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后的英国贵族:尼赫鲁家族发家史

尼赫鲁家族祖籍克什米尔 ,没错,就是今天印度与巴基斯坦争议不休的那块土地,克什米尔与印度大体相同,同样存在种姓制度,在克什米尔的最高一级被称为潘迪特,相当印度种姓之中的婆罗门。

印度最后的英国贵族:尼赫鲁家族发家史

公元1716年,莫卧儿帝国皇帝法鲁克希尔在巡游克什米尔地区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名叫拉杰.考尔的潘迪特,皇帝被他的学识所吸引,让他来到了自己身边,为了区分自己与其他考尔家族的人,拉杰.考尔给自己的姓加上了“尼赫鲁”,即乌尔都语中运河的意思。

他,便是尼赫鲁家族的先祖。

1

1857年,在印度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士兵起义”,这场大起义影响了许多印度人的命运,其中就有尼赫鲁家族。

当时尼赫鲁家族成员之一,也是日后那位印度总理尼赫鲁的爷爷甘达加尔正在德里担任一名警官,因为这场大起义的原因英国政府选择了直接统治印度,而尼赫鲁家族赖以生存的莫卧儿帝国走向灭亡。

历来的所有起义,伤害最深的其实还是底层人民,尼赫鲁家族不算最底层,可在当时也并不富裕,家族仅有的财产在战争之中丧失殆尽,整个家族为了活命,加入了逃难者的洪流之中。

甘达加尔一家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 ,那就是帝国曾经的都城亚格拉,举世闻名的泰姬陵就坐落在这里。

印度最后的英国贵族:尼赫鲁家族发家史

然而厄运接连不断地朝尼赫鲁家族袭来,甘达加尔不久后就死于疾病,三个月后,妻子为他生下了小儿子莫提拉尔——尼赫鲁的父亲。

家中突然失去了一个壮年劳动力,对于一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打击是非常严重的,所幸他的另外两个儿子班西达尔和南达拉尔也已经十多岁,开始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莫提拉尔的大哥班西达尔是一个法官,在英印政府中工作,而二哥南达拉尔后来也辗转成了律师,莫提拉尔自幼受二哥照顾长大,或许是受了二哥的影响,他日后也成为了一名律师。

莫提拉尔在十二岁时被二哥送进了当地著名的坎普尔教会中学读书,这是一所模仿英国哈罗公学和伊顿公学建立起来的学校,由此可见,当时的尼赫鲁家族已经逐渐步入上层社会,毕竟在哪个地方,律师都是一门吃香的职业。

2

在完成了中学和大学后,莫提拉尔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踏着二哥走过的路,也成为了一名律师。

莫提拉尔刚刚步入社会不久,一场不幸再度降临。

二哥南达拉尔死于霍乱,时年只有42岁,留下了妻子和六个孩子。

莫提拉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照顾整个大家庭的重担,他12岁的时候就已经结婚,妻子之后也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但在18岁时妻子和儿子先后去世,后来的莫提拉尔续娶了斯瓦鲁普.拉尼,当时莫提拉尔25岁,而他年轻的妻子只有14岁。

莫提拉尔的第一场诉讼案只挣到了五个卢比,但在35岁时,他的月薪已经达到了2000卢比,十年之后的1905年,收入增加了四倍。

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莫提拉尔的交际圈变得越来越广泛,他的客户包括穆斯林的王公贵族,还有数不清的社会精英,而这些人脉资源,在当时的印度才是最珍贵的。

3

1900年的世界动荡不安,英国人与布尔人的南非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八国联军的铁蹄已经踏入了紫禁城,清政府不得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但这些新世纪的变化似乎并没有影响到印度,至少印度的穷人们对此没有任圜感觉,他们关心的只是如何活下去。

在这一年,尼赫鲁家族所居住的阿拉哈巴德城发生了重大新闻——律师莫提拉尔买下了一座有42个房间名为“阿南德宫”的大房子。

搬入阿南德宫后意味着尼赫鲁家族踏入了另一个世界,至少在他们家周围,不是英国贵族就是这座城市的社会精英。

印度最后的英国贵族:尼赫鲁家族发家史

莫提拉尔买下阿南德宫花了1.9万卢比,而在当时的印度,普通人辛辛苦苦工作一天赚到的钱还不到一个卢比。

为了显示自己对西方时尚的追捧,阿南德宫成了印度第一座配有游泳池,电灯和自来水设施的房子,尼赫鲁一家的仆人就多达五十余人,在房子里有莫提拉尔花高价买来的工艺品,他还拥有了阿拉哈巴德第一辆汽车。

莫提拉尔虽然出身贫寒,可在功成名就之后他的所作所为无不彰显着奢华的气息,他的名言就是“我不攒钱,钱花了还能赚回来,攒钱说明你已经失去挣钱的动力和能力”,莫提拉尔自己本身就是典型的能挣会花的成功人士。

