿出长期耐心的准备,相处要随意,观察要有心。

2、女儿不想参加六一活动就不参加,没什么大不了的。包括目前的一些团队活动,先让她以自己舒适的方式去做。

3、不急着找心理医生,最好的心理医生是父母。女儿能跟你吐露这些心声说明还不是很严重,自己努力去调整还搞不定的话再去看医生。

4、跟孩子班主任好好沟通一次,把孩子目前的状况跟老师说明白。老师家长暗中配合,鼓励女儿尽快从这种阴郁情绪中走出来。

提完这些建议,M说她还不断鼓励孩子要去参加六一活动,真的不去会好点吗?大李认为这个时候以尊重孩子意见为原则,锻炼她不急于一时,来日方长。

几次沟通下来,M深感内疚自责,后悔莫及。她认为自己作为母亲失职了这么多年,原来一直以为自己的孩子是非常懂事听话的,这懂事和听话背后,却隐藏着多少令人心酸的事实真相。

大李特别明白M的心情,不仅仅因为我们有个差不多大的孩子,更因为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类似困难和揪心都经历过。大李也一直在自省,完善为人父母的路上。

我跟M说,不要着急,目前最重要的是耐下心,全心陪伴孩子,只要真正走进孩子心里,了解她的需求,合适引导,一切都可以好起来的。

学无止境,当父母也是。

M亲子教育中活生生的例子也给大李带来不少触动和思考,为人父母的养育责任固然重大,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要正视,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一味的内疚和后悔已经不是当下要考虑的事情了。

与孩子一起成长真不是一句空话。怕就怕固执守旧的思维,如同顽石一样无可转圜。

能懂得自我反省的父母就已经是在成长!一起共勉!

(本文是在M建议下由大李编辑成文。M说在我们身边肯定会有不少像她这样心大的妈妈,到了事态严重的时候才幡然醒悟。M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醒类似的妈妈,以免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