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钱的时候,没有人大声说

输钱的时候,没有人大声说

*镜前的少女

上周五,Z发了个感慨:人跟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她有个前同事因为投了理想汽车,看起来就要财务自由了,还成了媒体上的“投资英雄”。

之前一天,理想汽车在美国上市。上市第一天股价涨了43%,公司的市值最高时接近150亿美元。对照市场价格,不少人至少账面上看挣钱了。一家公司上市,对投资基金来说,确实是个milestone。

各种发家经历,一直是最受欢迎的故事类型之一。以至于现在每家公司上市,算计能出多少个大富翁,是最津津乐道的一件事。

“从前,我们在同一层楼办公的。”这才是让Z最感慨的事情,她还呆在出版社的办公室里,前同事却成了故事里的名字。人最怕的,就是和隔壁老王有了巨大差距。

可越怕什么,就越会发生什么。新经济公司很多全员持股,它们上市制造的系列富翁里,难免有两三个熟人。前不久蚂蚁金服上市,就有人替我惋惜:当年如果一咬牙跳了槽,现在就能等着退休了。

中国人传统上虽然标榜“闷声发大财”,可现在似乎更流行宣扬自己的成功经验。比如理想上市,跳出来分享经验的投资人,就不是一家两家。

一时间,满地大富翁、满世界金手指的错觉。Z的前同事就在其中一家基金工作,这一次也是其中发声最积极的。

他们这么做不会只为了讲个故事给人听、让Z羡慕一下。生意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卖”,VC投资人们也不例外。

借着理想上市讲的故事大多是这样的:他们发现了一个能做大的生意,他们在其中有看起来不错的投资项目。理想汽车的竞争对象之一特斯拉,总市值已经超过了2700亿美元。

说故事的目的无非就两个:告诉金主,有钱交给他们打理,可能赚大钱;告诉创业者,如果被他们投资了,也可能走到上市。

可故事和结论之间,其实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比如理想汽车上市,它背后的投资人都出了几分力?这事儿,他们没有说。至少2018年年底以及以后加入理想汽车投资团的机构们,只是搭了上市的快车。因为2019年年初,李想就说要去美国上市了。

从前投资基金们很骄傲的一件事,是自己独家投资、至少是占了大头,现在他们更愿意抱团取暖。理想汽车就是个典型案例。从2015年10月到上市,理想汽车融了10次钱。仅2016年5月,给钱的投资基金就超过了10家。

虽然给了钱,在公司的发展方向上也没有发言权,更不要说决定些什么。上市前,李想还有超过25%的股权,管理层的投票权则超过了71%。也就是说公司的事情,基本还是他们说了算。还有点话语权的金主是美团的王兴,有9.3%的投票权。

至于VC们是不是真赚到钱了,也难说。就像股票投资一样,钱没有拿回来之前,都只能算浮盈。这两年“卖”不容易,很多金主就只能看看基金的账面浮盈,真金白银就是拿不回来。

可等到能卖的时候,谁又知道到时能卖出什么价格?他们到底能挣多少钱?除了他们自己,和最终拿到钱的人,外人都不太能知道。

事情还没完。即使上市的这个项目挣了钱,也不等于基金就挣了钱。一只投资基金投资的公司可不止一家,不能保证每个都能走到上市、很可能其中很多都亏钱。钱没那么好赚,操心、担心都是免不了的。

不过,即使只有一个成功故事,也不妨碍塑造成功投资人的形象。因为亏钱的部分,没人会大声说。

大部分这样的故事,听听就算了吧。

题图:毕加索《镜前的少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