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狀病毒性肺炎經方診療方案

作者:陳中沛、李群堂、程劍峰

傳染性新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是由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引起的一種具有明顯傳染性、可累及多個臟器系統的特殊性肺炎。是病雖系一新發現的疾病,但通過比較,發現其與《傷寒論》之傷寒有諸多一致之處,因傷寒古今研究比較深入,在病因、病機、證候、傳變、治法、方藥等方面積累了大量寶貴的文獻資料,新安程氏為新安醫學世傳醫家,對古方論治今病,從而尋找防治“新冠”之法,大有裨益。現就此問題探討如下,如有不妥,尚希方家正。

新冠狀病毒性肺炎經方診療方案

中醫的傳統文化

一、西醫認識

2019 年 12 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發現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經相關病毒分型檢測,2020年1月7日,實驗室檢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1月10日完成了病原核酸檢測,1月 12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造成武漢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從臨床表現來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起病以發熱為主要表現,可合併輕度乾咳、乏力、呼吸不暢、腹瀉等症狀,流涕、咳痰等卡他症狀少見。一半患者在一週後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部分患者起病症狀輕微,可無發熱等臨床症狀,多在1周後恢復。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少數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影像學表現早期呈現多發小斑片影及間質改變,以肺外帶明顯。進而發展為雙肺多發磨玻璃影、浸潤影,嚴重者可出現肺實變,胸腔積液少見。

除影像學表現外,患者還可出現發病早期外周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減低、淋巴細胞計數減少,部分患者出現肝酶、肌酶和肌紅蛋白增高。多數患者C反應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鈣素原正常。嚴重者D-二聚體升高,淋巴細胞進行性減少。

二、中醫認識

新冠狀病毒性肺炎是新發的傳染病,在中醫學中無對應一致的病名,但是根據傳染性新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染性、臨床特徵和舌象、脈象,可以確定屬於“疫病”、“傷寒”的範疇。程派傷寒歷代醫家認為古之“天行”、“瘟疫”、“傷寒”均指傳染性疾病,譬如,《小品方》強調:“傷寒,雅士之詞,雲天行、瘟疫,是田舍間號耳。”,《肘後方》解釋說: “貴勝雅言 ,總名傷寒 ,世俗因號為時行......傷寒、時行、瘟疫名同一種耳,而本源小異。”。

“新冠”是由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引起的,具有明顯的傳染性 ,其主要傳播方式是近距離呼吸道飛沫空氣傳播,氣溶膠傳播是經空氣傳播的第二種方式,通過手接觸傳播則是另一種重要的傳播途徑。從中醫而言,其病因屬疫毒之邪,由口鼻而入,從外而犯,起病急,病情重,傳變快,符合《素問· 刺法論》“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的特點,屬於中醫學疫病、天行、傷寒的範疇。“新冠”發生於冬春二季,尤以春季多見,常以發熱為首發症狀,但也有開始不見發熱的病例,符合《傷寒論》中“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的論述。所以,我們程派傷寒認為新冠是感受疫氣而發生的急性外感病(傷寒),可首先犯肺,可引起神昏,損傷五臟,但病變始終以肺為中心。

三、病因病機與症候特徵

對於傳染性新冠的病因,大部分專家認同屬於疫戾之邪,有醫家認為屬於瘟疫夾溼,或雲屬於溼溫等。筆者認為新冠發病原因有三:

1、感受疫氣:外感疫戾之氣為新冠的主要發病原因,因為每個人固有體質之不同,以及治病過程的差異,機體會對外邪產生不同的抵抗,從而可在臨床見到形形色色的症狀,古人講這種形為“從化”。

2、正氣不足:即“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瘟)”,人體精氣不足,導致防禦系統障礙,不足以抵抗外邪,是發病之因。

3、痰飲內伏:程派傷寒認為新冠的發病機制是痰飲內伏,痰飲偏盛,加之外感時邪疫毒,內外合邪,從而決定了新冠肺炎患者易病、速病、多病的特點。

程派從新冠的發病、傳變特點分析,與傷寒六病高度一致。


發病特點與傷寒高度一致:

