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路遙《人生》:我們青年人的抉擇

再讀路遙的《人生》:我們的抉擇

劉力/文


再讀路遙《人生》:我們青年人的抉擇

第一次接觸路遙小說應該是在上高中的時候,那是1993—1996年期間,在商洛中學(當時稱商州中學)高師預科班,那年我剛滿15歲,正是年少輕狂的時候。

我們那時候普遍閱讀的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三卷本的長篇小說讀下來常常激動萬分,彷彿自己一下子就成了裡面的少平少安,也立刻處在了農家與商品糧戶口的艱難中。然而我們那時候似乎除了感動,其他就幾乎沒有了任何的想法。

《人生》這部小說是在我上高三的時候逐漸完成的,偶爾路過一個地攤,發現了路遙的小說,尤其是收錄比較全面,更讓我這樣的窮學生感覺到萬分親切,我終於還是用自己捏了許久的錢買下了這部作品。這是一本由陝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路遙文集》,封面上寫明為1·2合卷本,收錄了諸如《人生》《黃葉在秋風中飄落》《你怎麼也想不到》《驚心動魄的一幕》《早晨從中午開始》等作品,基本上算得是除了《平凡的世界》之外的一個作品全集。

我很慶幸從小到大能夠有一個基本比較寬鬆而優裕的讀書環境,讓我能夠在哪怕再繁重的課業之外也可以讀書,而不至於浪費了在祖父和父親看來十分珍貴的時間。


再讀路遙《人生》:我們青年人的抉擇

第一次看到《人生》的時候,最吸引我的自然還是那句柳青的名言:“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譬如政治上的岔路口,事業上的岔路口,個人生活上的岔路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那個時候,我正在高三,正是需要衝刺高考的重要階段,柳青的這句被路遙鄭重其事寫在扉頁上的話語顯然成為了那個時候最得力的號角,他時刻鼓舞著我們這些農家子弟卯足氣力。因為老師和家長們始終給我們說的就是能不能翻過秦嶺就在此一戰,一如小時候小學老師常常跟我們提及的穿草鞋還是穿皮鞋的轟然鳴響。

後來到了大學,上中文系接觸到更多的作品,這時再回過頭來觀賞《人生》,以一種鑑賞的目光來探尋的時候,我才終於發現其實路遙的小說的魅力並不在於文筆的華美,也不在於主題的鮮明和獨特,而僅僅在於它契合了某個時代的潮流,戳中了某一個群體的痛點。何況在很多挑剔者看來,《人生》雖然篇幅較短,但從文學質地上絕對不亞於後來的《平凡的世界》。

《人生》中與其說是塑造了高加林的形象,莫若說它其實塑造了一群人的形象,這裡面有太多的年輕人,他們懷抱著時代賦予自己的使命,願意用自己的青春熱情點燃一個時代的蓬勃力量。這其中有高加林、三星、張克南,自然還有巧珍等,在那個善良這種天性被無比讚賞的年代裡,巧珍擁有的絕對是最為樸真的純粹的美好,然而這樣一種美好卻因為不識字而在高高在上自命不凡者眼中成為了太大的缺欠。我想盡管高加林最終走途無路回家時候巧珍依然未嫁,恐怕兩個人的結合也會最終必然在現實中成為莫大的悲劇。所以作為熱愛得激情澎湃的路遙寧願讓巧珍和馬栓現實委屈,也卻不想讓巧珍遭遇更大的人生悲劇,這種安排儘管有著現實的考慮,其實背後也有作家的自我心理趨向。


再讀路遙《人生》:我們青年人的抉擇

高加林無疑是《人生》中最重要也算得上塑造成功的角色,他在《平凡的世界》中一分為二,成為了孫家兩兄弟。他既有著孫少安的誠懇樸實,卻也有著孫少平的高貴的驕傲,從一開始被擼回家,他就開始準備聯繫自己的叔父準備離開,這是一個非常切合實際的定位,一方面因為憤怨,另一方面因為無奈。傲嬌的年輕人遭遇無情的現實打擊,高加林顯然已經陷入一種痛苦無法自拔,但他最終又因為巧珍的給予的突如其來的愛情活了過來,並且重新考量自己的人生,命運就又把他推上了一條本來並不完全屬於他的路線。因為馬占山的諂媚,他最終進入報社,天真善良的高加林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而放棄追求,他努力寫稿,工作讓他似乎成為了另一個人。事實也證明了他是一個絕對有能力的人。

在這種情況下,黃亞萍這個原本跟他並不同路,甚至還有些背對的所謂愛情出現了,它揉碎了高加林內心中原本就帶著惶惑的思考,高加林似乎還沒來得及認真深入考量,自己的生活就已經變得不由自主,於是他對巧珍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迷醉在這種因為“共同語言”建造起的華麗廈屋中,自認為順風順水的他還沒有來得及充分品味愛的甜蜜,一封來自張克南媽媽的舉報信一下子讓高加林陷入了又一次艱難的抉擇。

只不過我們所能看到的是,人生的迴旋與落差其實並不等於同一個起點,因為生活過的人總會嘲笑那些根本沒有經歷過的人生的蒼白無力,高加林落幕的一瞬其實明顯比剛開始工作被擼時有了成熟感,因為他從上一輩人那裡汲取到的一些樸質的道理,足以讓他在以後的歲月中變得更加成熟,更加穩健。

物質富有與精神喜樂,這是每一個人都必然會思考的問題,路遙用《人生》告訴我們,他曾經也如同高加林一樣充滿了矛盾與痛苦抉擇,他也並不能完全保證每一個選擇是成功的,抑或是順暢的,一如他筆下的高加林,一次次的理想與追求最終一次次敗給了現實,骨感的現實從來只鼓舞強者,路遙懂得這些,高加林痛哭流涕的背後也許並不是因為他錯失了巧珍這塊璞玉,更重要的是因為他自己未能逃脫父輩劃定的圈子,他的失敗並不足以掩蓋人生的真相,反覆折騰的世界才會變得無比精彩。


再讀路遙《人生》:我們青年人的抉擇

所以高加林從一個教書匠到一名記者,將來他肯定還會再次走出黃土地,當一個工人,又或者他就堅定地留在黃土地,成為孫少安,憑藉自己的智慧,高擎起信念的燈火,為自己贏得璀璨的光芒。

高加林讓我們懂得的其實不僅僅是抉擇,更重要的是抉擇中的一股不服輸的勁氣,一種蓬勃向前的民族精神和力量。

——2020.4.26

力讀原創作品,禁止隨意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