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菜的頂樑柱過油肉

說起山西菜系,確實有些上不得檯面。說起整個北方菜系,數得著的也就山東魯系。

話又說回來,山西飲食無外乎一碗麵,一缸醋,食有汾酒佐餐,卻無菜餚下筷。

麵食,是山西的驕傲,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方法制作來做麵食有1800餘種,吃麵成為山西人的煙火,即使每日只能與面為伴,山西人也同樣樂在其中。

陳醋,中國四大名醋之一的名頭響徹寰宇,令外鄉人未嘗其味已知其酸,也成就了山西人獨有的品性座標。

山西飲食,是山西的生活。山川溝壑的地形地貌,賦予了山西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生活。乾旱的環境、稀少的耕地,限制了物質的產出,進一步促使山西的農民多為種植如土豆、玉米這類高產的農作物。因地制宜的山西菜,較之細膩溫潤的口感,更熱衷於飽腹賦予的滿足。就猶如這黃土高原一般,地氣有餘而空靈不足。

不過今天要說的這道過油肉,與大多山西菜不同,過油肉是個講究工序繁雜而多變、配菜多樣而講究、口感更是醇厚鮮香、回味無窮。

山西菜的頂樑柱過油肉

過油肉,號稱三晉一味,全國第一屆烹調比賽的金菜式,以一菜之名撐起山西菜的尊嚴。其聲名之顯赫,遠勝晉菜本身。

有史料載,五代十國,北方遊牧民族由山西進入中原,再胡漢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鮮卑飲食和漢文化相結合,奧肉(過油肉的前身)流行於晉陽、平陽兩地(今太原,臨汾)。

山西菜的頂樑柱過油肉

奧肉後隨李氏父子由太原而入主唐宮,成為宮廷佳餚。

山西菜的頂樑柱過油肉

造極於建明逐元,明清鼎革時期傲立群峰

時至晚清,中國陷入到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風雨飄搖亦步亦趨。1800年八國聯軍進駐北京。慈禧太后帶著清德宗光緒帝匆忙西逃,至太原時,過油肉之宮廷與民間製法得以再次融合。

至此,方有今日之山西過油肉。

山西菜的頂樑柱過油肉

用豬身上最嫩的裡脊肉,斜刀切成銅錢大的薄片,用蛋黃麵粉抓糊。蔥切馬蹄,蒜切片,姜切米。鍋內的油燒至四五成熱時將肉放入,色呈淡黃時撈出。鍋內留油少許下蔥薑蒜熗鍋,再加入輔料和肉片,先放上醋以增香保嫩,再加入醬油、黃酒翻炒,倒入事先兌好的清湯、澱粉、花椒水翻炒幾下,淋明油少許,出勺裝盤。

此菜色澤金黃,味香肉嫩。”

據老一輩人講,做過油肉時烹醋要烹兩次,不是為了增酸而是為了提香。烹醋時,切不可將醋順鍋壁倒入,而因將之淋於菜中,迅速翻炒後水分早已揮發,留下的僅有醇香。食之,肉香醇厚鮮香,縈紆在口久而彌香~

山西菜的頂樑柱過油肉

由於山西“過油肉”從選料到刀工,從醃浸到烹製,特別是在調味料的運用上,都有它的獨到之處,明顯體現了山西地方風味特色。山西人好吃醋,對醋的炒用在烹調中很有講究,此菜的用醋方法便是一例。而且烹製此菜必須用潔淨的熟豬板油,才能使菜餚發揮出應有的風味,用肥肉煉的豬油差些,其它的油脂效果更不佳。過油肉油而不膩,口感好,味道鮮美,直叫人流口水,欲罷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