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GDP50強:17城超萬億,地級市強勢崛起

城市的活力是中國經濟快速崛起的主要動力。2019年,我國的城市經濟再上新臺階。

根據近段時間各地發佈的數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梳理了2019年GDP50強城市,在中國337個地級以上城市中,這50城可謂是佼佼者,包括了當前的主要一二線城市和部分三線經濟強市,主要集中在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城市群。

其中,有17個城市的GDP已經突破了萬億元大關,還有7個城市準萬億城市。這24個城市的GDP之和佔全國經濟比重的38.3%,可見這些經濟大市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日益凸顯。

17GDP超萬億,長三角城市群群星閃耀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上述50城約佔全國地級市以上城市總數的15%,但2019年50城的GDP之和達到了530723.5億元,佔全國GDP的53.56%。從入圍門檻來看,今年第50名的南寧經濟總量達到4506.56億元,比上一年4152.47億元的門檻有了不小的提高。此外,50城中GDP超5000億元的城市達到了45個。

需要說明的是,去年11月22日,國家統計局發佈公告稱,依據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制度和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國家統計局對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進行了修訂。修訂之後,2019年城市之間的位次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包括廈門、昆明、寧波、合肥、溫州等城市的上升幅度都比較大。

中國城市GDP50強:17城超萬億,地級市強勢崛起

從頭部城市來看,今年GDP10強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和天津。其中,在上述修訂之後,天津退至第10位,領先第11位的南京僅74億元,面臨著被南京趕超的可能。

50強中GDP超萬億的城市共有17個,比上一年增加1個,新晉入圍者是佛山。2019年,佛山市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算總量為10751.02億元,比上年增長6.9%。目前,17個GDP萬億俱樂部城市包括了4大直轄市、7個省會城市、3個計劃單列市、 3個普通地級市。從省份來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和第二經濟大省江蘇各有三個,浙江有兩個。這三個經濟大省共有8個萬億俱樂部城市,數量佔比接近一半。

根據2019年數據,還有7個城市處於9000億元梯隊,成為準萬億級城市,分別是泉州、東莞、濟南、合肥、福州、南通和西安。其中,泉州達到了9946.66億元,距離萬億大關僅一步之遙。泉州是福建著名僑鄉,也是福建民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1994年泉州經濟總量躍居福建第一後,連續25年領跑,轄下的晉江誕生了著名的“晉江模式”,湧現了安踏、361°、特步等一系列知名運動品牌。

從省份來看,50強中,江蘇佔比最多,共9個;浙江第二,共7個;此外山東5個,福建和廣東各4個。這5個省份入圍的城市之和達29個之多,佔比接近三分之二。

其中,江蘇省內13個地市有9個入圍了50強,且這9個城市的GDP全部超過500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連雲港和宿遷的GDP雙雙邁上3000億元新臺階,江蘇也成為目前我國唯一一個所有地市GDP全部超過3000億大關的省份。

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田伯平認為,儘管目前蘇南與蘇北之間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從全國範圍來看,江蘇城市空間分佈比較均衡,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較小。在以平原為主的自然地理條件和交通條件的基礎上,改革開放後,江蘇又充分抓住了發展機遇,因此整體發展比較好。

浙江的11個地市中,也有7個進入到50強。相比之下,廣東僅有4個城市入圍,分別是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可見省內其他城市都與這四市差距甚遠。

從城市群來看,長三角城市群共有18個城市入圍50強,佔全國36%,這也再次體現了長三角城市群的實力。長三角之外,珠三角、京津冀、海峽西岸、山東半島都分別有4個城市入選。

擴展到更大的區域範圍來看,東部共有34個城市進入50強,佔比高達68%,中西部共有12個,佔24%;東北地區共有4個,全部是副省級城市。

中西部也需要雙子星

50強中包括了23個普通地級市中,其中有21個來自沿海發達地區,包括江蘇8個、浙江5個、山東3個、福建和廣東各2個、河北1個。可見江浙地區的普通地級市經濟發達且發展比較均衡。

相比之下,整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中,僅有2個普通地級市入圍,這也凸顯了中西部、東北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之間的差距。

尤其是,儘管近幾年中西部的中心城市如武漢、成都、西安、重慶、長沙、鄭州、合肥、昆明等城市的發展十分迅速,引領帶動作用不斷增強。但從總體上看,中西部地區中,省會城市與非省會城市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

中西部地區入圍50強的普通地級市是洛陽和襄陽,分列第45和第46位。其中,洛陽也成為中西部地區首個GDP突破5000億大關的普通地級市。洛陽是中部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有2個國家級開發區、2個省級開發區、18個省級產業集聚區,2019年末常住人口達692.2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37萬人。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名譽院長、中原發展研究院院長耿明齋教授對第一財經分析,目前鄭州是河南唯一的中心城市,省內沒有任何城市能和它相抗衡。河南省內的人如果要進城,首選就是鄭州。雖然這幾年洛陽作為省域副中心建設力度也比較大、叫的名字也比較響,但還是沒辦法分流鄭州發展的能量。

他說,就一個區域來說,一家獨大並不是最好的結構,多中心的格局才是最好的。很多沿海發達省份都是這樣,比如蘇州經濟比南京厲害,寧波可以和杭州抗衡,深圳直超廣州等。因為多中心就會有競爭,多中心能推動區域經濟良性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河南省也出臺了不少“真金白銀”的政策支持洛陽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今年3月26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於支持洛陽以開放為引領加快建設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指出,全面提升副中心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聯動鄭州打造引領全省發展的“雙引擎”,加快構建洛陽都市圈,形成輻射豫西北、聯動晉東南、支撐中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

《意見》提出,力爭到2025年洛陽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000億元,年均增速高於全省1個百分點以上,製造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3;中心城區常住人口突破35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突破70%。

耿明齋說,洛陽和鄭州的關係要進一步明確,錯位發展、錯位競爭、各自發揮比較優勢。洛陽的重點一個是發展製造業,因為洛陽的製造業基礎是計劃經濟時期奠定的,當時洛陽在全國是著名的重工業基地,一五計劃時期156個大項目,洛陽就有好幾個。雖然改革開放後,當地的工廠體制機制轉換比較慢,但是基礎還在,“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此外,洛陽作為千年古都,也是國際上有影響的一個城市,是全球旅遊目的地城市。

再看襄陽,近幾年來,湖北把宜昌、襄陽作為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發展,與武漢相互呼應,形成“一主兩副”的鼎足發展格局。因此,即使經濟總量與武漢相差較大,但襄陽和宜昌比其他地市的優勢仍十分明顯。

不僅是河南、湖北,在未來中西部的城市發展中,除了省會城市之外,仍需要打造1到2個省域副中心,形成“雙子星”或“三子星”,與省會城市一道引領所在省域區域經濟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