“新冠”的發病由表入裡的發病模式與傷寒一致,“新冠的潛伏期通常在 2周之內 ,一般約 2天~ 12天。常以發熱為首發症狀,體溫一般高於 38°C , 呈持續性高熱,可伴有畏寒、肌肉痠痛、關節痠痛、頭痛、胸背疼痛、乏力等症狀。臨床發現有基礎疾病或陽虛、正氣不足者不以發熱為首發症狀,此與《傷寒論》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十分相似。“新冠”已發現起病時僅見或發熱伴發消化道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瀉等,符合傷寒合病之起病狀態,部分患者出現心臟的一些症狀,比如心慌、心悸等,符合《傷寒論》:“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等描述。

傳病特點與傷寒高度一致:

“新冠”初期多為病勢在表、營衛不和之證,其傳變則有兩種方式:

一為順傳,即逐步化熱,進入進展期,多在病程的“一經”(7日),或“再經”(14日), 8天~ 14天。在此期,發熱及感染中毒症狀持續存在,肺部病變進行性加重,表現為胸悶氣促,呼吸困難,尤其在活動後明顯。本期以呼吸困難、高熱為特徵。及時治療,邪去正復則可進入恢復階段,此時體溫逐漸下降,臨床症狀緩解,肺部病變開始吸收,多數患者經2周左右的恢復,可達到出院標準。本期多見氣短、乏力、咳嗽、胸悶、動則尤甚,或見心悸、脅痛、骨痛、腰膝痠軟、肢體沉重等。以邪退正虛、餘熱未盡為基本病機。

二是逆傳,表現為明顯的呼吸困難,並可迅速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等。此為病勢入裡,身入三陰,故可見心率猝然緩慢,體溫、血壓下降,四末發冷,冷汗淋漓等證態,甚至出現“厥證”。逆傳之證 ,多由邪氣盛實 ,或正氣式微, 從而病邪深陷,病情危篤。如《傷寒論》 299條雲:“少陰病六七日 ,息高者死。”。

《傷寒例》對傷寒之病勢作過高度概括:“凡傷於寒(邪氣),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邪氣)而病者 ,則死矣。”其所言“兩感於寒而病者”即指表裡同時受病,邪氣深入。

對照“新冠”之發病與傳變,與傷寒六病具有基本相同之處。從該病流行病學來看,“新冠”從南至北,皆相染易,因此不可拘於寒熱燥溼氣候變化異常之病因,更不可受“六淫”思想之約束,各持一端,將“新冠狀病毒”看成溼邪或者溫邪,正如吳又可所言:“疫者,感天地之異氣......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邪從口鼻入”,筆者認為,“新冠狀病毒肺炎”是感受時行疫氣,引發體內痰飲,形成“外邪內飲”之證態。治療以祛邪蠲飲為要務,根據不同症候,兼顧“虛”、“瘀”等形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筆者通過文獻研究、專家認證、一線臨證、病案分析,將“新冠”按六病分治,分輕證期、重證期、恢復期治療。

四、分證論治

傳染性新冠狀病毒性肺炎是疫毒引起的急性熱病,屬於傷寒範疇,外邪引發內飲是其主要病機關鍵,因此,治療原則以祛邪蠲飲為主,邪去則正安,飲除則喘止,併兼顧正虛與瘀變。


(一)輕證期

表證

單純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患者,可能有非特異性症狀,例如發熱,咳嗽,咽痛,鼻塞,乏力,頭痛,肌肉疼痛或不適,併發咳嗽喘促,胸滿,咳痰量多,色白清稀,咽喉不利,舌苔白膩微黃,脈浮。


(1)表證無汗

【辨證要點】:發熱,頭痛,身痛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

治法】:發汗解表

方藥】:葛根湯加減

葛根12克 麻黃9克 桂枝6克 生薑9克 炙甘草3克 白芍9克 大棗15克 蟬蛻6克 白殭蠶9克

(2)表證有汗

【辨證要點】:發熱,頭痛,汗出,惡風,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緩。

治法】:調和營衛,解肌發表

方藥】:桂枝加葛根湯

葛根30克 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6克 生薑9克 大棗12克 蟬蛻6 克 白殭蠶12克

加減:有咳嗽或輕微喘促,加厚朴12克、杏仁6克。《傷寒論》18條所說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方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外則解肌祛邪,調和營衛,內則降氣平喘,證相合拍。

