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人習慣稱呼我“大學生”

筆者出生於農村,是九十年代初考入大學的,那時,我國尚未邁入大學擴招的時代,想考取大學是相當困難的,的確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筆者是我們村裡自高考制度以來第一位大學生,是全村的驕傲,至今,每當我回到老家時,逢人見到我都習慣的打招呼:“大學生回來啦?”我對老家人如此的稱呼一點不反感(大學生這三個字如今太平常了,已引不起任何人的注意,為什麼?後面說),正相反,我樂意人們這樣喊我,我這個大學生還是當初他們心目中的大學生,能一直這樣稱呼我,既是對我那個年代刻苦努力的肯定,也是對我一路走來品行的褒獎。

那個年代能考取大學,特別是一個農村的孩子,太不簡單了,終於跳出農門走向城市,有工作,吃商品糧,在當時的農村人眼裡,這就是人生的“成功”了。可就在村裡人為我羨慕高興的時候,我的一個決定還是令他們相當地吃驚了,怎麼回事呢?事情是這樣的:在我接到錄取通知書的第一時間,我跟鄰村的一個多年女同學確定了戀愛關係,當時她已在外地打工了,關係的確立在我倆看來是自由戀愛,是高度唯美的愛情,可是,村裡人都極為不理解,心想,這孩子唸書念傻了嗎?這不是自己找累贅嗎?起初,父母也不贊同,但並沒有阻止,在父母眼裡,我一直是個懂事的孩子,在我的印象裡從沒被“棍棒”教育過(哥哥倒是經常被打,由於調皮惹事),相信我念了這麼多年的書會懂得更多,相信我的選擇。她的父母倒不反對,但也很擔心,擔心的是我可能會變,幾年後不再愛他們的女兒怎麼辦?但幸運的是,這種擔心也只是裝在了心裡,同樣他們也很理解女兒的決定,就這樣,沒有被棒打鴛鴦,我倆走到了今天,而且恩愛幸福,將相伴到老。

我是醫學院校畢業的,一直從事醫務工作,不忘利用自己所長為老家人的健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由於工作城市離老家不遠,開車也就半個小時的路程,老家人有個病啥的,只要找到我,我都盡力幫助,找同學、校友或是專業上有聯繫的人。在我這可能是小事一樁,可在找我幫忙的人眼裡,那是解決了大問題。不知道是從啥時開始的,在中國,人只要生了病,尤其是需要住院治療的,病人家屬第一時間往往是想想能不能找下關係,直接找不到間接也行,有總比沒有好,至於在對病情的治療效果上,我真的不清楚,相信很多人也不清楚找不找關係在這方面到底存不存在多大的差別。但不管怎樣,只要找我,我必盡力。不僅如此,某年,我主動帶隊到老家免費為村民做乙肝五項檢查,併為沒有抗體者注射乙肝疫苗(全療程三針),不圖任何感謝,我只是利用自己所長為老家人盡點心意而已。

因為來自農村,所以我的根在農村,包括我妻子,雖然生活在城市,但一點不像城市人,吃、穿從不講究,這是老家人給我倆共同的評價。每年春節期間能在老家待上幾天,我倆一直與老家人都能談得來、玩得開,就像從來沒離開的玩伴一樣。我能一直這樣,得感謝受父母的耳濡目染,遺傳了他們的良好品德,不僅從農村走向城市的我是這樣,我的兄弟姊妹皆是如此,與人相處從不想佔便宜,如果用“哪怕天下人負我,我也不負人一個”來描寫我家人的話,不怕別人笑話我有點自我標榜,但我覺得並不過分,我家人一直都是這麼與人相處的,從不與人交惡,和和氣氣才好。

當年大學畢業時,若論職業發展角度,我可以選擇到南方城市就業,然而我不想去遠方,我想離父母近些,在父母需要我的時候能立馬到身旁。十幾年前,那時我還沒有私家車,在母親身體不舒服時,我就向單位申請用車立即去看看母親,看情況決定是否接到醫院就診。曾聽鄰居一個老大娘感慨:“瞧瞧,人家這也是兒子!”我感到的是欣慰,欣慰的是當初沒離父母遠是對的。但有時,自己也很自責,父母培養了我,而我其實為父母做得很少,想接他們來城裡生活,可他們不願意,不是不想,而是不習慣城市生活,主要是不自由,他們樂於農村的那種生活狀態,還能力所能及地多少幫點還在農村生活的我那幾個兄弟姊妹,因而,我就是勤回家,為了方便,十年前一咬牙添置了私家車,可能也就是我離老家不遠,又經常回去,所以與老家人沒有疏遠,始終有種親近感,每每“大學生回來啦”也是脫口而出,這很好,至少我的感覺是這樣。