只是他不知道,他的儿子尼赫鲁日后在花钱方面比他的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一些人眼中,尼赫鲁家族已然成为了新兴的贵族,但在另一些人眼里,尼赫鲁家族不过是暴发户而已,直到尼赫鲁当上印度总理之后还有人尖酸刻薄的批评他“我能证明总理(尼赫鲁)的祖父只不过是莫卧儿王朝中的一名小当差

”,尼赫鲁听完莞尔一笑“我十分高兴尊贵的阁下最终承认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努力告诉他的——我只不过是人民中的一分子”。

1911年,莫提拉尔被邀请到德里参加由英王乔治五世举办的招待会,在参加之前莫提拉尔特地在伦敦订做了宫廷服装,这场招待会标志着尼赫鲁家族得到了英国贵族的承认,但莫提拉尔却很清醒地认识到,印度人,即便是社会精英,在英国人眼中也仍然是二等公民,这是殖民地的人民所不能改变的事实。

4

1889年,莫提拉尔的长子贾瓦哈拉尔出生,他便是日后的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文中为方便辨识称尼赫鲁),在他之后还有两个妹妹,于是他便毫无争议地成为了尼赫鲁家族的继承人。

作为英国文化的狂热仰慕者,莫提拉尔决心以西方的教育方式培养自己的儿子,在十五岁之前,尼赫鲁的生活都是在家中度过的,父亲为他请了英国的家庭教师和保姆 , 为的就是不希望让他受到印度生活方式的影响。

印度最后的英国贵族:尼赫鲁家族发家史

1905年,尼赫鲁十六岁时,按照父亲的安排,远赴英国留学,他最初就读于哈罗公学,这个学校离伦敦只有十英里的距离,在这所贵族学校里,尼赫鲁接触的都是英国和印度的贵族子弟。

莫提拉尔为自己的儿子安排好了之后的人生路程:先完成中学教育,然后进入剑桥,以第一的成绩获得学位,然后通过印度文官考试,当一名文官。

对印度的中产阶级来说,当一名文官成为英帝国殖民地的统治阶级是一件梦想的事,这也是印度人心中仅存的一些民族观念——至少,我们的能力并不差。

尼赫鲁在哈罗呆了两年,紧接着便进入了剑桥的三一学院,但在剑桥这所精英汇集的高等学府,尼赫鲁的成绩并不突出。

成绩虽然不算优秀,但尼赫鲁的生活可是十分惬意的,父亲给他一年四百英镑的生活费,这几乎相当于一位英国教授半年的收入,当年恩格斯每次接济贫困中的马克思的时候,每次也只是寄五英镑罢了。

因为成绩并不算突出,尼赫鲁也就无法通过要求严格的印度文官考试,因为这个考试能通过的人几乎只有剑桥和牛津毕业的最优秀的学生,莫提拉尔只好让儿子退而求其次,参加了律师考试,成为了尼赫鲁家族的又一名律师。

5

1912年,在英国度过了七个多年头的尼赫鲁回到了印度,按照父亲的安排,他在阿拉哈巴德法院当实习律师,尽管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但靠着父亲的人脉资源,他的事业进展得非常顺利。

尼赫鲁回国时已经二十三岁,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当然在印度他的年龄已经属于大龄未婚男青年了。

印度最后的英国贵族:尼赫鲁家族发家史

父亲早在他在读哈罗公学时就在为他物色对象,尼赫鲁虽然对于父亲一手包办的相亲有些不满,但也无可奈何,毕竟莫提拉尔的专制在家中无人能撼动。

尼赫鲁勉强相中了一个“典型的来自喀什米尔的皮肤完美的婆罗门姑娘”——卡麦拉。

1916年2月8日,尼赫鲁与卡麦拉的婚礼在德里举行,这一年尼赫鲁二十七岁,卡麦拉十七岁。莫提拉尔为了儿子的盛大婚礼可谓是煞费苦心,当然,面子的成分或许更重要。

他雇佣了一组火车专列专门将尼赫鲁家族的其他成员接到德里,婚礼持续了整整一个星期,之后在阿拉哈巴德又举行长达半个月的盛典。

在结婚后的第21个月,1917年11月19日,尼赫鲁与卡麦拉的第一个孩子英迪拉出世,虽然日后卡麦拉还为尼赫鲁生下一个儿子,但没有多久那个孩子就夭折了,因而英迪拉也就成为了尼赫鲁夫妇唯一的孩子。

虽然尼赫鲁在英国留学七年之久,但他并不认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相反,他十分的激进,父亲莫提拉尔也被他所影响,这就为尼赫鲁后来的参政埋下了伏笔。

