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弃孙而去后成欧事研究会领袖,革命筹钱富商只认黄兴

“一身为同人之所望,亦革命成败之关键也。”曾经,黄兴对于孙中山而言是革命之重将,清朝末年,两人被称为“开国二杰”。时人有称:“孙氏理想,黄氏实行。”,原本两人是志同道合的革命伙伴,但最终却在“二次革命”后分道扬镳,其中之事由纷乱复杂,说来话长……

黄兴弃孙而去后成欧事研究会领袖,革命筹钱富商只认黄兴

相识相知相惜

1874年,黄兴出生在湖南长沙一贵族家庭,黄兴的祖上多出仕为官者,家族讲究对朝廷的忠心。尽管黄兴自幼接受儒家教育,但他对传统科考并无兴趣,但家族的爱国热情却影响了他。清末之年,黄兴担忧国民,决心要为国出力。

1902年黄兴作为唯一一名湖南学生被挑选前往日本京宏文学院速成师范科留学,在日本,黄兴了解到了与国内截然不同的政治思想,在日本时他便与蔡锷共同创办了《游学译篇》杂志,向国人介绍西方民主政治理论及思想。

在日本留学两年后黄兴回国,其时黄兴已认识到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故同章士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秘密筹划长沙起义事宜。众人商定成立了华兴会并推举黄兴担任会长,然而此事却不幸泄露,黄兴被清廷缉捕,黄兴不得不前往日本逃难。

1905年,黄兴经好友宫崎寅藏到介绍与孙中山相识,孙中山与黄兴的革命理想不谋而合,两人在当地的中国餐馆推心置腹将近两小时。

此次相见,孙中山与黄兴便结成革命搭子,为中国前途奋力。黄兴一直是孙中山的幕后辅佐,在当初两人商量成立中国同盟会时,黄兴就无意与孙中山争领袖一位,为了革命事业他一直都秉承顾全大局的原则。

黄兴弃孙而去后成欧事研究会领袖,革命筹钱富商只认黄兴

中国同盟会原名“中国革命同盟会”,黄兴向孙中山提议,同盟会为秘密组织,不应加上“革命”字眼招惹眼目,孙中山欣然接受。

在总理选举会上,黄兴提议不必经过手续,直接由孙中山担任革命领袖,在这之前,杨衢云曾与孙中山争夺领袖一位,是黄兴在其间调和,才让孙中山避免了党内倒戈。

1907年七月,同盟会内章太炎,陶成章等人因潮州、惠州等地的起义失败及孙中山分配赠款不均等事对孙中山产生不满,有意罢免孙中山总理一位,黄兴再次站出平息内战,保住孙中山职位。

再过两年,孙中山再次被反对,陶成章等人协同多省成员以《孙文罪状》逼迫孙中山下台,换以黄兴主事。

黄兴致信孙中山表达自己的心意:“陶等虽悍,弟当以身当拒之。”两次党内反孙风波,都因黄兴的努力调和而平息,黄兴作为孙中山的鼎力助手,不仅对外维护孙中山名誉,在内亦是尽全力保证孙中山的顺利工作。

章士钊曾表示两人合作担起革命大旗是最合适不过,孙中山与黄兴两人亦惺惺相惜,相互扶持。

黄兴弃孙而去后成欧事研究会领袖,革命筹钱富商只认黄兴

分歧

黄兴多次维护孙中山,孙中山也曾言:“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然而,纵使情谊再深厚,两人终究还是产生了分歧。

第一次小分歧发生于1906年,当时同盟会刚成立未久,内部成员讨论中华民国国旗式样,孙中山坚持用青天白日旗以纪念广州起义中牺牲的战士,但黄兴却认为青天白日旗与日本国旗太过相近,不合革命理念,有辱中国尊严。

孙中山表示可在色彩上将之与日本国旗区分开来,红蓝白三色可代表自由、平等、博爱,国旗可采用此配色。

但黄兴却不同意,他提出要用井字旗,以表现平均地权之意,但这却被孙中山以“既不美术,又嫌有复古思想”而反对。两人争执多番无果,孙中山说:“仆在南洋,托命于是旗者数万人,欲毁之,先摈仆可也。”黄兴听罢勃然大怒,冲动之下想要退出同盟会,他曾找到宋教仁倾诉此事,宋教仁认为孙中山平日里办事即专制,故没有劝留黄兴。