近些年,老家的孩子斷斷續續也有考取大學的,可從沒有人再以“大學生”這三個字稱呼他們,這是為何呢?是因為這些年的大學擴招,大學生不僅失去了往日的“稀罕”,人們在談到大學生的時候甚至還略帶“貶義”,什麼“三千月薪招不到農民工,只能招個大學生”、“畢業意味著失業”、“就業門檻太高,研究生、博士成堆,本科生連門都進不去”等,特別是農村,誰家有精力供孩子研究生、博士的一直念下去?不繼續唸吧,普通本科文憑高不成、低不就的,上了多年的學,農村人原有的“吃苦勁”也沒了,但又找不到心目中的“高薪”工作,算下來與其讀書耽誤時間不如趁早打工來得更為實際。回想一下我讀大學時,班級裡來自農村的挺多,因為那時念書考大學是農村孩子一條非常好的出路,十幾年寒窗苦讀考取大學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就能不再像父母那樣“面朝黃土背朝天”了。可現在,農村孩子普遍學習意願較差,一是前景不明,二是農村家庭在孩子教育精力和財力的投入上確實無法與城市家庭相比,這是我國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商業化氣味太濃所致,老師、學生、家長過多的精力都放在了校外,尊師重教、教書育人均不再相伴而生出現了脫節現象,尤為讓人擔憂。

我國一直在強調要全面提高人口基本素質,提倡“德智體”全面發展。可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已進入高度信息化時期,美國對“華為”的打壓就是最好的說明,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我國的高速發展。但信息的發達使得我們在傳統書籍方面本就不高的人均閱讀量更加偏低,智能手機人人有,像電視、報紙、書刊都要拋入時代的“垃圾桶”,智能手機有購物、通信、娛樂、學習諸多功能,其中用於學習的佔比最小,騰訊用戶那麼多,市值那麼高,就是因為很多人在玩遊戲,常說“玩物喪志”,一個人偶爾地玩玩遊戲未嘗不可,可以娛樂身心緩解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帶來的壓力,但玩遊戲是會上癮的,多年前流行的網吧害得多少孩子成了“網癮少年”!如今網吧被淘汰了,手機在手隨時可玩,只要管教不當,任何一個孩子隨時都在“遊戲人生”,更極端的事情是一個母親因為阻止孩子玩手機竟被孩子殘忍地殺害了,中國有很多父母在為孩子玩手機的問題而苦惱。

最近,北大、清華畢業生湧向居委會工作引起網民熱議,顯然是因為“大材小用”,居委會之所以能吸引這些名校畢業生,就是因為居委會工作又不累且收入還行。在此,得明確一個概念,何謂“大材”,研究生、博士是不是就算“大材”?我們的研究生、博士學位設置是否科學?有的學科是否需要設置那麼高的學位?本科文憑為什麼找不到工作?就是原本很多本科生就能勝任的崗位被研究生、博士佔了,而這些人的工作並不見得就比本科生幹得更為出色,因為不少研究生、博士雖然多唸了幾年書,卻不見得多學了多少東西。一個偶然的機會,筆者跟一位高校哲學老師同處一段時間,聊到了他的研究生學習,有時老師讓他代為授課,我就問他:“老師的課你都能上,請問讀研期間在專業上你的收穫是什麼?”他說就是時間熬過去得了研究生文憑那張紙而已。也許他說的不一定十分恰當,但也可概算出我國那麼多高學歷的含金量到底達到什麼水平?什麼叫研究生?什麼叫博士?從字面上理解,研究生得鑽研、探究,博士生得博學多識,這麼多人讀研、讀博,有多少真正是追求學問的自然動力?有多少是沒辦法的被逼無奈?因為就業崗位的增加遠遠跟不上大學擴招的速度。曾經流傳“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近期位於合肥的中國科學院核研究所90餘人集體辭職等現象,無不顯示我國基礎科研人員待遇偏低問題,娛樂明星的過高收入更凸顯了付出與收入的不對等。

總之,我為被農村老家人稱呼“大學生”而自豪,但願更多的人成為真正的“大學生”並有用武之地,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