若本為正氣不足,氣營俱虧,汗後身痛者,可以桂枝新加湯配入止咳平喘之品,如《傷寒論》62條:“發汗後 ,身疼痛 ,脈沉遲者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3)無熱咳喘

辨證要點】:無熱,或者有輕微發熱,咳喘喘逆,胸悶煩躁,咽喉不利,苔白,脈浮或浮滑。

治法】:宣肺化飲,利氣降逆

方藥】:厚朴麻黃湯

麻黃12克 厚朴15克 半夏12克 五味子12克 細辛6克 乾薑6克 杏仁10克 石膏45克 浮小麥30克。 先煮小麥熟,然後去小麥,再入餘藥同煎,合勻分三次溫服。

加減:喉中痰鳴較甚,如水雞聲者加射干6克。表證重加桂枝,表證輕減麻黃。咽喉疼痛加牛蒡子15克、金果欖9克。

【方解】:程派傷寒醫家程琴香則謂厚朴麻黃湯實為麻黃石膏湯之變方。麻黃石膏湯見於《千金要方》咳嗽門:治上氣胸滿者,麻黃石膏湯,麻黃一兩,石膏一枚,小麥一升,杏仁半升,厚朴五兩。麻黃石膏湯又名小投杯湯,《深師方》治久逆上氣,喉中如水雞鳴,名小投杯湯。咳者加五味子、半夏各半升,乾薑三兩。


《千金要方卷十八》雲:“咳而大逆上氣,胸滿,喉中不利,如水雞聲,其脈浮者,厚朴麻黃湯方”,故原文之“咳”實寓咳嗽上氣之意。至於文中的“脈浮”,多數注家認為是邪在表所致,如喻昌雲“若咳而其脈亦浮,則外邪居多”。

麻黃石膏湯與麻杏石甘湯彷彿,只是一味甘草與浮小麥之間的差異,麻黃石膏湯的病機是外無大熱、病勢由表入裡,故脈仍然呈現浮象。《湯液本草》明確指出:“甘者若令人中滿,中滿者勿食甘,甘緩而壅氣,非中滿者所宜。”查《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凡痰飲內盛的嘔惡、痰飲、中滿、水腫等皆不用甘草,例如攻逐水飲的五苓散等。咳嗽病多有胸滿,從《千金要方卷十八》“咳而大逆上氣,胸滿,喉中不利,如水雞聲,其脈浮者,厚朴麻黃湯方”中,亦可反證,厚朴麻黃湯去甘草易小麥,當為胸滿一證而設。

(4)半表半里

【辨證要點】:邪半在表半在裡,症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表裡雙解

方藥】:小柴胡湯

柴胡24克,黃芩、人參、半夏、甘草(炙)、生薑(切)各9克,大棗(擘)12克 黃芪15克 當歸12克 金銀花15克

加減:寒重者,可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嗽微有喘息,肢節痛劇,加桂枝湯,即柴胡桂枝湯。

柴胡24克 黃芩9克 黨參12克 半夏12克 桂枝9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6克 生薑(切)9克 大棗(擘)4枚。

熱重者,可見發熱,胸脅滿悶,腕腹痞滿,按之則痛,咳嗽痰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可合小陷胸湯,即柴陷湯。

柴胡24克,黃芩、人參、半夏、甘草(炙)、生薑(切)各9g,大棗(擘)12克 黃連6克 栝樓仁20克

咳重者,小柴胡湯減去人參、生薑、大棗,加五味子12克,乾薑6克,即六味小柴胡。


(5)六味小柴胡

柴胡12克 黃芩6克 清半夏10克 乾薑6克 五味子6克 生甘草6克

六味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第96條小柴胡湯方後加減法,方藥組成有柴胡、黃芩、半夏、甘草、乾薑、五味子。因其為小柴胡湯的加減方,且由六味藥物組成,故將其稱為“六味小柴胡湯”。《蘇沈良方》記載“元祜二年,時行無少長皆咳,服此(即六味小柴胡湯)皆愈”。

裡熱實

辨證要點】:咳逆喘息氣粗,痰黃或白,粘稠難咯,胸滿煩躁,目脹睛突,或發熱汗出,或微惡寒,溲黃便幹,口渴欲飲,舌質暗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