但最终黄兴仍为了大局而作出妥协,国旗定为青天白日旗,黄兴表示不必为一面国旗而耽误革命大任,退一步即万事顺安。

国旗之争未让两人翻脸,但宋教仁一事却让两人彻底分道扬镳。1913年3月20日,国民政府代理宋教仁在上海被袁世凯委派的暗客刺杀,在同盟会内部讨论如何处理此案时,孙中山与黄兴产生分歧。

黄兴弃孙而去后成欧事研究会领袖,革命筹钱富商只认黄兴

黄兴认为国民政府的军事力量不足以与袁世凯军队抗衡,且武力斗争风险太大,袁世凯一方或许会对国民政府“大开杀戒”,因此黄兴主张走法律途径。

但孙中山却执意要以武力解决此事,他认为暗杀是袁世凯安排,袁世凯作为总统,法律无法制裁他,只有武力是解决之道。但这时的分歧事实上尚不算严重,黄兴仍对孙中山抱有信心。

四月份,袁世凯意欲消灭南方革命力量,首当其冲的就是孙中山一党。再加上宋教仁一事,孙中山等人发动了“二次革命”,要讨伐袁世凯。然而此次讨袁之战却很快落败,国民政府还因此损失大批骨干人物。

后来在总结失败经验时,黄兴与孙中山再次起争执。孙中山认为党内人员散漫,不听从领袖指挥,黄兴用兵迟犹导致错失良机,黄兴因此被孙中山严厉指责。黄兴内心已有不快,但仍隐忍下来。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认为袁世凯实力并无看起来如此强劲,有意发起第三次革命,但黄兴表示双方力量悬殊,切勿盲目动兵,徒增损失,孙中山听罢对此不满。

此次讨袁失败,孙中山认为与党内人心涣散有关,因此提议解散国民政府,组建中华革命党,且须效忠“孙先生”。黄兴认为这样违背了民主思想,有个人专制嫌疑,因此反对加入,两人分道扬镳。

黄兴弃孙而去后成欧事研究会领袖,革命筹钱富商只认黄兴

分道扬镳后

最终孙中山不再使用国民政府名号,重组中华革命党。因触及原则问题,黄兴不愿苟同,离开孙中山,当时跟随他一起离开的还有其余反孙拥黄的成员,如章士钊、陈炯明、熊克武等人。他们离开孙中山后,黄兴因不愿继续留在日本阻碍孙中山实行革命大业,便离开了东京。

黄兴不在,他的追随者便陷入无人领导的状态,于是他们在东京成立了欧事研究会,该组织曾提议让黄兴与孙中山对抗,但黄兴却称:“党仅有国民政府,领袖惟孙中山,其他不知也。”

后该组织主张不分党别,只为革命,对外不反对孙中山,成员最终推举黄兴为欧事研究会精神领袖。后来欧事研究会发展至1915年时,成员已超过一百人。

在革命党纷争两年后,黄兴与孙中山冰释前嫌,共同讨伐袁世凯,之后欧事研究会的成员也大多并入中华革命党及重组后的国民政府。

1915年九月蔡锷曾致信黄兴,与他一同探讨讨袁事宜,孙中山也曾邀请黄兴一同商量讨袁对策,然而黄兴身体欠安,难以应邀。当时黄兴在筹集军费方面起到了很大贡献。

黄兴弃孙而去后成欧事研究会领袖,革命筹钱富商只认黄兴

在同盟会成立前,黄兴领导华兴会时就已有筹款经验,国内富商很信任黄兴,护国战争前,欧事研究会成员李根源等人向一富商借款两百万元,但被拒绝,对方表示只有见到黄兴签名,他才肯借。

在黄兴领导下,欧事研究会为护国战争筹得大量经费,为革命事业带来巨大积极影响。1916年六月,袁世凯已死,黄兴也已回到国内同孙中山见面,两位革命老友握手言和。

不论如何,黄兴弃孙而去之后,成为了另一组织的领袖,并且影响巨大,试问,也无几人能同黄兴一般,革命筹钱富商只认他一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