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者: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出生人口后两个月显著下降

记者 | 实习记者 张倩楠

2021年5月11日下午,在由中国人口学会和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召开的研讨会上,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翠玲介绍,新冠疫情除影响人类死亡水平、降低人类预期寿命外,还进一步压低生育水平,改变后疫情时代的人口结构。

2021年5月11日上午10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就普查主要数据显示, 2020年普查出生人口数1200万,比2019年减少18%。全年出生人口的下降主要集中在四季度,其中出生数量降幅在11月和12月更加突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截至2021年5月1日,全球共1.5亿多例新冠确诊病例,其中300多万人死亡。张翠玲指出,“大规模的传染性流行病不仅是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经济事件和政治事件,还是重大的人口学事件。”

国际经验表明,饥荒、地震、热浪和疾病等高死亡率灾难性事件平均将导致9个月后出生率下降10%-15%左右。本次新冠疫情由于持续时间长、应对难度大,对生育水平的负面影响显著,使时期生育水平向下波动。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疫情控制快速有效,群众恐慌程度更低,新冠疫情确诊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远远小于别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虽然一度升高到6.2%,但国家和政府通过多种政策手段保障了弱势群体的生活就业。张翠玲介绍,人口学界较早估计认为,新冠疫情对中国出生人口下降的影响将会比较有限。

但据国家统计局5月11日上午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出生人口数1200万,比2019年减少18%。张翠玲指出,与2019年各月出生人口数量相比,2020年11月和12月两个月的出生人口数量大幅减少。这说明,相当规模的人群自疫情爆发后即有意识地减少了怀孕,从而更大幅度降低了2020年11月和12月新生儿的出生。尤其是一孩在11月和12月的下降更加突出。

张翠玲介绍,疫情还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迟结婚,进而压低生育。婚姻登记对数常被作为下一年度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重要风向标,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国2020年婚姻对数比2019年同比下降12.2%,同时,2020年初婚登记人数创近年来新低。初婚人数减少直接导致短期内潜在一孩生育人群规模更加收缩。

新冠疫情爆发前,育龄妇女规模持续缩减、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低迷、养育成本高昂等多重结构性因素已长期制约中国出生人口增长和生育水平提升。张翠玲介绍,虽然疫情隔离可能会导致一定的意外怀孕和非计划妊娠,但受疫情引发的群体心理焦虑和生计担忧,年轻群体的就业、收入状况不确定性明显加剧,婚育安排进一步延后或取消,女性的生育养育困境进一步加剧,导致新冠疫情这一突发性外部事件的爆发,加速了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和生育率的下行。

对于我国生育下降的长期趋势,张翠玲指出,疫情危机可能会进一步压低我国未来出生人口和生育率。要扭转这种下降态势,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她提议,要千方百计保就业,稳定人们的收入预期,实施更加积极支持生育措施,缓解家庭的生育焦虑,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