治法】:解表平喘,祛飲清熱

方藥】:越婢加半夏湯

麻黃18克 石膏45克 生薑9克 大棗十五枚 甘草9克 半夏9克 黃芪15克 當歸12克 金銀花15克

上六味,以水600毫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煎取200毫升,分2次溫服。

方藥分析

關於越婢加半夏湯,尤怡的論述最為妥帖,尤怡雲:外邪內飲,填塞胸中,為脹,為喘,為咳而上氣。越婢湯散邪之力多,而蠲飲之力少,故以半夏輔其未逮。不用小青龍者,以脈浮且大,病屬陽熱,故利辛寒,不利辛熱也,目如脫狀者,目睛脹突,如欲脫落之狀,壅氣使然也。(《金匱要略心典》)。方中用越婢湯發越肺熱,流通肺部氣機,肺熱得洩,肺可自安,加用半夏下氣降逆,直挫病勢,則哮喘自平。

【加減】:

若痰熱內盛,痰膠粘不易咯出,加瓜蔞皮、川貝母、海蛤粉以清化痰熱,痰熱內盛亦可用桑白皮湯。痰熱壅結,便秘腹滿者,加虎杖、栝樓仁通腑洩熱。痰鳴喘息,不能平臥者,加射干、葶藶子、大棗瀉肺平喘。

寒實證

【辨證要點】:咳嗽喘息,不得平臥,痰多清稀,胸中痞滿,頭面略有浮腫,舌苔白滑,脈滑或脈細略數。

【治法】:溫肺化飲,止咳平喘

【方藥】:小青龍湯

麻黃9克 白芍9克 桂枝9克 細辛9克 甘草9克 乾薑9克 五味子12克半夏12克

上八味,以水600毫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200毫升,分溫三服。

方藥分析】:

小青龍湯出自《傷寒論》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又見於《傷寒論》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

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即半表半里之病機,故小青龍湯實為表裡雙解之良方,同時《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又云:“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咳逆倚息”是指喘息較重,只能倚靠而坐,不能平躺。

《外治古今錄驗》:沃雪湯(即本方去芍藥甘草)治療上氣不得息臥,喉中如水雞聲,氣欲絕方,一名投杯麻黃湯。

小青龍湯是麻黃湯的變方,即麻黃湯去杏仁,加乾薑、細辛、五味子、半夏、芍藥而成。

【加減】

煩躁者,加石膏30克,既成小青龍加石膏湯。

裡虛夾熱實

【辨證要點】:咳嗽喘促,咯痰色黃,喘憋較劇,遷延不愈,正氣不支,病勢入裡,痰鬱化熱,口渴,舌質紅或鬱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沉數。

【治法】:化痰消飲,止咳宣肺

【方藥】:澤漆湯

澤漆30克(先煎) 半夏12克 紫參15克 生薑15克 白前15克 炙甘草9克 黃芩9克 黨參12克 桂枝9克

【方藥分析】:

方中澤漆清瀉肺熱,止咳平喘,盪滌痰飲,散結氣,開胸氣;黃芩清肺熱而降洩;紫參清肺熱而解毒,去溼邪而斷熱飲;半夏燥溼、化飲滌痰,降肺止逆;白前祛痰;生薑溫中降逆止咳;桂枝溫化痰飲,通陽散結;人參補益肺氣;甘草益氣和中。

虛中夾寒

辨證要點】:喘咳氣逆,倚息難以平臥,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體浮腫,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脈沉細。

【治法】:溫中補虛,除痰化飲

【方藥】:真武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

【方藥分析】:方中用真武湯溫陽利水,葶藶大棗瀉肺湯瀉肺除壅。

【加減】:面浮,下肢腫,甚或一身悉腫,脘痞腹脹,或腹滿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臥者,可加五苓散。喘促甚者,可加桑白皮、五加皮行水去壅平喘。心悸者加棗仁、龍骨、牡蠣鎮悸安神。怯寒肢冷者,加桂枝溫陽散寒。面唇青紫甚者,可合栝樓薤白半夏白朮茯苓湯溫通心陽。


新冠狀病毒胃腸道感染者的治療


新冠狀病毒感染者,常見有胃腸道感染者,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噁心、嘔吐、食慾減退、腹瀉,腹瀉每天10次以內,持續3~8天。大便多呈黃色稀水樣。不伴腹痛,或輕度腹痛。

