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 為什麼被神話成神機妙算的人物?

劉基  為什麼被神話成神機妙算的人物?

劉基,字伯溫。現在許多書籍說他才智卓絕,料事如神,文韜武略,無所不能。在歷次的主要戰役中,出奇謀、劃妙策,協助朱元璋靖平宇內各股叛亂勢力,並於軍政財務等各方面,為新王朝建立了完備的制度,開創了明初的第一個盛世。

大多數書籍提到劉伯溫的軍事才能時,都說他“神采飛逸,性格剛毅,抱負不凡,朱元璋一見大喜過望,拜劉伯溫為軍師,朱元璋能掃平元末群雄,一統天下,劉基之功,不亞於漢初之張良。”

劉伯溫共寫過兩本與軍事有關的書。一本是《百戰奇略》,一本是《時務十八策》。

從劉伯溫的實際從軍記錄來看,一部分是在元朝官府當軍事參謀,鎮壓農民起義;一部分是投奔農民起義軍朱元璋,做起義軍的參謀。

從他總共在元朝官府三、四年的從軍經歷來看,他並沒有表現出什麼出色的軍事才華。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到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他做朱元璋的隨軍參謀,其中有半年多是回家守孝,實際上從軍的時間勉強接近兩年,也只是朱元璋眾多隨軍參謀之一

一些史籍把朱元璋首先消滅陳友諒,然後,再消滅張士誠,說成是劉伯溫制定的平定天下的大計。甚至,還將這一大計等同於諸葛亮的隆中對。

有人認為,這純粹是穿鑿附會、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說法。

陳朱這場大戰,發生在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劉伯溫是(公元1360年)初,就在朱手下當軍事參謀,到這時,已經當了三年;可是,當陳友諒打上門來的時候,朱元璋這才匆忙趕造戰船來應戰,哪裡有什麼先打陳友諒的“平定天下大計”的影子?

這場大戰的勝利,基本上奠定了朱元璋奪得天下的大勢,如果劉伯溫真是這場戰爭的主要功臣,而不只是一名普通的隨軍參謀,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時,能不想到劉伯溫嗎?

朱元璋之所以補封劉伯溫一個最末一位的伯爵,主要不是看中他的軍事貢獻,更多的是看中他在籌備登基,修建南京城,以及擔當御史令,修建《大明律》,恢復科舉等。

劉伯溫功成身退和多次辭官,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亮點,尤其,是明清兩朝的崇尚儒家思想的文人們,更是刻意把劉伯溫打扮成張良一樣功成身退的隱士,這是否站得住腳?

只要略微分析一下劉伯溫每次辭官和“辭而不甘”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他每一次辭官,都幾乎與做隱士沒有什麼關係。

劉伯溫第一次辭官是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在元朝做了四五年副縣長之後,嫌官太小、沒有提升的機會,又與同僚關係不好,才辭官的。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第二次辭官,是由於他越界舉報其他官員受到上司責問,不得不辭官。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劉伯溫第三次辭官。因為,他一度被升為五品,又被降為七品,還被剝奪了參與軍事的資格,這才憤而辭官的。也幸虧有此次辭官,後來才有可能被朱元璋聘去做官。

劉伯溫在元朝做了二十五年的地方官,在朱元璋手下做了十年中央官。雖然劉伯溫也屬於朱元璋的開國元勳之一,卻沒有想到只被象徵性地補充封在了最末一位,這對於官欲很強的劉伯溫來說,恐怕是深感失落的。

明武宗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在劉伯溫去世一百三十八年之後,明朝廷卻突然加贈劉伯溫太師銜,諡文成。說他“慷慨有志,剛毅多謀,學為帝師,才稱王佐”“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

為什麼明朝皇帝在他去世一百三十八年後突然想到贈封他呢?可能有下列幾個因素:

其一,跟隨朱元璋的開國功臣中,許多人被朱元璋殺掉了,所以才輪到了劉伯溫。據史家統計,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所封功臣三十七人中,在朱元璋去世前,或父或子被殺、被充軍、被除爵的達到了三十一人。

其二,劉伯溫在朱元璋手下擔當的是太史令,這個官職除了編制曆書等,還負責觀察天象,同時,兼管起草文書、策命、記史事、編史書、國家典籍、祭祀等。

其三,劉伯溫寫了許多文章,這樣方便在文人中宣傳推廣。

其四,劉伯溫在朱元璋的開國元勳中,學歷最高,又是前朝的進士。

其五,劉伯溫是適合神化成能文能武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