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雷——北冥有鱼

作者@舒廊月(头条,微博同名)

苏轼在最艰难的时期,给李常写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极真诚的勇敢,极洒脱的情怀。这位伟大的古人天真了大半辈子,从那个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恶染成一色的名利场中把自己提溜出来,写下了这几句让人为之一震的话。支颐一想,又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

余秋雨说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

张云雷,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人。

舞夕之年便已成角儿。

经历倒仓,北漂,天灾,爆红,误解,网暴。

每一步都可以成为就此沉寂的理由。

每一步他都昂然而过。

他说,他是真爱相声真爱曲艺。

他说,他要让更多人了解相声了解传统曲艺

他说,就算只是来看他的,他也要让你一步步爱上相声爱上曲艺。

于是有了北展千人合唱《乾坤带》。

有了网络上《跟张云雷学曲艺》活动,黄发垂髫,京评梆曲。这已不仅仅是所谓的“粉丝效应”了。

民国时期有这么一个称呼,票友。

夜店的姑娘蹦起了养生迪。“豆豆起豆起豆呛”与年轻的,热情的,充满活力的声音并不违和。

更多的是从夜店走入剧场的姑娘们。她们喝茶,唱曲儿,听相声。了解拥有无尽魅力,耀眼了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

张云雷牵起的已不只是传统曲艺文化的浪潮,而是新一代部分青年人对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古国文明的热忱。

他的粉丝或者说票友开始听曲艺,学曲艺,唱曲艺。开始有人写诗填词,有人练起书法,有人用古筝古琴弹奏清水河,有人重拾文学经典孟儒黄老之学。

传承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创新。

他始终在创新的路上,每一次专场总有新的上品包袱,返场总能解锁新的曲艺,歌曲。

他把北京小曲改编。

给传统相声增添时代之声。

让流行歌曲与传统戏曲完美相融。

使那些根植于每个中国人骨髓里的文化种子被重新唤起。

甚至把它们带出国门,走向世界。

伦敦酒吧的《锁麟囊》,

巴比伦肯艺术中心的《毓贞》,

法,英,日语版的《探清水河》,

以及《欧洲时报》《中国文化报》里的辫儿哥哥。

中国,这座古老而优雅的神秘国度又一次让世界为之惊叹。

但在被批评时,依然以最谦卑最虔诚的态度站出来承担一切。不做解释,不牵带他人。

这个27岁的青年,他从没因自身的祸福得失放弃逐梦,放弃尊国泽民之志。

造物待他不薄,给了他如此的天资与品性。他也从未辜负这生命。

于天赐之资忘躯为之,不问得失。

他终会似那鲲鹏一般,扶摇而上九万里。[/c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