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善用,謙虛待人,最後一位草根皇帝崛起路中的待人之道

“善用人者為之下。”善於用人的,必然謙虛待人,居人之下。儒生不可辱,人才一般都有極強的自尊心,他們的自尊心得不到滿足,是難以全心全意為你服務的。諸葛亮說:“士為知己死。”只要你真心尊重人才,必然換來他們忠誠的追隨。

作為領導者,不一定要有很深的專業知識,但要懂得領導知識, 特別是識人用人知識,並且越精通越好。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社會的最底層,受盡磨難,最終一飛沖天,成為九五之尊。在這漫漫的奪權路上,他是憑什麼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其實功勞應該在那些追隨他打天下的弟兄們,而為什麼他們偏偏選擇了跟隨朱元璋,這大概就是朱元璋的厲害之處,即他不僅知道人才的重要性,而且善用人才。

知人善用,謙虛待人,最後一位草根皇帝崛起路中的待人之道

朱元璋曾說:“子思英賢,有如飢渴。”這句話絕非他的自我標榜,而是他招攬英才、重用英才的真實寫照。

朱元璋知道,若要打天下,必須廣求天下賢士。因此,他每攻佔一地,總要訪求當地名士,並把它們請入軍中求計問策。

知人善用,謙虛待人,最後一位草根皇帝崛起路中的待人之道

朱元璋攻佔滁州後,儒士範常前來拜謁,朱元璋親自熱情款待,留置幕下,為己重用。朱元璋渡江攻去太平後,陶安率父老出城迎接。朱元璋次日即召見他,與之談論天下大事。雙方談得無比投機,朱元璋竭力將其留置身邊,對他特別地厚待。朱元璋佔領應天后,馬上宣佈:“賢人君子有願意跟隨我建功立業的,我都尊禮重用。”消息傳開,夏煜、孫炎、楊憲等十幾個儒士前來拜見,朱元璋均加以錄用。朱元璋打下徽州後,大將鄧意向朱元璃推存做州名儒朱升:朱元對朱升早有耳聞,現在聽了鄧愈的介紹,知道朱升果有才華,便效仿劉備三顧茅廬,登門拜訪朱升,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大計。朱升被朱元璋的誠意打動,遂進言三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即操練兵馬,積蓄實力獎勵農耕,廣積糧食;避露鋒芒,勿早樹敵。朱元璋牢記於心,將此作為自己一個時期內奉行的基本方針。

知人善用,謙虛待人,最後一位草根皇帝崛起路中的待人之道

其後,朱元璋親征婺州。他知道婺州一向以多儒士而聞名,如果能將一些儒士為己所用,則不僅有助於穩固對當地的統治,也可以擴充自己的智囊團。所以,攻克登州後,朱元璋迅即召見並聘請了十幾位當地儒士,向其徵詢治國之道,請其講解儒家經典和歷史書籍,並把王冕、許暖等納入幕府,讓他們參議軍國大政。

知人善用,謙虛待人,最後一位草根皇帝崛起路中的待人之道

1359年,攻佔處州後,有人向朱元璋推薦劉基、葉琛、章滏。朱元璋當即派人前往禮聘,葉琛和章滏表示願意出來,但影響最大的劉基卻不肯出山。朱元璋命人再三去請,陶安和宋濂也分別勸他出山,劉基在不得已中只好應允。其後,劉基與葉琛、章滏、宋濂四人一起到達應天,朱元璋命人在自己的住宅西邊建了一所禮賢館,讓他們安心居住。此後,朱元璋經常向他們徵詢對天下局勢的看法,增長了許多治國謀略。

朱元璋網羅到的人才越來越多,再加上他一向知人善用,所以實力越來越雄厚,最終憑藉眾人之智,各個擊破其他割據政權,最後把元軍趕到大漠以北,終於成為中國的主宰者,建立了大明帝國。

知人善用,謙虛待人,最後一位草根皇帝崛起路中的待人之道

所謂:“凡度權量能,所以徵遠來近。”對人審度權謀,衡量才能,讓遠近的賢士為我所用老子也說:“上善若水。”他認為水的最大長處是“善下之”,善下則百川彙集。一旦天下士如百川彙集,天下自在掌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