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苍山神祠,承载着千年君臣之谊。


这座苍山神祠,承载着千年君臣之谊。


苍山洱海是大理最具代表意义的标志景点,提到苍山洱海,所有人脑海里闪现出的第一个名字必然是大理。


那么,仔细再想一番,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小编想到的是,苍山神祠。


管中窥豹也可知晓,苍山神祠必然与苍山有关。且看小编一一为您讲解。


这座苍山神祠,承载着千年君臣之谊。


一、地理位置


苍山神祠坐落于大理苍山中和峰南麓,庙中供奉的本主是“点苍山昭明镇国皇帝”。神祠初为南诏时期建造,现在仅存一殿二庑,却也是明清时期至民国时期多次修缮建造保留下来的。

神祠坐北朝南,前临中溪,位置极好,整座神祠由大门、厢房、大殿三部分组成。正殿为5开间,长14米,高8米,进深10.3米,大殿正中有一块高1米宽0.6米的石碑,上面刻着“敕封点苍昭明镇国灵帝神位”几个字。


这座苍山神祠,承载着千年君臣之谊。


二、神祠历史


据记载,南昭王异牟寻即位不久便仿照中原王朝的做法,把南昭境内名山胜水封为五岳四渎,点苍山被封为“中岳”,苍山神祠就是祭祀苍山的神庙。


到了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节度巡官崔佐时奉朝廷旨意到阳苴咩城敕封南诏异牟寻为南诏国王,赐给金印。为此,南诏王和崔佐使举行“苍山会盟”,地点就在苍山神祠。此后,苍山庙便成为大理白族本主信仰中重要的神庙之一。


该祠也成为了唐朝和南诏重新和好的象征。


这座苍山神祠,承载着千年君臣之谊。


三、苍山会盟


苍山会盟是南诏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南诏王异牟寻派出三路使者,带着丹砂、帛绢、黄金和当归等信物(象征赤心、柔服、坚定和永属),以及绢书一封,前往唐朝都城长安。

三路使者不负南诏王厚望,全都见了唐朝官员。说明南诏王愿意求得和平的意愿。讲和也是唐朝的心愿,因此在第二年的正月,唐朝派了使者崔佐时来到南诏王都羊苴咩城,宣读了唐德宗的诏书。奠定南诏与唐王朝的友好关系。

几日后,崔佐时与南诏王异牟寻和南诏太子寻阁劝,以及清平官等人在苍山神祠盟誓。盟书一式四本,一本藏在点苍山神室,一本沉入洱海里,一本放在南诏的祖庙,一本进献给唐天子。

盟文很恳切地表明,南诏发誓永远归顺唐朝。从这以后,唐朝又派来使者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赐给南诏银窝金印,上有“贞元册南诏印”几个字。

此后,时光荏苒,南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大理,出现在新中国的发展里。


这座苍山神祠,承载着千年君臣之谊。


四、神祠藏碑


苍山神祠的大殿西壁镶嵌着一块“钟馗造像碑”。


碑的下部分是阴线刻的钟馗像,上部分刻有直行隶书诗句:“钦哉姓名,金重九首;正直居心,怒目张口;原本武士,扶三尺剑;漫说貌丑,蹈足舞手;邪魔一见,掉头而走;怯懦一见,汗下三斗。”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位正直无邪的钟馗大神,碑上文图相配,惟妙惟肖。


神祠大殿走廊东壁亦嵌了一块“苍山诗碑”:“西南雄阔地,苍洱大名垂。众壑雪同古,此峰云更奇。神灵趋白帝,风雨下金支。莫问劫尘事,仙人方弈棋。(释:弈棋,典出“柯短忘归”,形容光阴流逝,世事变迁)”


该诗所写为苍山的雪和云,是为赞美大理山川的雄奇。诗人也借此联想到人生的短暂,表达了对自然亘古秀丽的赞叹和对人生须臾的无奈。


这座苍山神祠,承载着千年君臣之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