(一)、腹瀉

表證重者

【辨證要點】:

高熱、惡寒、水樣腹瀉,可伴有呼吸道症狀如干咳,輕度喘息。此為《傷寒論》所述之太陽與陽明合病。

治法】:表裡雙解,清熱止瀉

方藥

】:葛根黃連黃芩湯。

葛根24克 黃芩9克 黃連9克 甘草6克(炙)

表證輕者

【辨證要點】:身熱,惡寒輕,口苦,腹痛下利。

治法】:清熱止利,緩急止痛

方藥】:黃芩湯

黃芩9克 芍藥6克 炙甘草6克 大棗15。

(二)、嘔吐

表證重者

【辨證要點】:高熱、惡寒、嘔吐,可伴有呼吸道症狀如干咳,輕度喘息。此為《傷寒論》所述之太陽與陽明合病。

治法】:發汗解表,降逆止吐

【方藥】: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12克 麻黃9克 炙甘草6克 白芍6克 桂枝6克 生薑6克 半夏12克大棗15克

表證輕者

【辨證要點】:身熱,惡寒輕,口苦,腹痛腹瀉兼嘔者。

治法】:清熱止利,緩急止痛 降逆止嘔

方藥】:黃芩湯加半夏

黃芩9克 芍藥6克 炙甘草6克 大棗15 半夏12克

重證期

熱甚而厥

【辨證要點】:裡熱熾盛患者,五臟功能常出現障礙,表現為意識狀態改變,呼吸困難或呼吸快而短淺,四肢厥冷,常見《傷寒論》所述三陽合病證態。《傷寒論》219條雲:“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治法】:清熱瀉火,和胃救逆

【方藥】:白虎湯

石膏30克 知母9克 甘草3克 粳米15克 黃芪15 金銀花15 當歸12

新冠狀病毒患者,臨床亦可出現高熱、呼吸困難,並伴有腹脹便秘甚或譫語等陽明腑實證候,此即表證入裡化熱,燥熱與糟粕互結、腑氣不通所致者,如《傷寒論》242條所云:“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喘冒不能平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這類患者均有潮熱現象,手足汗出綿綿,正如《傷寒論》所云:“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治療當以承氣湯類下之。但因患者體質有強弱,病情有輕重,故大、小承氣湯和調胃承氣湯三方當辨證選用。

寒厥

【辨證要點】:若患者病程較長,或久病體虛,機體抵抗力弱,多出現四肢沉重,手足厥冷,症狀,方用真武湯加人參溫陽救逆。若“新冠”患者熱閉神昏肢厥,未得到有效救治,或病程日久正氣欲絕,則可出現喘促、憋氣、呼多吸少、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惡寒蜷臥,脈微、自下利等少陰證危候。《傷寒論》299條曰:“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傷寒六書》亦說“脈浮而滑 ,身汗如油 ,喘息不休 ,水漿不入,身體不仁,乍靜乍喘者,死”;“汗出發癇,喘息不休者,肺先絕也。身熱喘粗,見陰脈而煩躁者,死”。均指出熱傷氣陰,會導致少陰陰陽離絕之危侯。

治法】:回陽救逆,益氣固脫

【方藥】:四逆加人參湯

附子12克 乾薑12克 人參15克 炙甘草9克

加減】:應用時尚可加龍骨、牡蠣、山萸肉以固脫。同時還可加服蛤蚧粉以納氣定喘。

若兼標實,痰濁壅肺,喘咳痰多,氣急滿悶,苔膩,此為“上實下虛”之候,治宜化痰降逆,溫腎納氣,可用蘇子降氣湯加紫石英、沉香納氣。

(三)恢復期

純虛無熱

【辨證要點】:咳逆上氣、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勞嗽日久不愈、口乾咽燥、日晡發熱、手足心熱,舌紅少苔或舌紅苔薄膩,脈虛數。