6

在尼赫鲁政治道路上对他提携最大的是甘地,也就是被印度人赞誉为“圣雄”的那一位。

1919年4月15日,英国军队对旁遮普阿姆利则城举行和平集会的印度民众开枪射击 ,造成数百人伤亡的大惨案,这一惨案让相当一部分人对英国人的统治彻底失望,其中就包括原本醉心于西方文化的莫提拉尔。

惨案发生后,甘地立刻向国大党提出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莫提拉尔先是反对,后来又转变态度,成为了第一个支持甘地的国大党高层领导人。

莫提拉尔的支持与儿子尼赫鲁的激进为他们招来了牢狱之灾,1921年到1922年,莫提拉尔在监狱里待了六个月,第二次直接与儿子尼赫鲁一起被关进阿拉哈巴德中央监狱,为了表示与英政府的决裂决心,尼赫鲁一家把进口的衣物全部焚毁,进口的名贵物品也全部卖掉,女眷们身着印度纺织衣服参加城镇和乡村的演讲集会。

印度最后的英国贵族:尼赫鲁家族发家史

在这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之后,甘地更加欣赏和倚重尼赫鲁父子,而随之而来的就是二人在国大党内地位的水涨船高,1931年1月26日,英印政府宣布尼赫鲁与其妻子卡麦拉,甘地以及其他国大党成员从狱中释放,但不久接连而来的噩耗几乎将尼赫鲁击垮。

父亲莫提拉尔饮过度劳累于1931年2月6日在阿拉哈巴德病逝,有人曾说过,如果印度在1930年独立的话,第一任总理将是莫提拉尔。

接着,尼赫鲁的妻子和母亲也先后去世。

虽然亲情上遭到了重大打击,但尼赫鲁却在政治上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尽管此时他已经与甘地出现了分歧,但甘地仍然支持他再次成为了国大党的主席,1942年,甘地确认尼赫鲁作为他印度独立事业的接班人,此时距离他成为开国总理,还有八年。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印度的独立,1945年,尼赫鲁再一次从监狱中出来,不久之后,英国工党在大选中获胜上台,决定将自治政府交给印度。

而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则提出了影响印度和巴基斯坦命运的《蒙巴顿方案》,实行这个方案的结果是造成了印巴分治。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而第一任开国总理毫无疑问就是尼赫鲁。

尼赫鲁就任总理之时已经58岁,为了努力让印度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而这些计划的效果也是显著的,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工业生产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尼赫鲁没有料到的是,印度出现的人口爆炸将这些努力带来的成果全部抵消,以至于大多数人口仍处于贫困之中。

进入五六十年代后这些问题更为严重,印度约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难以维持生存,到了五十年代后期,印度就已经耗尽战时的伦敦英镑结存,遭受严重的粮食短缺,越来越依赖于从国外进口粮食。

印度最后的英国贵族:尼赫鲁家族发家史

不仅如此,由于和周边国家的关系紧张让印度不得不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到尼赫鲁去世的时候,军费已经占到了中央政府开支的40%。

由于在西藏边界的领土纠纷,使得中国与印度的关系日益紧张,1961年,印度轻而易举的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这个已经衰落殖民国家的殖民地——果阿,这次行动的成功让印度人越来越不可一世,内政部长夏斯特里甚至叫嚣如果中国不接受条约就将遭受和果阿一样的命运。

印度在边界问题上始终不愿意退让,而中国的克制则让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软弱,1961年协商失败后,印度开始实施一项“前进政策”,印度人挑衅的派部队进入有争议地区,想对这些地区进行实际占领。

但当时的许多人并不看好这样的示威行动,一名印度军官后来回忆说:一支装备低劣,资金不足的军队,想要用武力挑衅中国,只能招惹灾难性的后果。

1962年,来自西德的军事物资到达了印度,然而得到这些装备加强的印度军队面对解放军还是毫无招架之力,印度军队很快被击溃,到了11月20日,在东北前线已经没有了成建制的军队,整个德里直接朝解放军敞开大门,只要这个时候解放军愿意,攻克印度首都也只是时间问题。

那一天晚上,尼赫鲁惊慌失措,这位号称“不结盟之父”的总理直接要求美国军事干预,他甚至请求美国飞行员驾驶轰炸机进入印度与解放军作战。

尽管这个时候解放军压根没打过来。

尼赫鲁在不结盟国家之中的威信因为这场战争而土崩瓦解,为了制约中国,他不得不要求美国出面干预,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中印战争严重打击了尼赫鲁,他原本以为印度在亚洲已经是数一数二的国家了,却没想到在中国军队面前不堪一击,1964年5月27日,尼赫鲁于德里家中病逝,而在他去世之后的印度,变得更加不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