【治法】:祛痰利肺,止咳平喘

【方藥】:麥門冬湯

麥門冬45克 半夏9克 人參6克 炙甘草6克 粳米15克 大棗12枚

上六味,水煎,晝三夜一服。

方藥分析】:《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中麥門冬湯方證條文說:“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火逆病為誤用火療所出現的變證,張仲景對火逆為患甚為關注,火逆上氣即誤用火療所適等證候。如《金匱玉函經·傷寒瘥後篇》說“病後勞復發熱者,麥門冬湯主之”,說明可以見到發熱。但從經文來看,咽喉部的乾燥發癢、咳痰不爽卻是本方的識證要點。《肘後方》即用本方“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喉燥而渴”。後世醫家亦多用於勞嗽不愈、胃虛嘔吐、津枯噎嗝、大病瘥後咽燥虛喘等證,效果良好。

《本經》謂麥冬“味甘平。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此藥能力除心腹結氣,潤通胃絡之閉結以通暢中焦,是為君藥。半夏味辛平,下氣止咳化痰飲,人參、甘草、粳米、大棗益胃氣,生津液。全方特點是寓降於補中氣,寓降於通結氣。辨證時,凡見中虛津傷(津液不足或氣不化津),咳、喘較為劇烈,痰少或黏稠者,不論寒熱,皆可應用。但用此方須注意原方藥量配比,麥冬必須重量使用方能效佳。

餘熱未清

【辨證要點】:病後熱邪未盡,津液損耗,陽氣虧虛。臨床使用以低熱不退,心煩少寐,口渴思飲,乾嘔,嗆咳,短氣乏力,舌紅嫩無苔,脈象細數為主症。正如《傷寒論》397條所云:“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治法】:清熱除煩 ,益氣生津

方藥】:竹葉石膏湯

竹葉10克 石膏30克 半夏10克 麥冬15克 甘草6克 粳米15克 人參6克

總結要點:

肺閉喘憋是新冠狀病毒性肺炎重中之重,臨床可見高熱或高熱始退,迅速出現憋悶,喘促,伴有乾咳,少痰,痰中帶血,氣短乏力,口唇紫暗,舌暗紅,苔黃膩,脈滑等症。其病機為疫毒之邪誘發水飲閉阻肺氣,痰飲瘀阻於肺之孔竅,肺失宣降,所以仲景“勿令九竅閉塞”之思想需貫徹始終。早期升降散和黃芪銀花當歸甘草湯可酌情使用。中晚期肺閉喘憋,與《金匱要略》肺癰之病機有相似之處,可依療肺癰之法清熱瀉肺,祛瘀洩濁治之。《金匱要略》第11條雲:“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故而,筆者認為葶藶大棗瀉肺湯應該在表證解後,無論何種證態,均須考慮聯合運用。若瘀熱明顯者,可用千金葦莖湯,即《金匱要略》所云:“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毒邪閉阻體內,溼熱痰火壅塞於肺,脈絡不通,均能導致肺部氣滯血瘀等病理變化,瘀血阻絡是“非典”患者一個重要病理改變,此次“新冠”患者亦具同樣的病理機轉,採用活血化瘀通絡的方法是促進肺部炎症吸收、防止肺實變的關鍵。

傳染性新冠狀病毒性肺炎是疫毒引起的急性熱病,屬於傷寒範疇,外邪引發內飲是其主要病機關鍵,因此,治療原則以祛邪蠲飲為主,邪去則正安,飲除則喘止,併兼顧正虛與瘀變,方為證治,若誤為溫病,過用寒涼,則會迅速加劇病情,預後不良。


1 、陳中沛 重慶市中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師承全國首屆名中醫張西儉教授,第五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門雪書院、沛隆堂第九代傳人,師承新安醫學沛隆堂程劍峰先生。2020年1月24日至29日在臨床一線接診“新冠”確診病人,以此方案辨證處方三例,均獲良效;並對相關30餘例病案作出分析。


2 、李群堂 重慶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重慶市名中醫,師承全國首屆名中醫張西儉教授、王輝武教授等,第四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新冠”重慶中醫診療專家組成員。


3、*程劍峰 門雪書院院長,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安醫學代表性傳承人,沛隆堂程氏醫學第八代傳人,程門雪學術傳承人,精於經方理論研究與臨床,著作有《新安養生》、《沛隆堂傷寒論講記》、《沛隆堂金匱要略講記》,本方案學術理論指導老師。


本文轉載自 沛隆堂 微信公眾號,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